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猛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tài)度和意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
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名警察,只要發(fā)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么?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于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借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guī)律的聯系和區(qū)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于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huán)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guī)е鴮W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guī)е鴮W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并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積。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yǎng)。
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統計時,正好遇上奧運會即將舉行,于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統計,每組可以選擇或者自己設計喜歡的統計方法,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金、銀、銅三種獎牌分別用黃色、銀灰色、橘色來統計;有的則是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三種獎牌;有的更加會動腦筋,將幾年中的金牌數表示在方格紙上,并用線連起來,得出金牌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這是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他們感覺到不是在做題,而是在游戲活動中解決問題,如此不僅鍛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同時還使學生的智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fā),也讓學生從中接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超市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學困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商店,通過購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汶川災區(qū)小朋友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借此東風,讓學生把自己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yǎng)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五、創(chuàng)建生活情境,強化新知
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有著較強的邏輯性與思維性,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通過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但要想學生快速記憶和掌握新知,單純依靠傳統機械式講解難以實現目標,需要教師作出相關的改變,注重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轉化以及教育教學方式的更新。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為了實現該目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并且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元素,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與數學課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幫助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奧妙,這對于學生快速掌握理解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相關內容時,為了給學生帶來新的體驗,感受生活中數學知識的體現,教師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內或者校園周圍觀察樹木,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誰知道這棵樹的直徑?怎么才能夠算出直徑呢?現在請大家動腦想一想,如何進行操作才能夠得出最終的結果呢?學生通過對樹木的周長進行測量,然后根據圓的周長C=2πr計算出其半徑r的值,這樣就能夠測量出樹的直徑。通過生活化情境教學的開展,不但能夠使學生走入到生活中,而且解決了課堂上繁瑣的計算過程,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學生也能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增加學生對該學科的認同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來講,數學教師需要進行教學反思,并非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能夠轉化為生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生活元素與數學的關聯性,只有做好教學設計工作,方可為學生提供精彩的課程,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
此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搜集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內容,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換言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教師要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并善于挖掘生活資源,盡可能利用一切可以為數學教學服務的資源,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意識,幫助學生理解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確保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形成,進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挖掘生活元素,將生活中數學資源與數學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