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默而識1之,學而不厭2,誨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
(節(jié)選自《論語·述而篇》)注釋
1識:同“志”,記的意思。2厭:滿足。3誨:教育。4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在我身上有什么呢?
釋義
默默地記?。ㄋ鶎W的知識),勤奮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教導別人也不感到疲倦,這些對我來說又有什么難的呢?
品讀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晚年時他的名聲已經(jīng)很大了,還下決心學習《易經(jīng)》?!兑捉?jīng)》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那時沒有發(fā)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制成的,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既笨又重。由于孔子刻苦學習,翻書簡次數(shù)太多,皮條竟斷了三次。后來,人們便用“韋(牛皮條)編三絕(斷)”這個成語來傳誦孔子的好學精神。
所有的學者都有這種勤奮學習的精神。法國的笛卡兒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可是他總覺得沒有學夠。有人問他:“你的學識那么廣博,竟然還感到不足,這不是笑話嗎?”笛卡兒笑著說:“知識好比一個圓。圓圈內(nèi)是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未知的部分。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它的邊緣與圈外未知部分的接觸面也越大,這樣感覺到的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了?!蔽覈糯钤绲慕逃撝秾W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鬃右髮W生們“學而不厭”,也是這個道理。
311050058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