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咸宜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冠心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由于血脂異常、高血壓、吸氧等因素,斑塊破裂或侵襲,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動脈血流量降低,無法滿足心肌代謝需要,心肌組織因缺血缺氧而損傷,會引發(fā)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癥,危及患者性命,必須及時予以治療[1]。在中醫(yī)學研究上,急性冠脈綜合征屬于“真心痛”、“胸痹”等范疇,可分為氣虛血瘀證、心血瘀阻證、痰阻心脈證、氣陰兩虛證、心腎陰虛證、陰寒凝滯證、氣滯血瘀證、陽氣虛衰證這8 個證型,不同證型有著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辨證施治[2]。此次試驗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氣虛血瘀證治療中應用率益氣活血方,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將試驗結(jié)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氣虛血瘀證患者,根據(jù)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采用擲幣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最小48 歲,最大75 歲,平均年齡為(60.82±4.73)歲;冠心病病程最短為1 周,最長為20 年,平均病程為(8.03±4.00) 年;NYHA 心功能分級Ⅰ級10 例,Ⅱ級17 例,Ⅲ級10 例,Ⅳ級3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最小46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為(61.15±4.96)歲;冠心病病程最短為1 周,最長為18 年,平均病程為(8.15±1.70)年;NYHA 心功能分級Ⅰ級9 例,Ⅱ級18 例,Ⅲ級10 例,Ⅳ級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2007 版《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 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ACS 的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急性冠脈綜合征氣血血瘀證的診斷標準;③此次試驗計劃合乎醫(yī)學倫理道德規(guī)范,患者知情且同意[3-5]。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患者;②用藥禁忌癥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急性期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靜脈溶栓,遵醫(yī)囑用藥,進行抗血小板治療(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羅非班等)、抗凝治療(常用藥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心肌缺血治療(常用藥物有硝酸酯類藥物、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鈣拮抗劑、他汀類藥物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應用益氣活血方,其基本方為:參三七3 g、炙甘草6 g、血竭9 g、桂枝9 g、黨參15 g、生蒲黃15 g、石菖蒲18 g、生黃芪30 g,1 劑/d,水煎煮,濾渣取汁,分為兩份早晚飯后溫服,連續(xù)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胸痹證評分、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以及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臟猝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胸痹證評分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中醫(yī)胸痹證評分分別為(13.70±2.15)、(11.53±1.82)、(8.95±2.10)分,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中醫(yī)胸痹證評分分別(13.76±2.10)、(12.56±2.42)、(11.02±2.69)分。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胸痹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26,P>0.05);觀察組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中醫(yī)胸痹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51、3.836,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分別為(20.58±3.39)、(13.61±2.28)、(10.70±2.84)分,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分別為(20.35±3.56)、(17.56±3.21)、(16.65±3.55)分。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血瘀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96,P>0.05);觀察組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45、8.277,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分別為(12.73±2.48)、(9.56±1.98)、(7.72±1.80)分,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的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分別為(12.75±2.31)、(10.56±2.05)、(9.60±2.21)分。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37,P>0.05);觀察組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19、4.172,P<0.05)。
2.4 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 隨訪12 個月,觀察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n(%)]
中醫(yī)學文化源遠流長,關(guān)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所屬的“真心痛”、“胸痹”之證,在《靈樞·厥論篇》、《金匱·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篇》中均有記載,按照中醫(yī)學研究,這一疾病的病機為上焦陽氣不足,陰乘陽位,胸陽不振,致使氣血灌注運行受阻,血瘀痰濁,阻滯血脈,本乃心氣虛,標為心之脈絡淤阻,治宜活血祛瘀、宣痹通絡[6]。益氣活血方中,參三七益氣生律、活血化瘀,炙甘草滋陰養(yǎng)血、益氣通陽,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桂枝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黨參補中益氣、養(yǎng)血生津,生蒲黃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石菖蒲開竅豁痰、活血散風,生黃芪補氣升陽、利尿消腫,諸藥共奏補中益氣、活血化瘀之功效[7]?,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參三七中的有效成分三七總皂苷具有抗凝作用,黨參根莖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血小板活化作用及改善凝血功能,黃芪及血竭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心肌保護作用,生蒲黃能夠增改善血液循環(huán),在心肌梗死時抑制心肌細胞損傷,盡快恢復心肌細胞能量代謝。
此次試驗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益氣活血方,治療后,觀察組治療后4 周、治療后8 周中醫(yī)胸痹證評分、中醫(yī)血瘀證評分、心絞痛量化標準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觀察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中可知,益氣活血方的應用價值頗高。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方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氣虛血瘀證,療效顯著,因此,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