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當前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對中國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個人覺得當下的輿論對這個問題有點兒夸大,把國際形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看得過重,比如對所謂“去中國化”的擔憂。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來制定我們的政策,方向上容易出現失誤?!叭ブ袊卑l(fā)生了嗎?“去中國化”就是企業(yè)撤離中國,中國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事實上,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還在提高,而不是下降。
受貿易戰(zhàn)的影響,中美貿易2019年降幅很大,比2018年下降了10.7%。2020年上半年仍然在下降,比2019年上半年下降了6.6%。所以這兩年來,貿易戰(zhàn)的確使中美貿易大幅度下降。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也都出現了下降。因此,一個有趣的現象是:2019年因為貿易戰(zhàn),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2020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回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
中美的貿易不平衡在2020年急劇上升,也就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急劇上升,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維持,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下降了。所以特朗普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的本意是縮小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但貿易戰(zhàn)打下來,實際結果是貿易不平衡不減反增。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貿易的影響非常大,WTO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將下降13%—30%。中國上半年的出口下降3%。實際數據顯示,6—9月份出口正增長非常快,9月份出口較2019年同期增長8.7%。進口早在6月份就已經轉正,雖然8月份微弱負增長,但9月增長11.6%??傮w而言,一般預測中國2020年全年出口將增長3%,GDP增長2%左右。全世界的貿易都在下降,GDP也在下降,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再度增加。
全球產業(yè)鏈的確在部分高科技企業(yè)身上產生了斷裂,也就是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190多家實體受影響較大。但是總體而言,我覺得形勢可控,全面的產業(yè)鏈斷裂并沒有發(fā)生。
一般的企業(yè)是否受到了美國制裁的影響?大部分都沒有。190多家企業(yè)、大學占我國經濟的份額比較小。即使是華為,2020年9月15日禁令生效以來,美國的Intel和AMD已經獲得了繼續(xù)向華為供貨的許可,這意味著華為的電腦業(yè)務和平板業(yè)務不會受影響,只有最高端的芯片會受到影響。
外資企業(yè)是否在大規(guī)模撤離中國呢?美國企業(yè)基本上是雷聲大、雨點小。我們日常用的很多產品都是國外品牌,包括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牙膏,其實也是聯(lián)合利華的,是歐洲品牌。這些企業(yè)愿意離開中國嗎?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他們絕對不愿意輕易離開。日本政府出資150億元鼓勵日資企業(yè)撤離中國,但資金規(guī)模很小,目前只有80多家企業(yè)響應。而且這些企業(yè)也未必都是完全搬離中國,只不過回日本再設一個廠而已。
當然,我們經常會看到報道說一些企業(yè)正搬到東南亞去,越南對美國的出口已經增長20%,有些中國人開始著急。只要認真看看數據就會發(fā)現,中國的出口總量是2.5萬億美元,越南的全部出口只是中國的1/10。越南出口美國所增加的20%,即使全都轉自中國,也只能造成中國的出口下降2%,更何況越南的出口增長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己內生的出口,并非源于中國的訂單轉移。另一方面,越南對美國、歐洲的出口雖然增加,但中國對越南的出口也在增加,因為這是一個生產網絡。越南生產服裝鞋帽進行出口,需要從中國進口棉紗、棉布,這本質上也是我們服裝鞋帽生產的升級,使中國實現了大規(guī)模的自動化紡紗紡布,這是好事。所以這樣的出口轉移,我們沒必要過于擔心。
數據顯示,中國GDP和出口占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上升,2021年還會繼續(xù)上升。按照名義量計算,目前中國占世界GDP約17%,出口占世界的14%。具體而言,GDP增速方面,2009年中國的GDP總量只有美國的1/3,2019年達到美國的2/3還要多一些。2020年可能會達到美國的73%,因為美國會下降,而中國還有增長。世界五百強企業(yè)數量方面,2008年中國包括香港企業(yè)在內只有37家,還比不上日本,當年日本五百強企業(yè)有40多家。2019年我們已經達到119家,2020年達到124家,超過了美國。我們也有了全球領先的公司,包括技術領先的公司和產量領先的公司。在技術上領先的有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大疆;在產量上領先的有格力、美的、聯(lián)想等,都是各自領域里世界領先的企業(yè)。
盡管目前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但是過去十年我們的技術水平在提高,我們的市場在擴大。這是事實,疫情之后,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會像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一樣加速提高。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數據,2000年至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下降。東南亞對中國的依存度也在上升,因為他們生產低端產品,中端產品大多來自中國,東亞地區(qū)以中國為核心的生產體系也沒有改變,只不過中間做了一些調整。
國際分工貿易的邏輯,就是一件產品不是由一個國家生產,而是多個國家的企業(yè)共同生產。由此形成產品內貿易,而國際貿易中近90%是中間品貿易。
除了世界第一的市場規(guī)模以外,中國的優(yōu)勢還有強大的生產網絡,擁有聯(lián)合國工業(yè)分類中的全部工業(yè)門類。中國的生產能力很強,產業(yè)鏈日趨完善,這方面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跟中國競爭。不僅如此,我們的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還在不斷提高,還有潛力可挖。
我們也不能高估西方國家政府對企業(yè)的影響力。在西方,政府不能命令企業(yè)做事情,政府影響企業(yè)的唯一途徑就是立法。但是在西方國家想要立法,涉及面很廣,需要平衡各種各樣的利益,耗時極長。
政府也可以給予企業(yè)補貼,但非常有限,因為政府財力有限,同樣還會涉及利益平衡。以是否脫鉤為例,西方國家企業(yè)是否要離開中國,是否要跟中國斷鏈,企業(yè)自己才是最后的決策者。我們不能只聽西方政府說了什么,就以為要發(fā)生什么。在西方法治程度高的國家,企業(yè)沒有義務聽政府的,反而是企業(yè)對政府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摘自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