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西方漢學(xué)家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是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徑,如儒蓮(S.Julien)編撰的《中國小說選》(Nouvelles
Chinoises
)、愛德華·格里澤巴赫(E.Grisebach)編譯的《中國小說》(Chinesische
Novellen
)、道格斯(R.K.Douglas)輯錄的《中國故事集》(Chinese
Stories
)等。這些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無可避免地以西方編者的小說觀念來衡度中國古代小說,從而在中西文學(xué)觀念的碰撞和互動中,以西方的小說觀念和治學(xué)方法對中國古代小說進(jìn)行文本梳理和文體考辨,并在其編選的小說選本中寄寓了對中國小說的認(rèn)識和批評。但學(xué)術(shù)界目前對此類文獻(xiàn)的關(guān)注大都囿于個案研究,如《自我投影與他者審視——論托馬斯·塞爾比〈中國小說中的中國人〉》(宋麗娟 61—67)、《翟理斯譯〈聊齋志異選〉的注釋與譯本的接受》(孫軼旻 228—237)等,對西人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缺乏較為全面的梳理和整體的考察。有鑒于此,本文即以西方漢學(xué)家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為研究對象,進(jìn)行具體考述。文中所言西方漢學(xué)家,主要指歐美漢學(xué)家;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既指狹義的西方漢學(xué)家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又包括廣義上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即西方學(xué)者編寫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與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是西方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最主要的文本形式,根據(jù)文本的來源、體裁、主題等編排體制的不同,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又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將從同一部中國古代小說集中選譯的故事編輯成集,入選篇目從兩篇、三篇到一百余篇不等,《今古奇觀》《十二樓》《聊齋志異》《俗話傾談》等中國小說集成為最流行的文本來源。如下表所示:
文本來源選本題名編選者年代出版者入選篇目《今古奇觀》Kin-ku Ki-kuan.Neue und Alte Novellen der Chinesischen 1001 NachtEduard Grise-bach1880Stuttgart: Gebrüder Kr?ner《羊角哀舍命全交》《莊子休鼓盆成大道》Kin-ku Ki-kuan.Neue und Alte Novellen der Chinesischen 1001 NachtEduard Grise-bach1881Stuttgart: Gebrüder Kr?ner《轉(zhuǎn)運(yùn)漢巧遇洞庭紅》《王嬌鸞百年長恨》Chinesische NovellenEduard Grise-bach1884Leipzig: F.Thiel《女秀才移花接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Trois Nouvelles Chi-noisesdHervey-Saint-Denys 1885Paris: Ernest Leroux《夸妙術(shù)丹客提金》《看財(cái)奴刁買冤家主》《錢秀才錯占鳳凰儔》Trois Nouvelles Chi-noisesdHervey-Saint-Denys 1889Paris: Ernest Leroux《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徐老仆義憤成家》《唐解元玩世出奇》Six NouvellesdHervey-Saint-Denys 1892Paris: J.Maisonneuve《趙縣君喬送黃柑子》《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裴晉公義還原配》《吳保安棄家贖友》《崔俊臣巧會芙蓉屏》《陳御史巧勘金釵鈿》The Inconstancy of Madam Chuang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ChineseEdward Butts Howell1905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 Kelly & Walsh Limite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滕大尹鬼斷家私》《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續(xù) 表
第二,將同一體裁的中國古代小說編譯成集。如雷慕莎(Abel-Rémusat)的《中國小說選》(Contes
Chinois
)將10種擬話本小說輯錄成集,分別為《合影樓》《蔡小姐忍辱報(bào)仇》《宋金郎團(tuán)圓破氈笠》《三孝廉讓產(chǎn)立高名》《懷私怨狠仆告主》《念親恩孝女藏兒》《范鰍兒雙鏡團(tuán)圓》《三與樓》《奪錦樓》與《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勒格朗(é.Legrand)的《宋國的夫人》(La
