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勤縣大壩鎮(zhèn)衛(wèi)生院,甘肅 武威 733399)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慢性胃部疾病之一,容易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其病因主要包括:H.pylori 感染,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膽汁、胰液反流、飲食習慣、藥物、酗酒等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長期慢性炎癥反復侵襲,胃固有腺體萎縮,減少甚至消失,胃粘膜層變薄,伴有腸上皮化生的屬癌前病變。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均有了較大的改變,從而導致該疾病發(fā)病率也在不斷攀升。根據(jù)臨床發(fā)現(xiàn),西藥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有限,而且復發(fā)率高,因此運用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經方“益胃湯”對該病進行探索研究,經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療效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胃陰不足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0 例,按照所采用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5 例;年齡35-65 歲,平均(46±2.1)歲。觀察組男22 例,女8 例;年齡38-62 歲,平均(45±2.6)歲。筆者將兩組患者一般性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內鏡檢查確診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1]。②患者均有脘部痞脹隱痛,口干、口渴、舌干質紅、苔少無津等胃陰不足癥狀。③排除其他胃部疾患。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患者口服蘭索拉唑,30mg/d,治療30d。觀察組采用益胃湯加減進行治療。藥用:沙參20g、麥冬25g、生地25g、玉竹20g、脘中燒灼,苔黃口干口苦者加黃連5g、吳茱萸3g、梔子5g、烏梅10g;嘈雜泛酸者加瓦楞子20g、海螵蛸20gk;口泛甜水者加藿香10g、佩蘭10g;胃脘痛甚者加元胡10g、川楝子10g、臺烏10g、白芍15g;食少納呆,脘腹脹痛者加木瓜10g、山楂10g、焦三仙各10g、萊菔子15g;舌紅無苔者加石斛15g、花粉10g、黃精10g、天冬10g;胃脘脹滿者加枳殼12g、佛手10g;神疲氣短者加黃芪20g、太子參15g、白術10g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一日一劑,連續(xù)服用30d。H.pylori 感染利用13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檢測,H.pylori 陽性患者應用PPI+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進行清除HP 感染治療:蘭索拉唑30mg,1 次/d,阿莫西林1g,2 次/d,呋喃唑酮0.1g,2 次/d,服用兩周。
監(jiān)測兩組患者胃脘痛、脹滿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消退時間。依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下列標準[2]:①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跟蹤隨訪6-12 個月內沒有復發(fā),胃鏡檢查正常。②好轉: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它癥狀減輕,胃鏡檢查有所好轉,跟蹤隨訪6-12個月內復發(fā)次數(shù)明顯減少。③未愈: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無變化,跟蹤隨訪6-12 個月內,病情反復發(fā)作。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患者胃脘痛、脹滿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癥狀消退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表2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在6-12 個月內跟蹤隨訪疾病復發(fā)率,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疾病復發(fā)情況比較(n,%)
中醫(yī)無“慢性萎縮性胃炎”之說,但類似本病臨床表現(xiàn)的描述卻詳見于歷代文獻“胃脘痛”等病癥中,本案探討“胃陰不足型慢性萎縮新胃炎”隸屬于“胃脘痛”之分證,其致病因素可概括為以下兩點:①胃陰不足兼有虛火:此為氣郁化火,或胃熱內蘊,久而傷陰,可在胃陰虛的基礎上導致火旺。②氣陰兩虛:此為津虛而不能化氣,或氣虛而不能生津而致津氣俱虛[3-5]。
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應以酸甘化陰法為治則。①胃陰耗傷重癥宜用酸甘涼潤法,將酸味藥與甘寒生津藥物配伍使用,使得兩陰相濟,以資胃液和胃陰;胃陰耗傷輕癥宜用酸甘柔潤法,將算味藥與甘平養(yǎng)胃藥物配合使用,以化陰生津,調養(yǎng)肝胃。②津虛而不能化氣,或氣虛而不能生津者應在酸甘柔潤法的基礎上配合甘溫補氣類藥物,以益氣養(yǎng)陰[6]?,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沙參中含有糖苷,具有調節(jié)免疫平衡作用,也可以淋巴細胞轉換率;生地中含有 地黃多糖,能調節(jié)內分泌,提高機體免疫力;烏梅中含有枸櫞酸起到保護胃腸,增進食欲,治療胃酸缺乏作用;石斛中含有石斛堿,可促進胃腸蠕動,胃液分泌以促進消化;黃精中含有黃精多糖,起到抗腫瘤,調節(jié)免疫,抗炎的作用。太子參,沙參,麥冬,生地可以阻止血管內瘢痕形成,從而起到改善胃黏膜血流作用,促進胃黏膜修復[7]。萎縮性胃炎相關文獻報道顯示,益胃湯加減治療胃陰不足型患者治療效果較好,總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而單純西藥治療者約為30%-80%,益胃湯療效可靠[8]。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0%)高于對照組(36.0%),可知益胃湯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胃脘痛(4.25±1.24)d、脹滿噯氣(5.36±2.07)d、惡心嘔吐(5.98±1.85)d、食欲不振(6.02±1.68)d 癥狀消退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6.74±1.31、8.67±1.98、8.96±2.14、9.54±2.03)d,可知益胃湯可快速改善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治療效果較好。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極易反復發(fā)作,常規(guī)西藥治療后復發(fā)率可達到40%-70%,但是益胃湯治療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后復發(fā)風險尚不明確。為此,本次研究對患者復發(fā)情況進行了監(jiān)測,治療后6-12 個月跟蹤隨訪顯示,觀察組復發(fā)率(20.0%)低于對照組(73.0%),提示益胃湯加減治療后復發(fā)風險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以酸甘化陰法運用益胃湯加減治療胃陰不足型萎縮性胃炎,不僅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還能有效降低復發(fā)率,臨床療效顯著,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