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喬 強 軍 王軒軒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河南 洛陽 471003)
顱腦腫瘤指發(fā)生在顱腔內的神經系統(tǒng)腫瘤,以膠質瘤、腦膜瘤及轉移瘤最為常見,因腫瘤類型、分型不同,顱腦腫瘤在治療選擇、預后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明確診斷是提出治療方式、把握治療時機和改善預后的基礎[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評價顱腦腫瘤的首選檢查方式,可為腫瘤定位、定性提供有效信息,但當臨床表現不支持或影像表現不典型時,常規(guī)MRI序列在信息獲取上有一定缺陷,不利于臨床診斷順利進行[2]。隨著MRI技術發(fā)展,多模態(tài)MRI成像技術應用不斷推廣,且不同技術有各自的獨特優(yōu)勢,能為腫瘤診斷提供更豐富的影像信息,其作為常規(guī)MRI的有力補充,在顱腦腫瘤診療中應用越來越受重視[3-4]。本研究將彌散加權成像(DWI)、三維動脈自旋標記(3D-ASL)、氫質子磁共振波譜(H-MRS)三種MRI技術用于顱腦腫瘤診斷,旨在分析其應用價值,為臨床實現顱腦腫瘤精準醫(yī)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診療的62例顱腦腫瘤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26~64(43.85±7.41)歲,術后病理證實腫瘤類型:膠質瘤28例(高級別膠質瘤11例,低級別膠質瘤17例),腦膜瘤19例,轉移瘤15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首次診斷為顱腦腫瘤,且經術后病理證實;術前接受MRI檢查,檢查前未接受放化療,且無顱腦手術史;能配合完成常規(guī)平掃、增強掃描及DWI、3D-ASL、H-MRS,且掃描圖像質量高;其他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入院時病情危重,存在MRI掃描禁忌,無法配合完成相關檢查,未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精神異常、認知障礙,臨床資料不全。
1.2 方法采用德國西門子3.0 T 超導核磁共振儀(型號Magnetom Skyra)及配套頭顱線圈(8通道相控),患者除仰臥位、頭先進;先行常規(guī)掃描,層厚5 mm,層間距1.5mm,掃描序列包括T1WI橫斷位(參數設置:TR/TE為250ms/2.5ms,FOV為24×18),T2WI橫斷位和矢狀位(TR/TE為4933ms/117.2ms,FOV為24×18),T2水抑制Dark-fluid橫斷位(TR/TE為7000ms/92.5ms,FOV為24×24),然后進行DWI序列掃描,層厚不變,TR/TE為4880ms/78ms,FOV為24×24,分別于軸位、矢狀位、冠狀位三個方向施加彌散梯度,取0、1000s/mm2兩個彌散梯度因子;再行3D-ASL,層厚、層間距不變,TR/TE為4852ms/10.7ms,FOV為24×24;采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劑量:0.2mmoL/kg,流率3.0mL/s),行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增強掃描;最后行1H-MRS二維多體素掃描,ROI根據增強后軸位T1WI或平掃軸位T2WI腫瘤最大實性層面定位,掃描前進行勻場、調諧、水抑制處理,TR/TE為4852ms/10.7ms,體素大小為1.0cm×1.0cm×1.5cm。檢查由具有豐富經驗的放射技師完成,經工作站、軟件處理后,獲取MRI平掃、彌散、灌注、波譜原始圖,由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醫(yī)師進行診斷分析。
1.3 觀察指標(1)DWI彌散圖:結合常規(guī)MRI增強后軸位T1WI或平掃軸位T2WI選取腫瘤最大實性層面,在瘤體彌散受限最大區(qū)、對側腫瘤鏡像區(qū)(瘤體大、占位效應顯著時取對側正常白質區(qū))找2個ROI,測量瘤體和對側鏡像區(qū)表觀彌散系數(ADC)值,其比值及相對表觀彌散系數(rADC)。(2)3D-ASL灌注圖:結合常規(guī)MRI增強或平掃圖像選取腫瘤最大實性層面,在瘤體血流灌注最大區(qū)、對側鏡像區(qū)、對側正常白質及灰質找4個ROI,測量血流灌注圖中最大腫瘤血流量(TBF)及腦血流量(CBF)值,用腫瘤TBF值除以對側鏡像區(qū)、對側正常白質及灰質CBF值,得到相對腦血流量值(rCBF)。(3)1H-MRS波譜圖:結合增強掃描圖,在腫瘤瘤體強化最顯著區(qū)、對側正常腦實質鏡像區(qū)、腫瘤周圍找3個ROI,觀察對應區(qū)域膽堿(Cho)、肌酸(Cr)、N-乙酰天門冬氨酸(NAA)代謝物峰值,比較Cho/Cr、NAA/Cr、Cho/NAA代謝物峰值比值。