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的西方是藝術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都呈現在這里。在這種環(huán)境下,盧西安·弗洛伊德沒有跟隨現代藝術之風,而是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偉大的寫實畫家。它擁有具有自己寫實風格的繪畫樣式,并對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油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盧西安·弗洛伊德;寫實繪畫;藝術特征;中國油畫;現實主義
第一章 弗洛伊德繪畫風格的演變
每一個畫家的藝術風格與他們的經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他的個人性格和對生活的態(tài)度都能在他的畫上顯現出來,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畫如其人”。
人們都知道弗洛伊德的畫非常的優(yōu)秀,但他對于自己的生活卻極度隱蔽,他是一個重視私密的人,絕不接受采訪,逃避外界對他的關注。直到2015年他第一部個人傳記問世,藝術創(chuàng)作必定和他的成長經歷脫離不了關系。
一、童真與驚悸的平面化風格時期
30年代末到40年代是弗洛伊德在繪畫風格上具有童真與平面化特點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的繪畫風格由于前后期的不同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30年代末到1945年所表現出的童真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45年到1950年所表現出的驚悸與不安階段。盡管風格有所變化,但弗洛伊德在這兩個階段的畫面中都呈現出一種平面化的繪畫效果。
在40年代前期的作品在人物的造型帶有夸張與變形的意味。表現出了一種稚拙的帶有漫畫氣息的童真畫風,他在這時已顯示出高度的注意力,但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1941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最早的全身肖像畫之一《碼頭邊的女孩》,作品表現的是戰(zhàn)爭中貧瘠的英國,他虛構了初戀費莉西蒂身后的一些景物,但人物的描繪是通過寫生完成的,在這時他已表現出對寫生的追求。這幅面具有原始的風格,色調暗淡,畫面里還沒有表現出角度與深度的刻畫。
弗洛伊德老師錫德里克·莫里斯的繪畫,對畫面中每一個部分都要認真完成,并且展示出一種幽靈式的渦紋圖樣。弗洛伊德受其影響,莫里斯不是先勾畫出大輪廓而是從細節(jié)處畫起,弗洛伊德喜歡老師這樣奇特的方法,于是他開始借用并在以后的作品中沿用,這在他后期一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繪畫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期所呈現出的繪畫風格。在20世紀40年代的后期,于1945年完成的《女人與一枝郁金香》和《女人與一枝水仙花》對他的意義重大,在這兩幅作品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正式引入了困擾、不適及心理不安的元素。如《女人與一枝水仙花》,憂郁的藍灰色調及女模特憔悴的面部表情,展示出一種病快快的感覺。這兩幅作品畫風嚴謹、但有點古怪,作品原始、直白甚至表現出肆無忌憚的感覺。弗洛伊德認為與畫中令他第一次真正墜入愛河的羅娜在一起的時光決定了他之后的內心與畫品,從這時他開始極度重視所繪對象。
20世紀40年代后期,弗洛伊德畫面中的人物似乎都帶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緊張與焦慮,畫面?zhèn)鬟_出驚悸與不安的氣氛,這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一直保留了下來,他這時已在探索畫面中的一種緊張關系與讓觀眾難以猜測的神秘感弗洛伊德開始采用一種極其精雕細琢的筆法,他熱衷于表現細節(jié),在這期間所作的作品中,弗洛伊德幾乎要把模特的每一根頭發(fā)、每一根眼睫毛用繪畫的語言全部表現出來,如1947年的作品《女孩與小貓》及《穿黑色夾克的女孩》、1947-1948年所作《拿玫瑰的女孩》和1948的《樹葉下的女孩》等作品。
二、呆板與鮮活的立體畫風格時期
1950年到1975年是弗洛伊德在繪高風格上逐步完善立體造型的時期。這一時期其繪畫風格的演變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50年到1955年的呆板立體造型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55年到1960年的變革立體造型階段,第三階段是從1960年到1975年的鮮活立體造型階段。
1950-1951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女孩與白狗》標志著弗洛伊德的畫風發(fā)生了轉變,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裸體肖像畫,雖然模特身上裹著睡袍,但是她的乳房實實在在地被刻畫在畫面中,讓觀眾一目了然。弗洛伊德對第一任妻子姬蒂沒有一絲的美化,面容、胎記、皺紋、黑癥,模特的每個特征都真真切切地出現在畫布上,從這幅作品開始,弗洛伊德摒棄了從前童真、平面甚至帶有漫畫意味的特點,從此畫風轉向現實主義,并開始表現出立體化的造型處理。1950年到1955年是弗洛伊德繪畫風格處于呆板立體造型的時期,在他這一時期如1952年的《約翰·明頓》和1951-1952年的《戴貝雷帽的女孩》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此時對形體不再做平面化的處理,他開始探索立體化造型,畫面中的體積感增強,形體變得更加真實起來,但在這對立體造型的探索伊始,人物的形體刻畫以概括性的平整筆法處理,造型足夠立體與硬朗,但是這種立體化造型稍顯得呆板與拘謹。
在50年代后期,弗洛伊德的繪畫風格在呆板立體造型的基礎上開始變革。如他在1956-1957年完成的作品《穿白色襯衫的女人》和1957-1958年的《穿雨衣的男人》如圖1-13中,筆觸的探尋在畫面中明顯的出現。此時被隨結構游走的短小筆觸所取代,畫面開始變得自由起來。他對自己油畫的要求不再只是滿足于圖像,而是需要更灑脫的用飽葩顏料的油畫筆才能夠表現的自由作品,這樣的改變在6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1960年到1975年是弗洛伊德繪畫風格的鮮活立體造型時期,之所以這樣概括,是因為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謹慎、短碎的筆觸漸漸大膽、流暢起來,畫風更加自由,人物的造型逐漸鮮活、生動起來。
三、粗獷與率性的結構化風格時期
1975年以后,弗洛伊德的繪畫風格進入發(fā)展成熟的階段。從早期平面化的圖式到中期立體感的探求,一步步走來,弗洛伊德在立體造型塑造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以粗獷的筆觸與率性繪畫表現的結構化風格。這種結構化表現在不同于從前平面、立體感的初步探求,筆隨結構的強烈繪畫形式使他對于立體的、真實的客觀形象表現的更加一氣呵成,這是對從呆板中變革到鮮活立體化風格的發(fā)展與提升。
如1985年的作品《弗洛伊德自畫像》和1997年的《陽光充足的早餐--八條腿》等等都是他繪畫風格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作品中,粗獷、激情的筆觸取代了之前筆觸的細碎短小,此時的筆觸更富有層次感與表現力。此時期他將筆觸隨著形體結構的變化而率性揮灑,通過筆觸間相互疊加、覆蓋與擠壓、穿插的塑造形式,使得所表現的人物結構性更強,更富生命力,更真實的體現了現實意義。動蕩飽滿的構圖、大寫意式的粗獷筆觸、厚重斑駁的肌理效果與近乎真實的灰色及肉色色系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繪畫成熟階段的率性畫面表現方式。
結論
從照相機的出現逐漸給寫實繪畫帶來的威脅,到現代藝術對寫實繪畫的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對寫實繪畫充滿懷疑,甚至決心拋棄了它。在寫實繪畫如此的命運之下,弗洛伊德對寫實繪畫的振興證明了寫實繪畫依然具有存在的價值和極強的生命力。在弗洛伊德寫實繪畫的影響下,我們應該思考怎樣在畫面中注入精神性,應該關注現代人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人格與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以帶來更多的文化思考,這對于社會的進步與人民精神需求的滿足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張雨蒙,女,漢族,籍貫: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1級在讀研究生,專業(yè):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