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帥
本文從鋼琴演奏的角度闡釋鋼琴演奏中動與靜的表現(xiàn),詮釋鋼琴演奏之動靜處理與藝術升華的密切聯(lián)系,將演奏者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動靜平衡、表達音樂作品靈魂的演奏過程呈現(xiàn)給觀眾。
鋼琴演奏中的動與靜,筆者理解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肢體語言所呈現(xiàn)出的視覺上的動與靜,如演奏中抬舉、揮動、停頓等;另一方面是從演奏者彈奏的音樂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的聽覺上的動與靜,如聲響、聲音的持續(xù)、無聲、休止、停靜等。把動靜融合到一起,可達到琴人合一的演奏境界。正如美國著名鋼琴家、音樂學家、音樂評論家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on)所說:“音樂不僅要有聲音,身體上還要有所動作,鋼琴音樂中高超的身體技能富有戲劇效果,身體技能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地位。”(1)Charles Rosen. Piano Notes, The World of the Pianist. New York: Free Press, 2002.
1.肢體語言與體態(tài)律動
西方表演理論中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強調在樂曲的表演過程中,身體隨著節(jié)律而動、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演奏當中。(2)Michael Mark, Patrice Madura.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Fourth Edition. Schirmer Cengage Learning, 2014. p98.鋼琴演奏融入達爾克羅滋體系中的體態(tài)律動(Eurhythmics)(3)John R.Stevens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e Future Jaque-Dalcroze Education LLC. Institute For Jaque-Dalcroze Education Press,2014.可以有效提升演奏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演奏激昂熱烈的音樂時身體部位要運用幅度較大的動作,演奏柔和寧靜的音樂時身體部位則要結合幅度較小的動作。樂曲中需要演奏出渾厚宏亮的聲響時,只用手指單薄的力量奏不出宏偉的音響效果,必須運用和借助小臂、大臂、肩膀以及上半身的力量,同時結合并協(xié)調抬舉、揮動、舒展、起落等肢體語言動作來完成力量的傳導。
例如,演奏過程中身體結合運用“拋物線式”的揮動、跨越、緩沖等動作,彈奏音樂從很強到很弱的聲響、從激烈到安靜的情緒轉變、從高音區(qū)到低音區(qū)的跨度距離。演奏者通過腰、臀、腿和雙腳的肌肉力量來支撐、調節(jié)身體的重心,身體的律動要協(xié)調、統(tǒng)一呼吸跟隨的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和力度。同時結合上半身的力量帶動肩、大臂、小臂展開“拋物線式”的揮動動作。樂句、樂段之間的銜接、呼吸也都應該與肢體的動作相結合,從而形成緊密的內部與外部鏈接。演奏的激情以揮灑的動作表現(xiàn),手指移動音域的距離以跨越的動作展現(xiàn),音響強弱戲劇性的轉變以緩沖落下的動作呈現(xiàn)。
肢體語言與音樂的律動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然地、連貫地、協(xié)調地同步進行。與此同時因人而異,對演奏動作幅度的大小、空間和力度的控制要把握在適合的范圍內。演奏時手臂的揮動能夠給身體帶來有效的協(xié)調性和放松性,也能夠產生力量聚集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手腕與手指的配合與協(xié)調,僵硬的手腕是演奏不出柔和、圓潤、富有彈性的聲音,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手指運動的靈活性。鋼琴演奏中融合體態(tài)律動能夠有效地幫助演奏者從拘謹僵硬的身體姿勢中解放出來,使演奏者對音樂敏感度有所加強,使身體和音樂表達的親密關系得到展現(xiàn)。(4)魏陶影:《沉浸式體態(tài)律動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中國音樂》2019年第6期,第147頁。