(4)分別根據常規(guī)MRI對腫瘤進行診斷,同時結合DWI、3D-ASL、1H-MRS對應各參數值,對腫瘤再次進行診斷,以最終病理診斷結果為標準,對比常規(guī)MRI、常規(guī)MRI+DWI、3D-ASL、1H-MRS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用()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進行q檢驗,診斷符合率用例數(百分比)[n(%)]表示,比較采取配對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WI彌散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ADC、rADC比值比較DWI彌散圖顯示(表1),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瘤體ADC值及rADC值均顯著低于低級別膠質瘤(P<0.05),但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ADC值及r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DWI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ADC(×10-3mm2/s)、rADC比值比較()
表1 DWI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ADC(×10-3mm2/s)、rADC比值比較()
注:*表示與低級別膠質瘤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下同。
2.2 3D-ASL灌注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rCBF比值比較3D-ASL灌注圖顯示(表2),低級別膠質瘤灌注值顯著低于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及轉移瘤(P<0.05),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及轉移瘤灌注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1H-MRS波譜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瘤周與正常腦實質Cho/Cr、Cho/NAA、NAA/Cr值比較1H-MRS波譜圖顯示(表3),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瘤體、瘤周Cho/Cr、Cho/NAA均顯著高于正常腦實質(P<0.05),且膠質瘤瘤周Cho/Cr、Cho/NAA值顯著高于腦膜瘤、轉移瘤(P<0.05);腦膜瘤瘤體Cho/NAA值顯著高于膠質瘤、轉移瘤(P<0.05),NAA/Cr值顯著低于膠質瘤、轉移瘤(P<0.05)。
2.4 常規(guī)MRI檢查及聯合多模態(tài)MRI檢查與病理結果的診斷結果比較常規(guī)MRI檢查診斷出低級別膠質瘤13例,高級別膠質瘤17例,腦膜瘤18例,轉移瘤16例,與病理結果診斷符合率為83.87%(52/62);常規(guī)MRI檢查聯合多模態(tài)MRI檢查診斷出低級別膠質瘤17例,高級別膠質瘤12例,腦膜瘤19例,轉移瘤14例,診斷符合率為96.77%(60/62);聯合多模態(tài)MRI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單純常規(guī)MRI檢查(χ2=5.905,P<0.05),見表4。
典型病例,男,54歲,MRI分析提示左枕葉占位性病變,病灶呈類圓形,邊界清楚,具體結果見圖1。
表2 3D-ASL灌注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rCBF比值比較()
表2 3D-ASL灌注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rCBF比值比較()
表3 1H-MRS波譜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瘤周與正常腦實質Cho/Cr、Cho/NAA、NAA/Cr值比較()
表3 1H-MRS波譜圖所測不同顱腦腫瘤瘤體、瘤周與正常腦實質Cho/Cr、Cho/NAA、NAA/Cr值比較()
注:*表示與同一腫瘤腫瘤正常腦實質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與膠質瘤同一范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常規(guī)MRI檢查及聯合多模態(tài)MRI檢查與病理結果的診斷結果比較(例)
