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淑紅
當下,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應(yīng)該“積極求變”——即使不是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轉(zhuǎn)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也不能固守,因為社會的進步、變化,日新月異,勢必要倒逼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與時俱進。正如《易經(jīng)》所言:“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p>
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最終是為了提高效率,培養(yǎng)能力。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委屈是:“這屆學生得‘笨死,我都教了好幾遍……”殊不知,杜威在100多年前已經(jīng)隔空回應(yīng)了我的委屈,他說:“教之于學,猶如賣之于買,沒有人把東西買走,不能說把東西賣掉了。同理,學生沒有學會,老師也不能說自己教過了?!敖虒W有個信息流的過程:就是從“教”到“學會”。信息必須經(jīng)過兩次轉(zhuǎn)換,第一次轉(zhuǎn)換是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第二次轉(zhuǎn)換是從學生接受信息的“學”到學生加工信息,變成“學會”,只有實現(xiàn)了信息的第二次轉(zhuǎn)換,學生才有可能“學會”。
學習的責任在學生,教師無法取代。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維持、促進、甚至點燃學習。
這就涉及如何教,教什么?
今天的教師不能再僅僅滿足于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因為,我們的知識再豐富也豐富不過網(wǎng)絡(luò);我們的學生再努力識記也識記不過計算機,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的不是書櫥、計算機,而是有學習能力,有能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具體問題的牛人。
高科技可以在人力資源過剩的時代,研究出各種花式取代人力的辦法,卻至今沒法改變大牟平停車一位難求的現(xiàn)狀;記憶力好,過目不忘可以提高流水線的速度,卻終究抵擋不住哪怕再不起眼的病毒……
許多解決國計民生的具體策略,還得靠人,靠教師教出來的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真本事的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們。
如果我們教師自己跟不上時代,不肯或不能積極轉(zhuǎn)變,我們又如何奢求教出來的學生能在時代的潮頭,做排山倒海,奔涌向前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