Matrone
du
Pays
de
Soung
-Les
Deux
Jumelles
[Contes
Chinois
])將《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與《奪錦樓》編譯成冊。第三,將相同主題的中國古代小說編譯成集。如《天鏡》(The
Celestial
Mirror
)是由毛繼義(J.A.Maung Gyi)和陳途宏(Cheah Toon Hoon)編譯的中國小說譯文選集,該譯本以中國孝義和判案故事為主題,從《二十四孝》《聊齋志異》與《龍圖公案》等小說中選譯了《單衣順母》《騙馬》《牙簪插地》《葉生》《鹿隨獐》《青靛記谷》等24篇作品,1894年由仰光德瓦茲(D’Vauz Press)出版社出版。第四,將不同體裁、主題的中國古代小說輯錄成集。如帕維(Théodore Pavie)的《中短篇小說選》(Choix
de
Contes
et
Nouvelles
)選譯了6篇故事,分別為從《今古奇觀》中選譯的《灌園叟晚逢仙女》《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從《龍圖公案》中選譯的《石獅子》以及《西游記》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zāi)江流僧復(fù)仇報(bào)本”中唐僧出身的故事與第十回“老龍王拙計(jì)犯天條魏丞相遺書托冥吏”和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jìn)瓜果劉全續(xù)配”中太宗游地府的情節(jié)。儒蓮的《中國小說選》(Nouvelles
Chinoises
)收有從歷史演義《三國演義》中選譯的與“董卓之死”相關(guān)的情節(jié),以及擬話本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和《劉小官雌雄兄弟》。道格斯的《中國故事集》(Chinese
Stories
)則將《好逑傳》第三回“水小姐俏膽移花”的情節(jié)與《懷私怨狠仆告主》《奪錦樓》《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續(xù)玄怪錄·薛偉》《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女秀才移花接木》《夸妙術(shù)丹客提金》等10篇故事輯錄成集。屈內(nèi)爾(Paul Kühnel)編選的《中國小說》(Chinesische
Novellen
)亦選錄了10篇故事,即從《今古奇觀》中選譯的《滕大尹鬼斷家私》《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夸妙術(shù)丹客提金》《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唐解元玩世出奇》《裴晉公義還原配》《趙縣君喬送黃柑子》與從《聊齋志異》中選譯的《王桂庵》等。魯?shù)聽柺┴惛駹?Hans Rudelsberger)編譯的《中國小說選譯》(Chinesische
Novellen
aus
dem
Urtext
übertragen
)不僅選錄了擬話本小說《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合影樓》《奪錦樓》《蔡小姐忍辱報(bào)仇》《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和《喬太守亂點(diǎn)鴛鴦譜》,還從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選錄了《陳云棲》《魯公女》《傾城》《陸判》4篇故事,從公案小說《龍圖公案》中選譯了《偷鞋》《石獅子》《龍女》等8篇故事,此外,還選錄了世情小說《金瓶梅》第十三回“李瓶姐墻頭密約迎春兒隙底私窺”的情節(jié),以及歷史演義《三國演義》第八回至第九回中與董卓、貂蟬相關(guān)的故事情節(jié)。利奧·格雷納(Leo Greiner)編撰《中國的前夕》(Chinesische
Abende
:Novellen
und
Geschichten
)從歷史演義《三國演義》中選錄了“水軍頭領(lǐng)的計(jì)謀”“復(fù)仇者”“圍繞美人貂蟬的斗爭”等5個情節(jié)故事,從《東周列國志》中選錄了“孔夫子的誕生”“笛音”“龍女”“重耳與姜氏”等7個情節(jié)故事,從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選譯了《趙城虎》等5篇故事,從擬話本小說集《今古奇觀》中選錄了《灌園叟晚逢仙女》。由上所述,這些西人編撰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或把從同一部小說選集中選譯的故事編輯成集,或從同一體裁的中國古代小說集中選譯幾篇結(jié)集,或?qū)⑾嗤黝}的中國古代小說編譯成集,或?qū)⒉煌w裁、主題的中國古代小說輯錄成集,形成了中國古代小說選譯輯集之形式的多樣性,是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徑。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喬治·蘇利?!さ隆つ?George Soulié de Morant)的《中國文學(xué)選》(Essai
sur
la
Litt
érature
Chinois
)等西方漢學(xué)家輯錄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在西方文學(xué)觀的引導(dǎo)下將被中國人視為“小道末計(jì)”的小說與詩歌、散文、戲曲并列,從而將小說納入中國文學(xué)的范疇,在其文學(xué)作品中選入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某些篇章,從而構(gòu)成了西方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另一種重要的文本形式。《古文珍選》(
),1884年
