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雄偉 韓潔
【摘要】目的:探究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施行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的效果。方法:參與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入本院治療,共48例。對上述患者進行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即為干預A組及干預B組,其中干預A組接受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干預B組則采取安慰治療,每組各24例。對兩組巴氏指數(shù)予以對比分析。結(jié)果:由研究結(jié)果數(shù)據(jù)方面上可見,干預A、B組治療前巴氏指數(shù)對比差異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含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干預A組明顯高于干預B組(P<0.05)。結(jié)論: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治療中施行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能夠促進患者的生活功能恢復,此種方法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安慰治療;腦梗死恢復期;巴氏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11--01
腦梗死屬于臨床較為多見的突發(fā)性疾病,多因大腦缺氧、缺血造成腦血管意外產(chǎn)生梗死,臨床將其叫做腦梗死恢復期,此階段對患者予以治療以及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較多的患者于此階段可經(jīng)有效干預取得較好的恢復,為此需要對該階段的患者進行治療以及護理。相關(guān)研究指出,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采取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可獲得較為凸顯的效果[1]。為此,參與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入本院治療,共48例。探究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施行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的效果。研究結(jié)果詳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礎(chǔ)資料
參與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均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入本院治療,共48例。對上述患者進行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即為干預A組及干預B組,其中干預A組接受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干預B組則采取安慰治療,每組各24例。兩組男女占比為15:9與13:11;年齡在(干預A組:58-76歲,平均63.21±3.21歲)與(干預B組:57-73歲,平均63.24±3.56歲)。上述兩種基礎(chǔ)資料對比差異不滿足統(tǒng)計學含義(P>0.05)。上述患者均滿足本次研究所設(shè)定的納入標準,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中。此次研究滿足倫理審核標準。
1.2方法
1.2.1干預B組
干預B組采取安慰治療,于患者單側(cè)上肢采取血壓袖帶進行固定,且盡心充氣加壓至收縮壓為330mmHg,待5分鐘后降低到0值,隨后進行5分鐘加壓。1個循環(huán)為每加壓降壓1次,每次進行4個循環(huán)。
1.2.2干預A組
干預A組接受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于患者健側(cè)上肢進行血壓袖帶固定,進行加壓后保持在比基礎(chǔ)收縮壓高出20mmHg,時間維持在5分鐘,下調(diào)到0值,隨后進行5分鐘加壓。每1個循環(huán)為每加壓降壓1次,每次進行4個循環(huán)。
1.3 療效標準
對兩組巴氏指數(shù)予以對比分析。對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施行巴氏指數(shù)量表進行評價,所獲得分值越高在,則說明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較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用于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于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當所計算出的P<0.05時則提示進行對比的對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 結(jié)果
干預A組巴氏指數(shù):治療前(46.78±3.25);治療后(58.65±3.54)。干預B組巴氏指數(shù):治療前(46.67±3.65);治療后(53.24±3.76)。t檢驗值:巴氏指數(shù):治療前(t=0.110,P=0.912);治療后(t=5.132,P=0.001)。由研究結(jié)果數(shù)據(jù)方面上可見,干預A、B組治療前巴氏指數(shù)對比差異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含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干預A組明顯高于干預B組(P<0.05)。
3.討論
腦梗死多因大腦缺血、缺氧導致產(chǎn)生,于急性期過后2- 3周屬于腦梗死恢復期,在此階段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應進行強化把控[2]。在相關(guān)研究中得知,在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其具有較快的恢復速度,在此期間采取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干預,能夠起到較好的改善效果[3]。
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屬于近幾年產(chǎn)生的保護機制,可降低灌注引起的損傷,此種措施保護作用因何機制產(chǎn)生,目前尚無較多的研究表明。有研究指出,該方法能夠?qū)颊呶⒀h(huán)進行改善,防止灌注損傷,可促進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提升。本次研究結(jié)果中,干預A、B組治療前巴氏指數(shù)對比差異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含義(P>0.05),經(jīng)治療后,干預A組明顯高于干預B組(P<0.05)。上述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恢復期腦梗死患者采取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可對其生活能力予以凸顯加強,使得可較好的應對日?;顒樱瑫r患者可獲得較好的預后。在患者采取治療期間,需要注意患者因肢體受壓可產(chǎn)生疼痛以及皮下小出血點,盡管其不會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但能夠?qū)е禄颊叱霈F(xiàn)恐慌,對此在治療期間,應給予相應知識教育,消除其顧慮,從而確保治療的安全性[4]。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治療中施行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能夠促進患者的生活功能恢復,此種方法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時雅輝, 吳盛各, 李鋪,等. 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的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20,032(017):6.
[2]時雅輝, 糜萍, 時少杰. 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治療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J]. 中國處方藥, 2021, 019(007):4.
[3]趙帥, 朱巖巖, 李合華,等. 遠端肢體缺血后處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恢復的影響[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21, 021(003):5.
[4]陳成壯. 短暫性肢體缺血后處理治療腦梗死恢復期的效果探究[J]. 大健康, 2021,043(015):2.
3622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