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華,楊建冬,鄭 端,施泉涌
(江陰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400)
踝關節(jié)骨折是在間接外力作用下,引起的局部骨皮質斷裂,患病后將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等癥狀,同時還將出現(xiàn)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按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骨擦感或骨擦音,嚴重情況下還可導致畸形,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目前手術治療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傳統(tǒng)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臨床癥狀,但不利于骨折的術后恢復,且易引發(fā)感染。而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不需要患者踝關節(jié)完全暴露,手術切口小,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本研究旨在探討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對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炎性狀態(tài)及骨代謝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江陰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分成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骨折原因:車禍13例,高處墜落8例,運動中扭傷16例,其他13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骨折原因:車禍15例,高處墜落10例,運動中扭傷17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中相關的診斷標準;踝關節(jié)出現(xiàn)腫脹、疼痛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等。排除標準:無法正常溝通,患有精神障礙者;身體重要臟器損傷嚴重者;骨折部位存在軟組織壞死情況者等。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操作如下:使患者保持正確體位,固定好踝關節(jié),使用氣囊止血,行硬膜外麻醉。分別在骨折部位內外側切開7 cm弧形切口,完全暴露外踝和腓骨干,將血腫清理完畢后,在C臂機觀察下將解剖鋼板固定于骨折內外兩側,達到固定效果后,縫合切口。試驗組患者采取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操作如下:術前操作與對照組相同。術中首先用C臂機觀察踝關節(jié)移位情況,對移位骨塊進行復位,觀察復位情況良好,切開2 cm切口,使用3枚克氏釘進行固定,接下來對骨塊進行加壓,將空心螺釘沿著克氏釘加強固定。若在固定過程中出現(xiàn)移位或旋轉,應再次進行復位、固定。最后使用C臂機觀察復位、固定效果良好,將克氏釘拔出,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并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臨床療效。采用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tǒng)[3]判定,包括:疼痛(40分)、自主活動(10分)、最大步行距離(5分)、地面行走(5分)、反常步態(tài)(8分)、伸屈活動(8分)、后足活動(6分)、踝-后足穩(wěn)定性(8分)及足部對線(10分),滿分為100分,其中優(yōu)≥90分,75分<良≤89分,50分<可≤75分,差≤50分??傆行?(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血清骨堿性磷酸酶(BALP)、骨鈣素(BGP)、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INP)水平。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骨代謝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血樣采集、血清制備方法與檢測方法同②。④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踝關節(jié)僵硬、畸形愈合及內固定斷裂或松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炎性因子和骨代謝水平以(±s)表示,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3個月,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骨代謝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血清BALP、BGP、PINP水平較術前均呈升高趨勢,且試驗組患者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代謝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骨代謝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BALP:骨堿性磷酸酶;BGP:骨鈣素;PINP:Ⅰ型前膠原氨基端延長肽。
組別 例數(shù) BALP(U/L) BGP(μg/L) PINP(μg/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試驗組 50 15.25±1.45 19.47±1.89* 4.11±0.42 5.77±0.51* 64.58±20.14 98.51±25.61*對照組 50 15.14±1.31 17.54±1.62* 4.23±0.50 4.89±0.47* 65.10±19.84 72.64±23.84*t值 0.398 5.482 1.299 8.972 0.130 5.22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血清CRP、IL-6、IL-8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且試驗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組別 例數(shù) CRP(mg/L) IL-6(μg/mL) IL-8(μg/m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試驗組 50 10.72±1.12 2.48±0.52* 60.38±10.62 8.42±3.82* 118.65±10.24 56.84±7.84*對照組 50 10.33±1.62 4.71±0.61* 59.88±10.74 10.82±3.71* 119.14±9.84 84.61±8.71*t值 1.400 19.672 0.234 3.187 0.244 16.75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分別為8.00%、26.00%,而試驗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踝關節(jié)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身體負重,是保持下肢正常行走的關鍵,一旦踝關節(jié)受外力作用下導致骨折,將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和腫脹,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F(xiàn)階段,臨床主要根據(jù)踝關節(jié)解剖結構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操作簡單、技術成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其內固定效果較差,易出現(xiàn)移位情況,導致骨折畸形愈合[4]。
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通過C型臂透視下進行手術,切口較小,對患者的軟組織損傷較小,且依靠螺絲釘與接骨板的組合鎖定后,使成角更具有穩(wěn)定性與完整性,更有利于軟組織和骨折的愈合。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固定效果較好,還能有效減少對骨膜損傷,術后恢復更好,安全性更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對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其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且促進骨折恢復,安全性高。
BALP、BGP、PINP屬于骨代謝指標,BALP可增加骨活性,促進踝關節(jié)骨折骨骼愈合;BGP對成骨細胞的骨礦化增生過度有一定的影響,可幫助患者恢復踝關節(jié)功能;PINP作為新骨形成的特異性指標,對踝關節(jié)骨折處愈合起到促進作用[6];CRP作為最敏感的炎癥指標之一,可全面反映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體內的炎癥狀態(tài)。IL-6作為炎癥反應的促發(fā)劑,可反映體內炎癥程度;IL-8通過術后細菌感染而釋放大量炎性因子,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加重組織損傷[7]。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通過對固定螺絲釘位置與方向的精準測定與設計,利于最大程度保護骨骼以及骨膜血液的輸送,從而可以改善患者骨代謝,促進骨骼愈合;另外,通過預后較快的骨折及周圍軟組織的愈合,可以減少細菌入侵,抑制炎癥反應[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試驗組患者血清BALP、BGP、PIN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可對患者骨代謝水平有所提高,并抑制炎癥反應,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閉合復位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可提高患者骨代謝水平和臨床療效,同時抑制炎癥反應,緩解疼痛,且術后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