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最近鄭某代孕棄養(yǎng)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震驚和憤怒。鄭某對于母親這個身份如此輕率,對待兩個小生命如此殘忍,從人性、道德層面,都刺痛了大家的心。就在鄭某快要被各路媒體的口水淹沒時,一篇關于鄭某與母親20多年來愛恨糾葛的長文出現在公眾視野。似乎想告訴大家,鄭某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有個更奇葩的媽媽,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她媽媽有多坑人。所以,鄭媽背得起這個鍋嗎?
鄭某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受了什么傷?
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讓人常常難以言說。它通常不是那種非黑即白的對錯,而是一種糾纏,一種愛恨交織的無奈。
有毒的愛:鄭媽說,自己的核心事業(yè)就是培養(yǎng)女兒,如果女兒出事了,那爸媽活著也沒意思。很難說鄭媽的付出不是一種厚重的母愛,只是這種厚已經分不開母女彼此,重得讓人窒息。她覺得自己對女兒付出了一切,到頭來卻被女兒說,你太自私了,你欠我一個道歉。確實,從某種程度上說鄭媽欠鄭某一個道歉,她那種把女兒當作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般的愛的灌注,其實是一劑毒藥,扼殺了鄭某獨立的生命狀態(tài)。乃至最后,鄭某非常不情愿地活成了她媽媽雕刻的樣子。
無獨有偶,鄭媽的形象其實是當下中國社會里焦慮的雞娃媽媽們的一個畫像:父母過分關注兒女成長、不計代價地希望兒女成長成自己預期的樣子。然而,這份愛讓孩子失去了作為一個獨立生命的尊重、理解,容易讓孩子窒息、迷失自我。
互動中的咒語:鄭媽通過控制、否定和攻擊女兒來實現自己的愿望;鄭某卻從小沉默隱忍,發(fā)展到長大后主動激怒甚至是瘋狂報復。這種宣泄憤怒的背后,隱藏著一直以來對母親的不滿和高壓管束的無助,以及卸下情緒后的茫然和空虛。生活在母親的聲音下,鄭某渴望自己被真正聽到和看到。以至成名之后有時故意做出一些奇葩行為來吸引大眾眼球。她說這樣會增加流量,讓自己的片酬激增。但是,為什么要以嘩眾取寵的方式引起注意呢?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她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鄭媽一直以來都是以極端的方式去逼鄭某做各種事。鄭某雖然內心十分憎惡媽媽的行為,但她別無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鄭媽很大程度上該為鄭某的奇葩行為買單。
共生式糾纏:當一個人沒法做一個獨立的人時,那么他過度依賴、操控的家庭成員將也會跟他一起沒法好好生存,注定是拉扯著彼此、不斷刷出愈發(fā)猙獰的面孔。鄭某一家人,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扭打在一起、一步步走向深淵。在早期,父母全力地把自己人生最大的賭注押到鄭某身上,后面鄭某如他們所愿早早成名。然后他們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一切開始貼向女兒——在她的片場附近跑龍?zhí)祝杷馁Y源做生意,甚至鄭爸還在微博上付費回答關于鄭某的私人問題。鄭媽說這輩子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培養(yǎng)了鄭某,最大的夢想就是跟鄭某互換一天生活。雖然后面很不愉快,但最初是鄭某邀請父母完全地進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家人拼命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連體兒。但是每個成員的內心隱藏著獨立的自我意識和排斥反抗,讓共生式的家庭成為曠日持久、殺人不見血的殘酷戰(zhàn)場。
所以說,鄭某奇葩闖的鍋,她的原生家庭確實該背鍋。但這真的意味著我們面對來自原生家庭的強勢傷害時完全無能為力嗎?
離開了傷害我的人,我為什么卻停不下來自我傷害?
我們從原生家庭中受到的最大傷害,并不是那些傷痛經歷本身。而是它讓我們養(yǎng)成的根深蒂固的、持續(xù)一生的自我傷害的習慣。
強迫性重復:弗洛伊德發(fā)現,一個人在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創(chuàng)傷會驅使他不斷地強迫自己在心理層面上退回到遭受挫折時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在現實中重復童年的痛苦情節(jié)和關系。他把這種潛意識里的沖動叫作強迫性重復。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這種強迫性重復的潛意識沖動,它讓我們在離開了最初傷害我們的人和環(huán)境之后,仍然主動去尋求甚至是創(chuàng)造出當初那個環(huán)境。這是一種試圖治愈早期創(chuàng)傷的本能努力,我們想要有能力掌控創(chuàng)傷,“重寫歷史”。但是現實卻常常事與愿違,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無意中帶進了曾經的陰暗模式,更糟糕的是我們依舊沒能力在那個陰暗模式里面拯救自己,于是陷入了絕望的惡性循環(huán)詛咒。
卸下詛咒,重新成長。
原生家庭里的創(chuàng)傷確實可以給人一生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它不是一個注定的陰影。
心理成長是流動的:和我們的生理年齡、現實生活一樣,心理成長是一個不斷綿延向前的射線。雖然我們沒法回到過去,但可以一直向前探索。在前進的路上,我們會遇到溝壑,當我們無法跨越的時候,心理發(fā)展會停滯,導致身體發(fā)展了,但內心某個部分還住著一個在啜泣的小孩,等待有人能給她溫暖的擁抱,幫她擦干眼淚帶她往前走。
溫柔地察覺和對待我們的感受:對于內心中未完成的部分,我們需要察覺自己的感受。生活中我們太容易忽略感受的重要性,殊不知,它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在真實地影響著我們的抉擇和行動。我們可以通過治愈性的表達,例如跟伴侶、朋友、心理咨詢師溝通,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和珍視;而不是沒有任何自我察覺和反思地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者不擇情境和對象地發(fā)泄憤怒甚至是遷怒。所有的治愈都是始于被看到、被接納的。
生命雖不完美,但閃著光。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但每個獨立個體可以活出亮麗的自己。很多時候湊得太近反倒讓人無法心安,保持距離能更好地看清彼此、進退自如。原生家庭的原罪像我們心理成長路上的一塊堅冰,如果我們視若無睹,便會一直撞得頭破血流。相反,如果從自己開始讓它被更多看到和接納,那么這塊堅冰就會逐步被溫暖所融解,化作甘泉滋潤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