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消化性潰瘍作為臨床中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數患者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如未能接受妥善治療,患者極易發(fā)生萎縮性胃炎、胃癌等嚴重疾?。?]。幽門螺桿菌是導致多種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胃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均與幽門螺桿菌具有密切關系,臨床治療多以清除幽門螺桿菌為主[1]。本研究旨在探討含大劑量雷貝拉唑鈉和膠體果膠鉍的四聯(lián)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中醫(yī)院2016 年8 月—2018 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500 例,納入標準:(1)幽門螺桿菌感染;(2)患者了解本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治療依從性不足;(2)檢查或病案結果缺失;(3)合并消化系統(tǒng)其他疾病[2]。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參照組(n=250)與試驗組(n=250)。參照組中男147 例,103 例;年齡25~74 歲,平均(54.2±12.8)歲;病程0.5~9.0 年,平均(4.71±1.06)年。試驗組中男144 例,女106 例;年齡25~73 歲,平均(54.2±12.8)歲;病程0.5~9.0 年,平均(4.68±1.03)年。2 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含雷貝拉唑鈉的三聯(lián)治療,即予以雷貝拉唑20 mg/次,2 次/d;阿莫西林250 mg/次,2 次/d;克拉霉素250 mg/次,2 次/d[3]。試驗組予以含大劑量雷貝拉唑鈉和膠體果膠鉍的四聯(lián)療法治療,雷貝拉唑40 mg/次,2 次/d;阿莫西林250 mg/次,2 次/d;克拉霉素250 mg/次,2 次/d;果膠鉍(海南靈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71)100 mg/次,4 次/d[4]。2 組均連續(xù)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胃泌素(應用免疫放射檢測法實施血清檢驗)、生長抑素(應用SST 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實施血清檢驗)、胃動力素(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實施血清檢驗)〕[5]。(2)比較2 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患者治療14 d 后采用13C 呼氣試驗判斷幽門螺桿菌是否轉陰。(3)觀察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腸激素 治療前2 組胃泌素、生長抑素、胃動力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生長抑素高于參照組,胃泌素、胃動力素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比較()
表1 2 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比較()
2.2 幽門螺桿菌轉陰 試驗組幽門螺桿菌轉陰226 例,占比90.40%;參照組幽門螺桿菌轉陰187 例,占比74.80%。試驗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165,P<0.05)。
2.3 不良反應 試驗組出現(xiàn)皮疹3 例(1.2%),輕微惡心15例(6.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2%。參照組出現(xiàn)皮疹4 例(1.6%),輕微惡心13 例(5.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0,P>0.05)。
目前臨床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消化性潰瘍多采用抗菌藥物聯(lián)合治療,本研究中參照組實施的三聯(lián)療法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通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貝拉唑可有效清除其幽門螺桿菌,阿莫西林與克拉霉素藥物的細胞穿透能力較強,可起到細菌殺滅作用[7]。雷貝拉唑是二代質子泵抑制藥物,該藥物可保護胃黏膜細胞,且安全性較高[8]。含鉍劑能夠于患者胃部形成保護層,避免胃酸及多種酶對潰瘍病灶愈合的影響,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消化性潰瘍的效果確切。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生長抑素高于參照組,胃泌素、胃動力素低于參照組;試驗組消化性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轉陰率高于參照組,表明含大劑量雷貝拉唑鈉和膠體果膠鉍的四聯(lián)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胃腸激素,消除幽門螺桿菌,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