翟理斯的《古文珍選》于1884年在倫敦和上海發(fā)行。該書以朝代為綱,分為周代與秦代(The Chou and Ch‘in Dynasties:550—200 B.C.)、漢代(The Han Dynasty:200 B.C.to 200 A.D.)、六朝(The Six Dynasties:200—600 A.D.)、唐代(The T‘a(chǎn)ng Dynasty:600—900 A.D.)、宋代(The Sung Dynasty:900—1200 A.D.)、元代與明代(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1200—1650 A.D.)六章,共選錄了120余篇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如第一章選錄了《戰(zhàn)國策》卷十七楚策四“有獻(xiàn)不死之藥于荊王者”的故事。《古文珍選》再版時(shí),翟理斯對初版進(jìn)行了修改,不僅將章節(jié)調(diào)整為七章,在第六章“元代與明代”之后增加了清代(Ch‘ing Dynasty:A.D.1644—1912)一章;而且增補(bǔ)了近60種文學(xué)作品,共收入中國作品186種,特別是增加了對中國小說作品的選錄,如第五章宋代中,增補(bǔ)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選入了“宦官挾持皇帝”與“戰(zhàn)神”兩個情節(jié)片段,前者是《三國演義》第二回至第三回中“十常侍專權(quán)”相關(guān)的故事,后者為《三國演義》與關(guān)羽相關(guān)的情節(jié);第六章元代與明代中,增補(bǔ)了《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bǔ)余音”中王太醫(yī)為賈母診病的情節(jié);第七章清代文學(xué)中增補(bǔ)了《聊齋志異》和《鏡花緣》,《聊齋志異》入選了《湯公》《孫必振》《張不量》3篇故事;《鏡花緣》選錄的是第十一回“觀雅化閑游君子邦慕仁風(fēng)誤入良臣府”中“君子國”的情節(jié)內(nèi)容及第十四回“談壽夭道經(jīng)聶耳論窮通路出無腸”中與“大人國”相關(guān)的情節(jié)。雖然入選小說的時(shí)代出現(xiàn)舛誤錯亂,但小說得以與詩歌、散文相埒,作為文學(xué)珍品入選。
《中國文學(xué)選》(
é
),1912年
此外,王西里(В.П.Васильев)的《中國文學(xué)史資料》1888年在圣彼得堡石印出版,該書作為王西里撰寫《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的文獻(xiàn)資料,亦涉及《聊齋志異》《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金瓶梅》等中國古代小說。
西人輯錄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所收錄的小說在數(shù)量和篇幅上雖少于其編撰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但卻將小說與詩歌、散文、戲曲并列,甚或?qū)⑿≌f和戲曲單獨(dú)設(shè)立章節(jié),從而將小說視作中國文學(xué)的珍品,使之得以名正言順地進(jìn)入中國文學(xué)的范疇,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并確立了中國小說的地位,又進(jìn)一步推進(jìn)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經(jīng)典化進(jìn)程。
Le
Si
ècle
des
You
ên
)將《元人百種》逐一譯介,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從《詩經(jīng)》中選擇了128首詩歌譯成俄文,翟理斯的《中國文學(xué)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將《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中國小說的部分情節(jié)翻譯成英文。從這個意義上講,西人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往往選錄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某些篇章,使之成為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的特殊文本形式。《元代》(
è
ê
),1850年
巴贊《元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文學(xué)斷代史著作,對元代文學(xué)進(jìn)行了較為整體的梳理和研究。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雅文學(xué)(Langue Savante),第二部分為俗文學(xué)(Langue Commune),第三部分為元代作家譜錄(Notices Biographiques sur les Auteurs)。其中第二部分俗文學(xué)又按照文體分為小說和戲曲兩個部分,小說涉及的有《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不僅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作出了介紹和比較,而且重點(diǎn)對《水滸傳》進(jìn)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翻譯。戲曲部分涉及的有《西廂記》與《元人百種》,特別是對《元人百種》進(jìn)行了逐一譯介。
