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處于印度洋板塊和西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印尼,一直火山頻繁。其境內(nèi)爪哇半島的卡瓦伊真火山卻因為煙霧和湖水色彩變幻的效果,以及位于山頂?shù)娜蜃畲罅蛩岷?,一直是旅游熱門地。然而,伴隨著這些絕色美景的是當?shù)亓蚧情_采工人極度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低廉的勞動報酬和隨時出現(xiàn)的生命危險。在全世界的其他大部分地區(qū),硫磺的獲取方式是從石油提煉的副產(chǎn)品或者天然氣開采過程中提煉,而人工開采硫磺礦的方法早已被視為過時和危險。
位于海拔2600米的卡瓦伊真火山,在荷蘭殖民時代就開始被用于硫磺礦的開采。這里的采礦工人工具只有一個鐵鏟和兩個籮筐。一個工人一次大概開采到45~90公斤的硫磺,再用籮筐背下山。從開采點到收貨點,工人要走好幾公里,而一天下來,一個工人大概能開采兩到三次。
1971年,法國著名環(huán)保議題記者Nicolas Hulot首次拍攝了卡瓦伊真火山硫磺開采工人的生存苦況。這部紀錄片當時在西方引起了一陣轟動,更加成就了這位法國記者的聲譽。在四十多年后,Nicolas Hulot成為了法國馬克龍政府里的環(huán)境部長,而他鏡頭里的印尼硫磺開采工,卻沒迎來多大的生存條件改善。
這片在游客眼中猶如仙境的火山,在硫磺開采工看來既是收入來源,卻也是最終奪命的煉獄。據(jù)統(tǒng)計,卡瓦伊真火山的硫磺開采工一日的收入僅僅為28元人民幣,工作時長為12個小時,大部分人活不過50歲。他們甚至被物化成旅客拍攝“打卡”的風景一部分。游客到這里一帶探險旅游,總有導游提醒他們戴上防毒面具,然而硫磺開采工大部分時候只戴一層布來遮擋硫磺的刺激氣味,雙手也缺乏基本的保護措施,很容易遭到硫酸腐蝕。
在大部分記者的鏡頭里,這些硫磺工人沒有任何笑容,指甲和牙齒都已經(jīng)被熏成了紫色。也許他們也明白,四十年的媒體關注并沒有帶來多少切實的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