李雙成 高 娜 侯惠如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北京 100853
前言:慢性心衰是臨床較為復雜的心內科疾病,患者出現該疾病會使心臟功能結構出現病理狀態(tài),導致心臟射血功能受到損傷,無法對機體進行正常供血[1]。該疾病常見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診治,只能起到一定改善作用,若要提高治療效果,還需結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2]。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臨床的應用較為廣泛,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患者普及關于慢性心衰的健康知識,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治療效果,改善疾病。基于此,本研究將針對個體化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疾病診治中,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參與本次研究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觀測對象,該組患者均為我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且分為對照組30例為之實施常規(guī)慢性心衰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0/10,年齡均位于65~85歲之間,經觀測平均值為(67.50±3.55)歲;另30例觀察組為之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為主的慢性心衰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2/8,年齡均位于66~85歲之間,經觀測平均值為(67.50±3.79)歲。經觀測,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按研究標準,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為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基礎護理,并強調飲食教育與嚴格用藥指導,注重留意老年患者的疾病預后。
1.2.2觀察組 為之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具體如下:(1)健康教育:考慮到患者文化水平以及教育程度均有所不一,故在進行健康宣教時,可采用集體健康宣教與個體化健康宣教的方式,針對患者情況進行針對性知識講解。在進行集體健康宣教時,可統(tǒng)一開展知識講座,邀請患者及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并針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為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使患者明確慢性心衰的疾病發(fā)病過程,與相關治療措施,促進患者更加深刻的認識疾病,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時,可根據患者自身存在的認知不足進行著重干預,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比如:在進行輸液時,需告訴患者不能將輸液速度調至過快,會增大心臟負荷,造成疾病惡化;在用藥方面應避免醫(yī)學術語,采用患者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正確的用藥方法,告知準確的劑量以及使用時間和不良反應等,使患者引起重視。(2)個體化心理干預:由于患有慢性心衰的患者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因長期受疾病折磨,導致出現抑郁、焦慮等情況,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家庭狀況以及患者自身的內心矛盾施加干預,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促進患者保持樂觀心態(tài)。
1.3臨床觀測指標 (1)生活質量
(2)護理滿意度
2.1生活質量 觀察組應用個體化健康教育后生活質量指標提升顯著,與對照組差異明確(P<0.05)。見表1.
表1 生活質量
2.2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較對照組患者更能體現臨床優(yōu)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護理滿意度[n(%)]
隨著我國慢性心衰患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該疾病復發(fā)率較高,患者多次住院進行治療,給患者精神、心理,社會、家庭、經濟等方面均帶來影響[3-4]。為改善患者病情,需輔以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指導,降低病情復發(fā)率,減少因疾病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的損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評測結果顯示,對觀察組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的提升,較常規(guī)護理下對照組更具優(yōu)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個體化健康教育能促進患者疾病預后,降低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縮短住院時間,該方式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