巴贊不僅重視元代的小說和戲曲,而且將《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元曲選》推舉為元代最獨(dú)特和經(jīng)典的文學(xué)作品,專門列為《元代》的第二部分加以較為詳致的敘寫。可以說,巴贊的《元代》是將中國小說戲曲及其創(chuàng)作者寫入中國文學(xué)史的較早嘗試,使小說戲曲等俗文學(xué)得以與雅文學(xué)并置,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Oчepк иcтоpии китaйcкой литepaтypы),1880年
俄人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于1880在圣彼得堡出版,是《元代》之后又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與巴贊《元代》聚焦于元代文學(xué)不同,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著眼于整個中國古代文學(xué)的發(fā)展史;而與巴贊《元代》相似的是,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亦將中國文學(xué)分為雅文學(xué)和俗文學(xué),并用第十三章與第十四章兩個章節(jié)論述中國文學(xué)。
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敘述集中于第十四章“俗文學(xué)·戲劇及中長篇小說”,論及的中國小說有《聊齋志異》《列仙傳》《搜神記》《太平廣記》《開辟演義》《東周列國志》《七國演義》《戰(zhàn)國演義》《三國演義》《西游記》《白蛇精記》《好逑傳》《玉嬌梨》《水滸傳》《紅樓夢》《金瓶梅》《品花寶鑒》等近20種。王西里不僅對這些作品進(jìn)行了評點(diǎn),如“若論語言之文雅以及敘事之簡潔,則《聊齋志異》頗受推崇”(王西里 210)、“中國人認(rèn)為《金瓶梅》是最傷風(fēng)敗俗的小說”(212)、“《水滸傳》中全是奇聞逸事和綠林強(qiáng)盜”(211)等等,而且重點(diǎn)譯介了《紅樓夢》《金瓶梅》等小說的故事梗概。王西里將《紅樓夢》視作中國最好的小說,既簡略地提引出《紅樓夢》的情節(jié)主線,又專論及“寶玉挨打”“元妃省親”的內(nèi)容。在《紅樓夢》之后,王西里又簡要介紹了《金瓶梅》的大致內(nèi)容,特別是譯介了西門慶迎娶潘金蓮、李瓶兒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對《紅樓夢》《金瓶梅》的情節(jié)概括雖然稍顯粗略,但其對《紅樓夢》《金瓶梅》等中國小說的定位和品評卻頗有見地,對西方讀者閱讀中國小說起到了一定的引導(dǎo)作用。
《中國文學(xué)史》(
),1901年
翟理斯所著《中國文學(xué)史》于1901年在倫敦出版,該書是艾德蒙·戈斯(Edmund Grosse)主編的世界文學(xué)簡史叢書的第十種,也是目前所知英語世界最早的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翟理斯的《中國文學(xué)史》十分重視中國小說,綱舉目張地將小說列入元代、明代和清代文學(xué)的章目,如元代第三章為小說(The Novel),明代第二章為小說與戲曲(Novels and Plays),清代第一章為《聊齋》-《紅樓夢》(The “Liao Chai” - The “Hung Lou Mêng”),或?qū)⑿≌f單獨(dú)為章,或?qū)⑿≌f與戲曲并列設(shè)章,或以《聊齋》《紅樓夢》等經(jīng)典作品為章目,將小說視作元明清文學(xué)的代表,用大量的篇幅敘寫中國小說。
翟理斯《中國文學(xué)史》論及的中國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玉嬌梨》《列國傳》《鏡花緣》《今古奇觀》《平山冷燕》《二度梅》《聊齋志異》《紅樓夢》等。翟理斯既從作者、內(nèi)容、藝術(shù)、敘事等諸多方面對這些小說進(jìn)行介紹,又從這些小說中選譯了一些情節(jié)以饗讀者。如選譯了《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治風(fēng)疾神醫(y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shù)終”中與華佗治病相關(guān)的情節(jié);《西游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孫大圣與如來佛祖打賭的情節(jié)、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唐僧師徒過凌云渡的情節(jié);《列國志傳》第六十四回“臨潼伍員爭明輔子胥威震臨潼會”中眾人競為明輔的情節(jié);《鏡花緣》第十一回“觀雅化閑游君子邦慕仁風(fēng)誤入良臣府”與第十二回“雙宰輔暢談俗弊兩書生敬服良箴”的情節(jié)內(nèi)容;《平山冷燕》第六回“才女心百折不回”中冷絳雪題詩諷宋信的情節(jié);《二度梅》第十四回“拜求神圣因留父上天垂象念孤兒”中梅開二度的情節(jié);以及《聊齋志異》中《瞳人語》《勞山道士》《種梨》《嬰寧》《鳳仙》等故事。此外,翟理斯還采用譯述的方法敘寫中國小說的情節(jié)梗概,如翟理斯用約三十頁的篇幅講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情節(jié)選譯和譯述的方法,翟理斯的《中國文學(xué)史》為西方讀者提供了諸多中國小說的精彩選段,成為中國小說選本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
《中國文學(xué)史》(
),1902年