2.呼吸、節(jié)奏與音樂的律動
“音樂是代替語言文字抒發(fā)與表達的一種藝術形式,表達的過程往往是吐納相繼的,說話需要呼吸,音樂亦然?!?5)王召遠:《淺談古典音樂中“呼吸”的構成及其作用》,《當代音樂》2018年第1期,第144頁。節(jié)奏是音樂三大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其類型豐富且充滿動態(tài),其它兩個要素包括旋律與和聲。節(jié)奏不但見于鋼琴作品,也見于演奏者演奏過程中的生理活動,如呼吸、吸氣、吐納、運動等器官有規(guī)律的自然的起伏律動?!肮?jié)奏的律動是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形態(tài)的連續(xù)運動,帶來的是生命的脈動,是演奏者平衡、駕馭整首樂曲的關鍵?!?6)陳丹:《鋼琴演奏的張力及其表現(xiàn)方法》,《樂府新聲》2011年第2期,第217頁。當演奏者融入感覺器官與運動器官并通過對音樂演繹的二度創(chuàng)作來表達審美對象時,所表現(xiàn)的節(jié)奏律動如果吻合、符合生理上的自然節(jié)奏規(guī)律,演奏者就會充滿著愉悅與和諧的體會與感受。否則,則相反,且會引起感覺的失調甚至導致美感的破壞。因此,節(jié)奏既是主觀與客觀又是心理和生理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鋼琴演奏者將內心的思想與情感通過音樂與節(jié)奏律動的方式和表現(xiàn)渠道傳遞給聽眾,使他們從中感受到、體驗到音樂的思想情感與深刻內涵并與此同時引起共鳴。
3.視覺之動與聽覺之動
視覺之動和聽覺之動是指聽眾通過視覺看到鋼琴表演者在舞臺上演奏時的動態(tài),通過聽覺聽到表演者彈奏出的聲響、聲音在時間流動中產生的動感。音樂與人都客觀地存在于時間運動中,人對音樂的體會、感受、思想、認知和情感有一個過程且不斷深化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音樂的流動性和連續(xù)性中得以體現(xiàn)。演奏者所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是通過聲音在運動過程中而產生、形成、刻畫的。因此音樂的形象不是靜止的、凝固的,而是生動且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它具有時間性的特點。在整個演奏“動”的過程中,從一開始經過不斷變化發(fā)展到結束,音樂所喚起聽眾的感情與聯(lián)想和音樂形象的發(fā)展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鋼琴演奏過程中,聲音運動形成的音樂形象與聽眾思想感情深化發(fā)展的過程適應、同步、一致。與此同時,彈奏過程中當聽眾全神貫注地聽到聲音、節(jié)奏的運動時,運動機體如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肌肉等會發(fā)生動態(tài)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又會引起情緒上和精神上的轉變,因此這一系列的“動”的變化過程,即音樂所具備的動感特征能夠引起人類情感的共鳴以及觸及內心深處的感受。
1.作品的意境理解
縱觀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古典主義時期崇尚理性,強調追求形式、體裁和內容的平衡協(xié)調;浪漫主義時期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流露和傳遞。作為鋼琴演奏者,準確理解、掌握和表現(xiàn)不同時期音樂作品的意境至關重要。
譜例1 貝多芬《奏鳴曲》作品五十七號(第11—14小節(jié))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57號“熱情”第一樂章,主題動機中休止符與描寫“命運敲響聲”的三連音在非常弱(pp)的聲響中依次奏響(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的三連音主題動機創(chuàng)造手法一致,見譜例1),表現(xiàn)出緊張、不安的情緒,并隨著聲響在有聲與無聲的漸慢(poco ritardando)中增加了陰森恐怖的氣氛。休止符在音樂中的停頓仿佛預示著戰(zhàn)斗即將打響的前兆,無聲之靜的漸慢處理要與音符彈奏的漸慢速度協(xié)調一致,內心的音樂不要停歇,拍子仍在流動。休止不意味著情緒上的松懈,而是靜止狀態(tài)中精神高度集中,做好蓄勢待發(fā)的準備。
