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白云區(qū)中醫(yī)醫(yī)院(510470)鄭玉霞 邱美霞 曹翠媚 張麗華 曹佩欣
小兒腹瀉是兒科中的常見疾病,現研究表明,我國5歲以下兒童每年7.75萬左右因患急性腹瀉死亡[1]。小兒腹瀉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病因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菌等感染或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等。患兒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上的電解質、水、酸堿平衡出現紊亂,大便次數增多且腹痛、發(fā)熱、嘔吐等,西醫(yī)治療對緩解患兒癥狀具有一定優(yōu)勢,但由于小兒身體狀況的特殊性,并不建議過多使用西藥治療[2]。目前,治療該病的臨床常用方法主要為對癥治療并輔以飲食調節(jié)及進行腹部按摩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但患兒仍然無法獲得有效的治療效果。隨著國人對中醫(yī)認知和研究的加深,中醫(yī)藥及護理手段在臨床治療急性腹瀉中不斷應用,中醫(yī)綜合護理應用于部分疾病患兒的護理也取得了較好療效[3]。本實驗采用中醫(yī)模塊護理聯合益氣健脾方應用于小兒腹瀉病的治療,為新型小兒腹瀉病的治療手段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6年1月~2016年11月,對我院收治的70例小兒腹瀉患兒進行研究,患兒家屬簽署治療和研究知情同意書,研究課題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小兒腹瀉診斷參照《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2009版)》。根據患兒入院單雙日均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6例,平均年齡(2.34±0.98)歲,平均病程(2.05±0.61)d,腹瀉類型:急性腹瀉25例,遷延性腹瀉8例,慢性腹瀉2例;糞便性狀:稀水便31例,黏液便4例。試驗組中男患兒21例,女患兒14例,平均年齡(2.10±0.65)歲,平均病程(2.16±0.84)d,腹瀉類型:急性腹瀉27例,遷延性腹瀉7例,慢性腹瀉1例;糞便性狀:稀水便32例,黏液便3例。兩組患兒基本情況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基本資料均衡性好,可比性高。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傳統護理方法聯合益氣健脾方) 患兒入院時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并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時刻注意患兒有無水鹽及酸堿失衡情況,若此時患兒出現發(fā)燒等癥狀應及時給予物理及口服藥物進行降溫,然后據其體溫適當地增加補液。同時,為患兒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確保其得到均衡的營養(yǎng)及消化功能的恢復,并詳細記錄患兒每日的排便情況,確保攝入和排便平衡[4]。在患兒排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并均勻涂抹潤膚膏,并安撫好患兒與其親屬的情緒。同時,所有患兒均接受分健脾方七味白術散,人參10g、茯苓8g、白術10g、甘草15g、霍香葉9g、木香4g、葛根4g。早餐后和晚餐后半小時飲用。對于燒心或反酸者,可在藥方中加入海螵蛸10g、煅瓦楞10g;對于便秘較重的患兒則可以加入白術22g、火麻仁28g;對于口苦和口干癥狀嚴重的患兒,則可以加入龍膽草4g;對于胃痛、胃脹癥狀嚴重者,則可以加入元胡11g、厚樸5g;對于痰多的患兒,則可以加入旋覆花14g、代赭石9g。
附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附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組別 腹瀉消失時間(d) 住院時間(d) 退燒時間(d) 糞便性狀正常時間(h)對照組 5.23±1.01 6.17±1.59 2.15±0.94 58.62±7.36試驗組 2.16±0.85 3.54±1.36 1.82±079 38.75±6.51 t 13.759 7.436 1.590 11.883 P 0.000 0.000 0.116 0.000
附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情況的比較(±s)
附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情況的比較(±s)
內容 TNF-α(ng/ml)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159.26±25.48 91.04±8.31 15.059 0.000 28.73±7.95 13.03±5.76 9.461 0.000試驗組 160.14±24.91 52.35±6.46 24.780 0.000 27.29±7.31 9.15±4.24 12.699 0.000 t 0.146 21.746 0.789 3.209 P 0.884 0.000 0.433 0.002
1.2.2 試驗組(中醫(yī)模塊護理聯合益氣健脾方) 試驗組患兒采用的中藥方劑同樣為益氣健脾方,方劑組成同對照組。試驗組患兒護理在對照組患兒已有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突出中醫(yī)模塊護理的特點。①情志護理:分析患兒家屬心理特點,評估患兒心理現狀,采用疏導的方法排解患兒家屬不良情緒,通過互動活動或游戲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增加其治療全程的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在與患兒交流過程中需要輕聲細語,多使用贊美和鼓勵性的語言,消除患兒因疾病或治療帶來的不安感。②推拿護理:對腹瀉患兒進行辨證施治,傷食型的患兒由于腹脹和腹痛癥狀較為明顯,可在上述用藥基礎上加用滑石粉對患兒三個主穴(橫紋、板門、清胃)進行推拿,對于風寒型的患兒由于發(fā)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較為明顯,則可以加用丁桂散敷貼貼于患兒臍部,同時對足三里、神闕、風池穴三個主穴進行推拿。③飲食突出中醫(yī)理念: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腹瀉特征將其體征分為濕熱瀉、寒濕瀉、傷食瀉三種,根據患兒體征不同給予區(qū)別性的飲食指導。如濕熱瀉日常補水推薦藕汁和冬瓜水等清淡流質食物,做到少量多餐;寒濕瀉則推薦可以日常飲用姜茶溫暖胃腸;傷食瀉則推薦山楂水或麥芽水進行日常補水,適當時機可以少量進食蘋果或稀粥。
