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3月14日文章,原題:臺灣人看大陸走出去以后才知道世界多么大以前的我覺得臺灣好大。在大陸生活短短3年,我發(fā)現(xiàn)大陸日常慣用的度量衡和比例尺,往往是我在臺灣使用的基本單位乘以10起跳。有限的知識儲備與所見所聞,限制了我們想象世界的廣度。
我選擇在大陸進修碩士,這里顛覆了我的三觀。地圖上看起來不過也就六環(huán)的北京市還被河北包覆,估計也就這么大吧!我這么告訴自己,甚至發(fā)下宏愿:3年內最少踏遍34個省份的1/3。后來才知道,這樣“小小的”北京市,占地面積竟然將近臺灣的1/2。從北京昌平區(qū)坐地鐵到大興區(qū)的距離,足夠跨越臺灣7個城市之多,但我仍在北京的腹地。就像孫悟空再怎么神通廣大,筋斗一翻十萬八千里,仍逃不出如來掌心。
人口方面,我們姑且把整個中國比喻成摸彩箱,算下來要抽個100次才有1次機會抽到名為“臺灣人”的彩球。臺灣對世界GDP貢獻占0.913%,這樣的成績單讓我自豪。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GDP貢獻達17%。地大物博的概念被定義出來。都要畢業(yè)了,我的遠大抱負至今才勉強完成行遍所有省份的1/5。
大一時我不知天高地厚,從出生到大學一直待在高雄,身邊朋友沒幾個去過大陸,對大陸的印象要么來自長輩的口耳相傳、要么是媒體的大肆渲染。我一直覺得大陸是個蠻荒之地,因為經濟落后,廣東人才要吃狗肉、四川人才要吃兔肉、云南一帶的人才吃昆蟲果腹。
等到真的踏上大陸土地,才知道自己有多搞笑。以前在臺灣交換的陸生分享的見聞,我都是半信半疑,現(xiàn)在我不得不信——看到北京高度交織的地鐵線、全國四通八達的鐵路系統(tǒng)、大量便利且低噪聲的電動公交車,尤其是大興國際機場與首都國際機場登機門的數(shù)量,要怎樣的吞吐量才需要這么多登機門??!原來廣東是全中國GDP最高的省份,在世界各國中都能排到前10,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名,而離臺灣最近的福建2020年超越臺灣GDP,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預測中國2028年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些數(shù)據(jù)令我震撼,才知道自己多么渺小,需要好好重建對大陸的認知。
這樣的盲點,似乎也發(fā)生在對岸同胞身上。我想說,不要用先入為主的成見與想法去看待他人。真正的美只有自己去體會,兩岸三地如此、世界更是如是?!?/p>
(作者黃悅軒是北京大學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