2. 作品表現(xiàn)的性格特征
各個時期作曲家的性格特點、個人風格以及創(chuàng)作技法、寫作織體都有區(qū)別,這就要求演奏者對于不同性格特征的音樂作品,在演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出相應的動靜彈奏處理。
譜例2 舒曼《狂歡節(jié)》第七首《妖艷的女子》(第1—5小節(jié))
《妖艷的女子》描寫的是一位妖艷的女子邁著輕浮的步子在狂歡節(jié)舞會上賣弄風情。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休止符與小連音交替進行的演奏,使節(jié)奏輕盈并恰到好處地比擬女子輕浮挑逗的跳躍動作。樂曲中的十六分休止符正好是這一跳躍性動作的體現(xiàn),因此在演奏時,運用手腕輕巧、迅速地抬起這一動與靜交替的動作來表現(xiàn)。
譜例3 舒曼《狂歡節(jié)》第九首《蝴蝶》(第17—21小節(jié))
舒曼《狂歡節(jié)》第九首《蝴蝶》同樣運用了此類創(chuàng)作手法,彈奏時運用幅度較小的動作迅速抬起手腕空出有休止符的地方,休止符與音符快速不斷地交替彈奏,生動地描繪了蝴蝶在空中輕盈的舞姿。
鋼琴演奏動與靜的處理決定作品的韻律控制和對作品思想的準確把握;動與靜也是演奏者情感表達的手段,其重要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演奏者在演奏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時,采取動或者靜的方式,關系到對作品風格特征的準確演繹,影響到樂曲演奏的速度,例如維也納樂派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時不能時快時慢,整體上速度要穩(wěn)定、勻稱、統(tǒng)一。對于漸快、漸慢、漸強、減弱等處理及修飾要十分謹慎小心地運用,比如說Rubato(節(jié)奏自由伸縮),不能像演奏浪漫派作品那樣演奏處理古典主義的自由節(jié)奏,不能過分夸張、修飾,必須在適當的尺度范圍內進行節(jié)奏的動、靜、快、慢等彈奏處理。
音樂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音樂特性和表現(xiàn)的情緒、形象、意境、內容,需要演奏者運用動與靜的演奏技巧詮釋。例如歌唱性強、速度較慢、表現(xiàn)抒情類的樂曲,需要流動中的靜止;節(jié)奏鮮明、速度輕快、表現(xiàn)活潑生動類的樂曲,需要運動中的跳躍;莊嚴有力、激情澎湃、情感濃厚、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樂曲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蘊含內在力量的運動。
音樂中的強、弱、緩、急猶如人們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溫柔,或安靜,或激情,或憤慨,對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如寧靜的、歌唱的、歡快的、激昂的、優(yōu)美的、堅定的、生動的、悲憤的、莊嚴的、虔誠的、詼諧的等等,演奏者需要用動與靜的合理變換在演奏中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
鋼琴彈奏時,演奏者的律動及呼吸對作品的理解、意境的表達、樂曲的條理性、層次感、連貫性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動與靜的準確運用,能夠使演奏者跟隨著音樂的律動進行呼吸節(jié)奏的調整,演奏者身心與演奏的作品步調協(xié)調一致,恰到好處的呼吸節(jié)奏推動著音樂的發(fā)展變化。
“音樂藝術是樂聲流動與靜止的藝術,音樂對靜的追求一方面體現(xiàn)著靜美的力量,一方面也以靜襯托,比照出流動的音響及其內在之美?!?7)鄭錦揚:《論樂中之靜》,《中國音樂學》1988年第3期,第63頁。鋼琴演奏中無時無刻都在處理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具有辯證關系的各種因素,即音樂中的快與慢、強與弱、剛與柔、高與低、響與輕、動與靜等,筆者根據自身彈奏經驗,總結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動靜的彈奏方式。
