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讀書細的功夫,是閱讀的基本功之一。什么叫細?多讀幾遍就叫細嗎?這么說,還是說不清讀書要細的基本東西。不如舉例說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說《鑒賞家》,或許能夠從閱讀的細這方面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小說講述鄉(xiāng)間一個名叫葉三的水果販子,跟城里一個叫季陶民的大畫家交往的故事。有一次葉三給畫家送水果,看見畫家正畫著一幅畫,畫的是紫藤,開滿一紙紫色的花。畫家對葉三說我剛畫完紫藤,你過來看看怎么樣。葉三看了這幅國畫,說:畫得好。畫家問:怎么個好法?
我們特別愛說的詞是:紫藤開得真是漂亮,栩栩如生,但這不叫好,更不叫細,這叫形容詞,或者叫作陳詞濫調。葉三只說了這樣一句話,畫家立刻點頭稱是,葉三說:您畫的這幅紫藤里有風。畫家一愣,說你怎么看得出來我這紫藤里有風呢?葉三跟畫家說:您畫的紫藤花是亂的。
這就叫細。紫藤一樹花是亂的,風在穿花而過。讀書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樣的細微之處,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積累。對于我們讀者來說,在文本閱讀中讀得仔細,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同樣,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也會幫助我們在閱讀中讀得仔細。
我們接著讀。又有一次,畫家畫了一幅畫,是老鼠上燈臺。畫完了以后,趕上葉三又送水果來,畫家說你看看我老鼠上燈臺怎么樣。葉三看完以后,說您畫的這只耗子是小耗子。畫家說奇怪了,你何以分出來?葉三說:您看您這耗子上燈臺,它的尾巴繞在燈臺上好幾圈,說明它頑皮,老耗子哪兒有這個勁頭,能夠爬到燈臺上就不錯了,早沒有勁頭繞了。
這就叫細。你看見耗子,我也看見耗子,你看見燈臺,我也看見燈臺了,但人家看見了耗子的尾巴在燈臺上繞了好幾圈,我沒有看見,這就有了粗細之分。
葉三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什么叫細,細從何得來這樣兩個問題。閱讀,不僅是單純的文字解讀,更是對文字背后的意思與意義的解讀。
(《讀書知味》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