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杰 黃霄漢 李繼超
膝骨關節(jié)炎(KOA) 是以關節(jié)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的退變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關節(jié)軟骨的退變、破壞,目前多認為其與肥胖、年齡、創(chuàng)傷、先天性關節(jié)畸形等多種因素有關,具體病因尚不明確[1]。其主要臨床表現是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及關節(jié)畸形[2]。目前膝骨關節(jié)炎的治療多采用手術或長期服用抗炎鎮(zhèn)痛藥物,但服用抗炎鎮(zhèn)痛藥不良作用明顯,并且不能抑制該病的發(fā)展進程。中醫(yī)藥在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注重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不僅能緩解關節(jié)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不良作用較少,可以從整體出發(fā)來調節(jié)關節(jié)軟骨的再生[3]。筆者采用化痰祛瘀方治療痰瘀互結型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膝部損傷科診治的痰瘀互結型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0例、20例;平均年齡(56.67±5.45) 歲;病程0.5~8年,平均(5.05±2.78)年。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1例、19例;平均年齡(56.28±4.24) 歲;病程0.6~7年,平均(5.76±2.38) 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1]制定本標準。①治療前1個月大部分時間有關節(jié)疼痛; ②X線檢查提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邊緣和軟骨下骨的反應性增生,骨贅形成; ③年齡>50 歲; ④晨僵時間<30 min; ⑤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滿足診斷標準①,同時滿足后4條標準中的任意2條,診斷為膝骨關節(jié)炎。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7年版)[4],制定本標準。癥見: 關節(jié)腫脹僵硬,活動受限,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時??诟?,但不欲飲水,舌質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澀。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膝骨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 ②病情分級為輕、中度者,即 Kellgren 和 Lawrence 影像分級為 0 級、Ⅰ級、Ⅱ級或Ⅲ級者[5]; ③年齡50~70周歲; ④自愿接受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存在膝關節(jié)外傷手術史;②合并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腫瘤、結核、感染等疾病者; ③3個月內曾接受過激素、非甾體類藥物治療者;④影像學Kellgren 和 Lawrence 分級達到Ⅳ級者;⑤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存在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給予硫酸氨基葡萄糖鉀膠囊(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760,規(guī)格:0.25 g/粒)口服治療,每次2粒,每日3次,療程8周。
1.5.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給予化痰祛瘀方內服,組方: 制南星12 g,制川烏6 g,薏苡仁10 g,刺五加20 g,丹參10 g,地龍10 g。隨癥加減:舌苔黃膩者,加黃柏12 g,牛膝9 g;痛劇者,加延胡索10 g,乳香6 g;腫脹甚者,加茯苓12 g。飲片由醫(yī)院中藥房提供,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取汁 400 ml混勻,分早、晚 2次溫服,療程8周。
1.6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用硝酸還原法和黃嘌呤氧化法測定血清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對2組患者膝關節(jié)的活動和疼痛行WOMAC評分,在治療過程中觀察2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例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過敏反應。
1.7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判定標準[6]: ①臨床控制:患者關節(jié)腫痛等癥狀消失,活動恢復正常,WOMAC評分降低率≥95%;②顯效:腫痛等癥狀較前明顯減輕,關節(jié)運動基本不受限,95%>WOMAC評分降低率≥70%;③有效:腫痛等癥狀較前基本緩解,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70%>WOMAC評分降低率≥30%;④無效:腫痛,關節(jié)活動度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WOMAC評分降低率<30%。
2.1 2組患者血清中NO、SOD含量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NO水平均明顯下降,SOD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和對照組NO、SOD水平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清NO、SOD含量比較 (例,
2.2 2組患者WOMAC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WOMAC評分與治療前相比顯著下降(P<0.05),觀察組WOMAC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4 安全性評價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惡心嘔吐者2例,腹瀉者2例,出現皮疹1例;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者2例,腹瀉者1例;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膝骨關節(jié)炎(KOA)屬于中醫(yī)“骨痹”“膝痹”范疇[7],補腎活血法為其最常用的治法,相應的研究也較多[8-11]。然而也有臨床研究認為,痰瘀互結導致筋骨損傷是其重要病理機制,痰瘀之邪不僅是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而且會導致筋骨損傷加重,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和實踐,我們認為痰瘀互結在本病的發(fā)病機制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療本病。
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實踐,并總結他人治療本病的臨床經驗,我們通過小活絡丹演化,自擬化痰祛瘀方,由制南星、制川烏、薏苡仁、刺五加、丹參、地龍組成。制南星燥濕化痰,可祛除經絡痰濕,而且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是治療痰風結腫的良藥。制川烏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止痛,擅祛濕痰死血,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關節(jié)痹痛,兩藥相配伍具有祛風化痰、溫經通絡止痛之效。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舒筋之功效,刺五加補腎健脾、祛風除濕,兩者相配伍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痹的功效。丹參性微寒,功效活血化瘀,涼血養(yǎng)血,同時有助于抑制川烏、南星燥烈之性。地龍化瘀祛痰,除濕通絡。諸藥共用,具有化痰祛濕、活血通絡的功效。
關節(jié)軟骨退變是膝骨關節(jié)炎的主要病理特征,研究發(fā)現NO、氧自由基等活性分子在關節(jié)軟骨的退變、破壞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2-15]。自由基生成增加,清除減少,導致自由基積聚。同時,自由基引起脂質過氧化物增加,導致局部組織損傷。此外在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關節(jié)、滑膜和滑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升高,釋放大量的自由基。研究證明,這些自由基與關節(jié)軟骨退變密切相關[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中NO水平明顯降低,SOD水平顯著升高,同時觀察組患者血清的NO、SOD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化痰祛瘀方可以顯著降低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的WOMAC 評分,臨床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增加患者體內氧自由基清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