1.3 調查內容 入院初對患兒進行基本情況的數據采集,同時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臨床相關指標評定或樣本的檢測,具體內容如下。臨床指標: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及患兒腹瀉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糞便性狀正常時間。生化指標:采用BS-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所有患兒治療前、治療后血清中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6)含量進行檢測。治療結束對患兒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通過對兩組患兒分別進行主癥(大便次數和大便性狀)、次癥(嘔吐、發(fā)熱、腹瀉等)評分而評定療效。
1.4 統計分析 研究數據應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和治療后比較采用配對設計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使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試驗組患兒腹瀉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糞便性狀正常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附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情況的比較 治療前比較,兩組患兒TNF-α及IL-6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比較,試驗組患兒TNF-α、IL-6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附表2。
2.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構成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1.372,P=0.003),試驗組患兒(94.29%)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71.43%)。
小兒腹瀉為兒童的臨床常見疾病,中醫(yī)學認為,兒童臟腑細弱,氣虛,脾胃不能正常運輸水分,容易損傷飲食,導致脾虛、胃虛等癥狀,如腹脹、食欲不振。腸濁度功能不全,導致全谷植入、益水降低等癥狀,直通內臟,可引起腸功能紊亂,所以在治療腹瀉兒童時,宜祛邪、導消化、健脾止瀉[5]。由于患兒腹瀉導致脫水,其治療原則也應從預防脫水、糾正脫水、合理飲食、合理用藥為主。
本研究發(fā)現,試驗組患兒腹瀉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糞便性狀正常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其原因可能是中醫(yī)藥護理治療以健脾為主,按摩患兒的中脘、神闕、氣海、足三里、天樞、大腸俞、觀元、足三里、下居虛、上居虛等穴位,可溫陽消寒,養(yǎng)氣益血,達到消化和飲食指導的目的。且通過中脘、氣海、足三里、天樞、大腸俞、神闕的艾灸,可增強小兒胃腸氣功能量的鍛煉,益氣健脾[6]。此外,通過中藥貼敷神闕穴可以健脾、調理大腸、小腸,培養(yǎng)元氣以將藥物直接送到受感染的區(qū)域,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效果,使患兒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本研究還發(fā)現,治療后比較,試驗組患兒TNF-α、IL-6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益氣健脾方主要由人參、茯苓、白術、甘草、霍香葉組成,白芍藥有止痛、解痙、絡脈的效果,防風有滋養(yǎng)、祛濕、止痛、鎮(zhèn)靜效果,人參有利尿的作用,健脾益氣,黃芪有陰陽平衡、滋潤效果,白術有益于脾胃、有干濕效果,茯苓益氣健脾,有干濕作用,陳皮有健脾胃作用[7]。益氣健脾方具有改善抗炎、抗感染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特性,使患兒體內炎癥因子水平維持在正常水平。同時,益氣健脾方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的轉錄與釋放,抑制體內炎癥因子的表達,減輕患兒體內細胞的炎性損傷,減輕水腫癥狀和炎性反應[8]。
本研究還發(fā)現,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治愈人數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原因可能是中醫(yī)模塊護理聯合益氣健脾方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使抵御致病因子入侵的能力增強,幫助多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合成,提高患兒機體免疫能力[9]。同時,能改善水電解質紊亂等臨床癥狀,促進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能有效改善小兒腹瀉臨床癥狀。綜上所述,采用中醫(yī)模塊護理聯合益氣健脾方應用于小兒腹瀉病的效果顯著,使患兒早日康復,適用于臨床的廣泛應用。但是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研究對象僅對腹瀉小兒進行了短時間的臨床研究和觀察,樣本量有一定限制,所得結論具有一定偏倚。同時,受限于本院設備條件,檢測的指標也非常有限,后續(xù)研究中需擴大調查范圍和調查內容,聯合其他醫(y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