圖1 高級別神經膠質瘤患者MRI檢查影像表現。1A為T1WI序列,病灶呈等稍低信號;1B為T2FLAIR像,病灶呈稍高信號,病灶周圍明顯水腫;1C為T1WI增強掃描,呈明顯環(huán)形強化;1D為DWI彌散圖,病灶呈高信號,夾雜小斑塊狀低信號;1E為3D-ASL灌注圖,病灶周圍呈明顯高灌注;1F為1H-MRS波譜圖,Cho峰明顯增高,NAA峰降低,Cho/Cr、Cho/NAA峰增高。
顱腦腫瘤是繼腦外傷、血管性病變之后常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隨著病情進展,腫瘤會壓迫腦組織、引起顱內壓升高,患者可出現視力障礙、精神異常、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等一系列癥狀表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危及患者生命,盡早準確診斷并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5]。多模態(tài)MRI將MRI檢查從傳統(tǒng)形態(tài)學診斷發(fā)展到了代謝及功能水平,常用的成像技術如DWI能顯示水分子轉移、跨膜等交換功能微觀運動,3D-ASL對腫瘤病變中新生血管微循環(huán)灌注能進行有效顯示,1H-MRS可無創(chuàng)檢查活體組織感興趣區(qū)(ROI)代謝物濃度、動力學特征、代謝特征等,在顱腦腫瘤診斷中展現出了獨特優(yōu)勢[6]。
DWI是基于布朗運動原理的一種成像技術,通過反映活體組織水分子布朗運動,可較好反映組織微觀結構、體內組織結構,當ADC值增高,說明水分子布朗運動增強,彌散不受限制,而當ADC值下降說明水分子隨機自由運動受到了限制。一般來說,當組織細胞密度高、液體粘稠度增加時,水分子布朗運動會受限,ADC值會降低,腫瘤細胞最密集處ADC值最小,也意外著惡性程度最高,有利于幫助判斷腫瘤級別及確定手術活檢部位[7]。本研究DWI彌散圖結果顯示,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瘤體ADC值及rADC值均顯著低于低級別膠質瘤,但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ADC值及r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DWI對膠質瘤鑒別有一定意義,但對腦膜瘤、轉移瘤鑒別則較困難,需結合常規(guī)掃描或其他檢查手段來區(qū)分。惡性腫瘤能形成新生血管用于自身代謝、增殖,而良性腫瘤增生血管是本身存在的毛細血管,因此評估血管分布可一定程度上區(qū)分腫瘤邊界及良惡性[8]。3D-ASL是一種灌注成像技術,以水質子為內源性示蹤劑,通過反轉脈沖標記后對標記前后圖像剪影,可得到相應灌注參數圖,且較一般平面回波成像能降低磁敏感及運動偽影,進而更好反映出腫瘤灌注情況,有效評價新生血管[9]。本研究3D-ASL灌注圖顯示,低級別膠質瘤灌注值顯著低于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及轉移瘤,但高級別膠質瘤、腦膜瘤及轉移瘤灌注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3D-ASL對高、低級別膠質瘤有一定鑒別意義,但單純依賴3D-ASL灌注值難以區(qū)分高級別膠質瘤與腦膜瘤及轉移瘤,需結合其他參數。1H-MRS是當前研究生物組織、細胞代謝、化合物定量分析等唯一無創(chuàng)方法,可通過檢測病理性腦組織、正常腦組織相關代謝、化學組成成分,依據正常腦組織與病理區(qū)質子波譜差異,對腫瘤定性、邊界區(qū)分、監(jiān)測腫瘤進展等有一定意義[10]。Cho、Cr、NAA峰是正常腦組織三大最顯著峰,Cho峰代表著總膽堿量,當腫瘤細胞快速增值時,Cho峰會迅速增加,其存在有利于腦腫瘤判定;Cr峰由肌酸、磷酸肌酸、谷胱甘肽等共同組成,代表作腦組織能量代謝變化,其峰值上升,表示腦組織代謝低,一般情況下波動不大,常作為其他代謝物信號強度的參照物;NAA存在于神經元,NAA峰無法在膠質細胞中檢出,其含量多少和神經元關系密切,故當機體出現膠質增生性疾病時,NAA顯著下降[11]。本研究1H-MRS波譜圖顯示,膠質瘤、腦膜瘤、轉移瘤瘤體、瘤周Cho/Cr、Cho/NAA均顯著高于正常腦實質,且膠質瘤瘤周Cho/Cr、Cho/NAA值顯著高于腦膜瘤、轉移瘤,提示1H-MRS有助于確定膠質瘤邊界;腦膜瘤瘤體Cho/NAA值顯著高于膠質瘤、轉移瘤,NAA/Cr值顯著低于膠質瘤、轉移瘤,這與腦膜瘤NAA峰缺如有關,提示1H-MRS有助于腦膜瘤與膠質瘤、轉移瘤鑒別。將常規(guī)MRI檢查與DWI、3D-ASL、1H-MRS檢查聯合用于顱腦腫瘤診斷發(fā)現,聯合診斷符合率要顯著高于單純行常規(guī)MRI檢查,表明應用多模態(tài)MRI能提高顱腦腫瘤診斷符合率,與陳亞晗[12]的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MRI 掃描基礎上聯合應用DWI、3D-ASL、1H-MRS多模態(tài)技術,可提高顱腦腫瘤診斷效率,為臨床實現顱腦腫瘤的精準醫(yī)療、早期干預提供依據,從而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