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波,吳英姿
(湖南省桑植縣人民醫(yī)院, 湖南 桑植 427100)
腹股溝疝俗稱“疝氣”,指先天(或后天)腹壁損傷[1],使得腹腔內組織和(或)臟器經(jīng)受損腹壁進入腹股溝區(qū),突向體表形成的包塊,為普外科常見疾病[2],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腹股溝疝發(fā)生率也逐年提升。目前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多以手術修補受損腹壁為主,隨著醫(yī)療水平提升,腹腔鏡手術因其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等特點[3],在腹股溝疝手術治療中應用廣泛。我院為尋找科學、合理手術方式,提高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效果,保障患者健康,特行此研究。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4例腹股溝疝患者,均符合文獻[4]診斷標準,據(jù)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42例,男29例(69.05%),女13例(30.95%),年齡41~78歲,平均(54.63±6.84)歲,直疝者11例,斜疝者31例;其中右側溝疝者21例,左側溝疝者16例,雙側者5例;研究組42例,男30例(71.43%),女12例(28.57%),年齡42~79歲,平均(54.82±7.10)歲,直疝者9例,斜疝者33例;右側溝疝者20例,左側溝疝 者15例,雙側者7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排除伴有嚴重腹腔內感染或存在嚴重手術禁忌證者;排除合并嚴重凝血機制障礙者。
1.2手術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茩z查,明確疾病特點,制定手術方案。對照組行硬膜外麻醉后,予以Lichtenstein平片疝修補術治療,取患者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jié)中線上方2 cm處,向恥骨結節(jié)作約5 cm切口,并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剪開、分離腹外斜肌腱膜;隨后尋找疝囊,并對其進行高位結扎處理,并將補片置于恥骨止點位置進行縫合,補片下緣于腹股溝韌帶進行縫合,通過血管鉗夾住補片上端,連續(xù)縫合腹外斜肌腱,隨后重建外環(huán),將皮下組織、皮膚逐層縫合。
研究組行全身麻醉后,予以TAPP術治療,在患者臍上做10 mm切口,將腹腔鏡與10 mm Trocar置入,建立CO2氣腹,負壓控制為12 mm Hg(1 mm Hg=0.133 3 kPa),隨后在左右腹直肌外側緣平臍處置入5 mm Trocar各一個,并借助電勾進游離內環(huán)腹瓣膜,分離腹膜前間隙,解剖腹壁血管、腹股溝韌帶等結構;直疝者剝離腹壁與疝囊,斜疝者于精索下剝離疝囊;對于疝囊較大患者,可通過套扎橫斷疝囊;隨后取補片置入,使其完全覆蓋恥骨肌孔,將補片于腹膜前間隙展開平放,保證補片外緣超出疝環(huán)2 cm以上,對腹股溝韌帶、髂恥束等組織均行使用補片固定,并在腹腔鏡下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腹膜。
1.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進食時間、下床時間等手術臨床指標;對比兩組術后尿潴留、切口感染、血腫等并發(fā)癥情況。
2.1兩組手術指標對比:研究組各手術指標相比對照組用時明顯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2.2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對比:研究組(n=42)中共3例患者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6%(2/42),明顯低于對照組(n=4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9.05%(8/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對比[例(%)]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腹股溝疝發(fā)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且隨患者年齡升高,機體肌肉萎縮,腹及安腹壁股溝區(qū)薄弱,腹壁內精索、血管等穿過腹壁,將腹股溝疝形成提供了條件[5],將進一步提升腹股溝疝發(fā)生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手術方式為現(xiàn)階段治療腹股溝疝的唯一方式,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升,腹股溝疝修補方式也日漸繁多,合理選擇安全、有效手術方式對提高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促進術后康復速度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我院分別予以患者TAPP及Lichtenstein術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后康復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且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更少,手術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為:Lichtenstein術為常見無張力疝修補術式,在手術治療中可通過平片修補受損腹壁,無需將腹壁缺損周邊肌肉縫合,因此,并不存在張力問題,在腹股溝疝傳統(tǒng)治療中應用廣泛,但該術式所用補片對人體組織屬于異物[6],患者易出現(xiàn)異物感,術后恢復速度緩慢。而隨著腹腔鏡技術在手術治療中應用廣泛,研究組所用TAPP術可借助腹腔鏡獲得清晰術野,更加有助于清楚觀察疝囊及腹膜前間隙解剖情況,便于手術操作,縮短手術時間,且TAPP術相比Lichtenstein術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切口美觀,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更加有助于術后康復,進一步縮短恢復時間,且TAPP術中切口位置與補片修復位置間存在距離,可避免二者直接接觸,導致感染。康欣等人在TAPP術及Lichtenstein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研究[7]中,對試驗組患者行TAPP術治療后,其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Lichtenstein術),且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腹股溝疝患者行TAPP術治療可顯著縮短術后進食時間及下床運動時間,且手術時間更短,術后并發(fā)癥更少,安全性更高,可大大提升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