1.以速度顯動靜
通過鋼琴演奏速度的快與慢、疾與緩的對比,體現(xiàn)出音樂的動與靜。演奏中速度的快與慢變化豐富,層次多樣,從極端地緩慢(Larghissimo)、最緩板(Largo)、緩板(Lento)、甚緩板(Larghetto)、慢板(Adagio)、行板(Andante)、中板(Moderato)、到稍快板(Allegretto)、快板(Allegro)、活潑的快板(Vivace)、急板(Presto)、最急板(Prestissimo)等等。以中速(moderato)為劃分界限,速度越快就越增強動感,反之,速度越慢越富于靜感。比如像夜曲、小夜曲、船歌、搖籃曲、薩拉班德舞曲,演奏速度則多是慢速,偏緩的動率使其音樂演奏表現(xiàn)出平靜的意境;而圓舞曲、塔蘭泰拉舞曲、技巧性練習曲、波爾卡舞曲,演奏速度則多是快速、急速,使音樂表現(xiàn)出熱烈的氣氛。
2.以力度顯動靜
通過鋼琴演奏力度的重與輕、強與弱的對比,體現(xiàn)出音樂的動與靜。演奏中力度的大小,由極端弱(pppp)、非常弱(ppp)、很弱(pp)、弱(p)、中弱(mp)到中強(mf)、強(f)、很強(ff)、非常強(fff)、極端強(ffff)。從聲響物理振動的角度來說,彈奏聲響越輕,音樂顯得越遠、越靜;彈奏聲響越強,則音樂變得更加接近動態(tài)、更加有動感。
3.以和聲進行顯動靜
和聲進行是指在調性音樂中,具有縱向結構的和弦之間在音樂(和聲)橫向運動狀態(tài)中的鏈接及功能關系與音響色彩。和弦以和聲方式進行,從不協(xié)和到協(xié)和,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當不穩(wěn)定和弦解決到相對,或完全穩(wěn)定的和弦上時,音樂調性色彩上不安、難受、緊張的“動”就會得到舒緩、放松、穩(wěn)定的“靜”。因此,和聲進行的過程中,音樂總是不斷地從不協(xié)和、不穩(wěn)定的“動”趨向于解決到協(xié)和、穩(wěn)定的“靜”的和聲屬性上,使其從充滿緊張調性色彩的“動”進行到具備舒緩穩(wěn)定調性色彩的“靜”。從眾多音樂內部運動來觀察發(fā)現(xiàn),在外部協(xié)和的音響內部中鑲嵌著大量的、尖銳的、豐富的、隱藏的不協(xié)和音響與和聲,例如大、小二度,大、小七度,三全音,它們通常以經過音或裝飾音等和聲外音的形式出現(xiàn)。然而正是這種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的矛盾沖突、鮮明對比、緊張解決使其成為推動音樂前進發(fā)展的最強勁的內部動力。
4.以音色顯動靜
觸鍵的方式和技術直接改變音色。觸鍵技術是彈奏鋼琴的核心技術之一,手指觸鍵的力度、速度、方向、部位能夠引起音色的變化。柔和的音色使琴弦振動頻率緩慢,聽覺上顯得更加安靜,適合表現(xiàn)寧靜的意境;明亮的音色使琴弦振動頻率更快,聽覺上顯得更有動感,宜于表現(xiàn)歡快的氣氛。
5.以情感顯動靜
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表現(xiàn)出激昂、熱烈、興奮、激越等情緒即為音樂與情感之“動”的體現(xiàn);而平靜、寧靜、平和、安詳等情緒則是“靜”的呈現(xiàn)。
音符與休止符都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在鋼琴彈奏過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它是作曲家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與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演奏者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用動與靜表達樂曲感情和展現(xiàn)音樂意境的重要手段。
1.休止符作為“氣”體現(xiàn)鋼琴演奏動靜之靜
氣,通常是指氣息、呼吸以及氣息與呼吸的融會貫通。音樂中的樂句段落、組織結構、強弱起伏、抑揚頓挫都由每一個“呼吸”組成。音樂中因有呼吸而使其富有生命力。貫氣,指的是在樂曲的演奏中達到氣息貫通。具體表現(xiàn)是在準備并達到樂曲高潮的過程中,以及達到的瞬間,提起“丹田之氣”,暫時“停止呼吸”,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音樂的高潮點上,待高潮過后,緩緩把氣吐出,以適應高潮后音樂的下降、消退,或松弛。(8)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第121頁。
