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門源縣中醫(yī)院中醫(yī)針灸科,青海 海北 810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骨科常見的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可導致患者腰腿疼痛,對患者生活能力造成嚴重影響[1]。對于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來說,牽引治療可通過向相反方向的牽拉,讓椎體的間隙增寬,從而減少椎間盤內的壓力,使變形的椎間孔外形有效恢復;推拿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肌肉痙攣,但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學認為腰椎問盤突出癥屬“腰腿痛”范疇,主要是由風、寒、濕邪侵襲引起。實施針灸治療,可對患者肌肉痙攣癥狀進行有效緩解,使患者神經反應弱化,并發(fā)揮積極鎮(zhèn)痛作用,達到調和氣血、活血化瘀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yī)針灸對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功能恢復及血清血栓素(TX)、降鈣素(CA)、內皮素(ET)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門源縣中醫(yī)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6例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62~88歲,平均(68.54±2.55)歲;男性21例,女性1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1~87歲,平均(68.45±2.15)歲;男性20例,女性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西醫(yī)參考《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腰腿痛的診斷標準;患有腰部板硬、疼痛、活動受限者;年齡大于60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導致腰腿疼痛的疾病者;合并慢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牽引、推拿治療,牽引操作方法如下:臥位,給予患者牽引治療,采用間斷性牽引,根據(jù)患者肌腱耐受力度、體質量,對牽引質量進行調整,20 min/次,1次/d;推拿采用疏通經脈法、共振推拿手法、點穴推拿法以及搬伸腿推拿法,20 min/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操作如下:取患者腰夾脊穴、環(huán)跳、委陽穴,作為主穴,若患者L4-5突出,配穴是懸中穴、陽陵泉、足三里,若患者L5-S1突出,配穴是委中、昆侖、承山、太溪,留針時間為20 min,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①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腰腿部疼痛完全消失可自理生活為痊愈;腰腿部疼痛明顯消失,基本恢復正常生活為顯效;腰腿部疼痛有所好轉,輕微生活影響為好轉;腰腿部疼痛未見改善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功能恢復、生活質量,采用功能獨立性評測量表(FIM)[5]對患者功能恢復進行評估,滿分1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功能恢復越好;采用日常生活質量量表(ADL)[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X、CA、ET水平,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血樣采集及血清制備方法同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F(xiàn)IM、ADL評分、血清TX、CA、ET、炎性因子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3.94%、72.7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FIM評分、ADL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FIM、ADL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IM、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FIM、ADL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FIM:功能獨立性評測量表;ADL:日常生活質量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FIM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3.17±0.88 6.44±1.02* 57.15±5.26 81.15±8.12*對照組 33 3.11±0.81 4.99±0.75* 56.55±5.18 70.12±6.44*t值 0.288 6.579 0.467 6.11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TX、CA、ET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X、ET水平及觀察組CA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X、CA、ET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X、CA、ET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X:血栓素;CA:降鈣素;ET:內皮素。
組別 例數(shù) TX(μg/L) CA(ng/L) ET(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1 998.15±815.66 2 402.16±458.41* 39.12±18.44 49.02±12.91* 36.33±9.56 46.12±4.66*對照組 33 1 999.22±816.69 2 110.81±480.02* 38.88±18.22 40.56±14.15 36.22±9.65 40.15±10.02*t值 0.005 2.522 0.053 2.537 0.047 3.10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8:白介素-8;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
組別 例數(shù) IL-6(pg/mL) IL-8(μg/L)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120.55±4.55 92.44±11.35* 135.66±1.55 112.75±12.61* 130.66±1.25 83.44±12.35*對照組 33 121.44±5.11 111.01±13.37* 135.54±2.55 126.17±13.38* 131.24±5.55 122.77±15.12*t值 0.747 6.083 0.231 4.193 0.586 11.57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臨床特征是腰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導致患者發(fā)生股神經疼痛或者坐骨神經疼痛等癥狀[7]。臨床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過程中,常用推拿、牽引等方式治療,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中醫(yī)學將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歸于“痹癥”范疇,患者關節(jié)突增生,導致內聚,從而發(fā)生椎間孔狹小,在此情況下,患者會發(fā)生髓核突出,會壓迫患者脊神經,導致患者發(fā)生疼痛癥狀,采用牽引、推拿可促使患者腰部共振,調節(jié)患者腰椎微小關節(jié),中指點壓患者椎間盤突出節(jié)段,促使脊柱在縱軸上發(fā)生突發(fā)性旋轉。針灸治療通過對主穴懸中、環(huán)跳等實施針刺,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實施配穴治療,可促使患者傳入神經纖維活動有效強化,可抑制患者傳入細神經活動,鎮(zhèn)痛效果顯著[8]。血清TX、CA、ET作為內皮功能細胞因子,對患者內皮血管功能起到保護作用,其水平升高有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恢復內皮血管功能[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FIM評分、ADL評分、血清TX、CA、ET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中醫(yī)針灸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療效,促進功能恢復。IL-6、IL-8、TNF-α作為典型的炎性因子,當患者機體受損時,可激活與釋放大量的炎性細胞,增加患者機體炎性反應程度[10]。針灸可通過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與緩解患者局部痙攣,減輕神經根部炎性水腫,阻止傷害性信息的傳導,從而改善患者神經根周圍循環(huán),緩解腰部疼痛[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yī)針灸對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減少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緩解疼痛。
綜上,中醫(yī)針灸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功能恢復,同時抑制炎癥反應,緩解疼痛,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