譜例4 李斯特《唐璜的回憶》(第55—56小節(jié))
李斯特改編的鋼琴曲《唐璜的回憶》(譜例4)中,音樂在激烈、急速的飛奔中推向高潮,直到彈奏出最強的(ff)和弦時,休止符的出現(xiàn)瞬間凝固、停住了戲劇性的演奏,使之前緊張的情緒和一直憋住的勁頃刻間得到釋放。這時彈奏表現(xiàn)休止符最恰當的方式就是結合貫氣以賦予音樂的平衡性。在休止無聲的過程中,把之前憋住的勁和氣緩緩地吐出,控制好吐納的速度,慢慢地把氣息放下來。聽眾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休止之靜釋放出之前積累在心里的緊張的、激烈的情緒,從而產生并得到動與靜的平衡性。
鋼琴演奏是大腦皮層與神經的高度集中、支配和控制的活動。演奏時身體要放松,氣要放下來、沉下來,即所謂的心靜氣沉。與此同時在放松中又要保持一定的張力和彈奏準備,即強大的內力,隨時準備爆發(fā)的力量。而這種準備恰好是放松中的內力。由此可見鋼琴演奏中保持張力與心靜氣沉具有動與靜的辯證關系。
2.動與靜之“韻”使鋼琴演奏藝術得以升華
“‘韻’是音樂風格的外部特征,通過對音樂的基本要素進行藝術處理,使之品高味雋,余韻無窮。”(9)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第331頁?!绊崱北旧碇敢繇懙牧鲃?,但同時強調音響是波狀的流動。(10)魏新民:《波動狀態(tài):人類最理想的韻味表現(xiàn)形式》,《黃鐘》2008年第3期,第167頁。而聲音的傳播方式恰好是通過波的振動形式進行且一直持續(xù)到振動消失?!绊崱迸c“音”在這一屬性上具有相同的特點。在演奏輕柔、飄幻的音樂段落時,當有休止符出現(xiàn),音樂進入到無聲的靜寂,“韻”之意境通過樂曲靜止得以體現(xiàn)。
譜例5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三首(第44—47小節(jié))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三首(譜例5)音樂以柔和的聲響演奏到第三小節(jié),停歇在右手的單音——十六分音符上,接著休止符的出現(xiàn)使音樂進入到無聲的靜寂,“韻”之意境在樂曲的休止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休止符出現(xiàn)之前,右手最后一個十六分音符單音(即單線條橫向曲線上的動感)彈奏后,聲音余音的波動(即在振動中逐漸消失的聲波)在休止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意境。此刻演奏者不用在休止的無聲之靜中做任何特殊的藝術處理,其本身即為藝術處理:休止符無聲狀態(tài)中的余音振動既是有聲(動),有聲既是休止本身的無聲(靜);無聲中蘊含著聲波的振動(動),有聲的余音存在于休止符中(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統(tǒng)一、動靜融合,達到平衡之靜的境界。此絕妙的意境,使聽眾品味無窮。
3.“留白”的創(chuàng)作手法用靜體現(xiàn)音樂的空間感
“留白”作為中華傳統(tǒng)藝術書畫創(chuàng)作中,是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技法,運用“空白”為體裁展現(xiàn)出美之另一番意象。作為表演藝術的音樂也同樣具備通過“休止”“空拍”“無聲”來表現(xiàn)出“留白”的意境的特點?!爸袊囆g講究’氣韻生動’,在音樂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所謂“氣韻”是一定要由留白來表現(xiàn)的。”(11)鄧捷:《小議音樂中的“留白”之美》,《時代文學》2010年第18期,第215頁。恰好音樂中的“留白”也是需要通過休止的彈奏處理和演繹來實現(xiàn)并呈現(xiàn)“美”之意象的極高境界。鋼琴家利夫奧韋·安茲涅斯曾指出:
晚期的舒伯特在樂曲創(chuàng)作中一向采用留白的手法來表達樂章中調性和氣氛轉變的傾向,他的音樂充滿生活的酸甜苦辣,似乎早已看透塵世,到達了生命的彼岸。(12)唐若甫、龐曦:《讓音樂充滿幽默感和驚喜——利夫·奧韋·安茲涅斯專訪》,《音樂愛好者》2005年第4期,第9—10頁。
安茲涅斯認為音樂演奏中的“留白”非常重要,通常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音樂消逝的那一瞬間。
譜例6 舒伯特《奏鳴曲》作品九百六十號(第6—11小節(jié))
如譜例6所示,舒伯特鋼琴奏鳴曲晚期最后一首第二十一號(D960)的演奏中,開始部分音樂以很弱(pp)的聲音力度和緩慢的速度靜靜地、幻想式地流動著,當延長休止符出現(xiàn)時,音樂立即進入了“留白”中的深思,在無聲的空間里思考著人生的意義。休止無聲的靜使聽眾產生的空間感,喚起了他們無窮無盡的想象與期盼,好比一切思緒都停留在、凝固在音樂寧靜的空間里。此時的“無聲勝有聲”與“空白”所折射出的極靜的意境與消散的聲音、微微的呼吸、音樂的意象無形地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空間美的體現(xiàn),是精神與情感的升華。正所謂“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4.行為藝術是平衡靜的極端表現(xiàn)方式
美國現(xiàn)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4分33秒》是他最著名的一首完全無聲的“樂曲”。作曲家通過這首作品傳達給聽眾其深層的寓意,即世界上絕對的無聲是不存在的,聲音無處不在。當聽眾認真聆聽該曲所表現(xiàn)的無聲之靜時,在所謂“安靜”的音樂廳里他們永遠都能聽到身處周圍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任何聲音。
《4分33秒》樂譜沒有任何音符,只有休止符和“沉默”這一標記,是一首名副其實的不用“彈奏”的鋼琴曲。“演奏”過程中包括了所處環(huán)境發(fā)出的一切聲音,例如聽眾的咳嗽聲,不滿的抱怨聲,竊竊私語地講話聲,在座椅上焦慮地等待時晃來晃去發(fā)出的椅子聲,懷著憤怒的情緒離音樂廳的走動聲等等。而這些通常被定義為影響“欣賞音樂”、干擾“聆聽音樂”的聲響、雜聲,都在此時此刻成為了音樂的一部分。該作品創(chuàng)下了音樂作品中最長休止的世界記錄,總時長為4分33秒,一共包括三個樂章。鋼琴家在“演奏”這首無聲的作品的過程中,不用在琴鍵上彈奏任何音符,只需要坐在鋼琴面前“表演”休止符。由此可見該作品對休止符——動靜平衡之靜的演繹具有行為藝術的表現(xiàn)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鋼琴演奏中的動與靜,應該是帶有情感色彩與想象意境的動作融合,而不應該是純粹為了動而動,為了靜而靜的機械式動作。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將樂譜里的思想內容通過聲音的方式,演奏傳達給聽眾,聽眾再通過聽到的聲音,聲響來想象畫面,轉化情感和進行內心的活動。在對音樂詮釋的過程中,鋼琴演奏者的思想、理解和意識即是他/她的審美意象,聽眾通過聲音的傳達而反映出的畫面,情感和內心的活動則是他們的審美意象。只有這樣,才能引導聽眾通過演奏者的動靜控制達致平衡之靜的意境。
鋼琴演奏的音樂作品多數都是表現(xiàn)動與靜的矛盾、交流、斗爭、依賴、互動。在音樂流動過程中,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鋼琴演奏在聲音、旋律、和聲以及時間運動中不斷發(fā)展、變化、停留、前進,在動靜這一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中永遠推動、促進音樂的發(fā)展。但控制動靜而最終達到動靜平衡之靜,帶領聽眾進入靈魂之靜的境界,是任何一個鋼琴演奏者都努力去實現(xiàn)的目標。正如黑格爾所言:
藝術的意圖恰恰就是描繪或表現(xiàn)人類生活的和諧——“靈魂的寧靜”,這一完整性與和諧是人的生命最深切地關注的東西,我們在宗教和哲學——以及藝術——里一定會意識到,它們是我們生存的目標。(13)張璐倩:《黑格爾論藝術理想及其音樂實現(xiàn)》,《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106頁。
由此可見,黑格爾對于理想音樂的審美評判標準也是建立在動靜平衡的和諧之美。這也恰好折射出鋼琴演奏中動靜平衡之靜的美學寓意,理想的鋼琴表演在彈奏動靜中,將動靜平衡之靜,作為鋼琴彈奏的最終目標。
鋼琴演奏者應該永遠記住,控制動靜,在動靜平衡之處,彈奏出“靈魂的安靜”。無論是表現(xiàn)狂風暴雨之后或驚濤駭浪之間,最后,音樂總要歸于靈魂的安靜。鋼琴家在演奏中,無論把動作表現(xiàn)得多么熱烈、滂湃,如果不能最后歸回到動靜平衡的靈魂之靜,則表演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