葛祿博(Wilhelm Grube)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于1902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版。該書共分為十章,其中第十章“戲曲與敘事文學(xué)(Dramatische und Erz?hlende Litteratur)”將中國小說與戲曲并列,專設(shè)一章。該章又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為“戲曲”(Die Dramatische Litteratur);第二節(jié)為“敘事文學(xué)”(Die Erz?hlende Litteratur)。其中第二節(jié)“敘事文學(xué)”專述中國小說,其涉及的中國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瓶梅》《紅樓夢》《封神演義》《西游記》《白蛇精記》《今古奇觀》與《聊齋志異》等。葛祿博的《中國文學(xué)史》不僅從作者、內(nèi)容及已有譯本等方面對中國小說進(jìn)行描述和品評,而且從這些小說中選譯了諸多篇章,以茲賞閱。如迻譯了《三國演義》第一回至第九回的情節(jié)、《玉嬌梨》第三回“百太常難途托嬌女”的內(nèi)容、《封神演義》第一回“紂王女媧宮進(jìn)香”的故事;譯述了《好逑傳》的故事梗概、《白蛇精記》的大致情節(jié);并從《聊齋志異》中選譯了《紅玉》的故事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葛祿博的《中國文學(xué)史》亦在一定程度上充當(dāng)了中國古代小說的選本。
巴贊的《元代》、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翟理斯的《中國文學(xué)史》與葛祿博的《中國文學(xué)史》等早期西方學(xué)者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大都致力于中國小說的翻譯和介紹,選譯了諸多中國古代小說的精彩選段,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本的特殊存在形式。更為重要的是將中國小說寫入文學(xué)史著作,將小說與詩歌、經(jīng)史并舉,并將其視為元明清文學(xué)的經(jīng)典和代表,清晰地標(biāo)界了小說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的定位和坐標(biāo),賦予小說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的重要地位。
文本特征與小說文體的建構(gòu)
如上文所述,西方漢學(xué)家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主要有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西人輯錄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和西人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等文本形式,是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徑。文中的文本化主要指的是西方漢學(xué)家以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的形式呈現(xiàn)或解釋中國小說的實(shí)踐。而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又天然地集譯本、樣本、選本于一體,從而使其小說選本具有了間質(zhì)性、展示性與批評性等多重特征與功能。因之,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文本化的過程亦成為西方漢學(xué)家對中國小說進(jìn)行建構(gòu)性認(rèn)識的重要實(shí)踐。
首先,無論是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西人輯錄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或西人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早期西人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皆以譯本的形式呈現(xiàn)。翻譯在中西文學(xué)交流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譯者將原作翻譯成譯本,從而將原作者與目的語讀者相勾連,在翻譯實(shí)踐中生成了譯者與作者、譯者與讀者,原作與譯本,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等多重對話關(guān)系,如圖1所示。
圖1
這種多重對話關(guān)系實(shí)際上構(gòu)成了一種交互的多維的間性關(guān)系,如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原作與譯本之間的“文本間性”(intertextuality),譯者與原作、譯本之間的“復(fù)合間性”等,這種由翻譯而生成的交互的多維的間性關(guān)系或可稱之為翻譯間性。以譯本形式呈現(xiàn)的西人所編中國小說選本既是翻譯間性其中的一方,又是連接對話方的中介,從這個意義上講,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具備了一種間質(zhì)性。這種間質(zhì)性一方面使西人編譯的中國小說選本成為中國小說的樣本,充當(dāng)了西人認(rèn)識中國小說的載體;另一方面,其生成的多重對話關(guān)系又使西人所編中國小說選本成為一種開放的流動的“可寫的文本”,從而為西人構(gòu)建中國小說提供了學(xué)理基礎(chǔ)。
其次,作為中國小說的樣本,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無疑具有展示性的作用。西方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將優(yōu)秀中國小說作家及其作品匯集于一冊,有助于展現(xiàn)中國小說的風(fēng)貌和樣式。如儒蓮的《中國小說選》、德理文的《三種中國小說》、愛德華·格里澤巴赫的《中國小說》、道格斯的《中國故事集》、魯?shù)聽柺┴惛駹柕摹吨袊≌f選譯》與利奧·格雷納的《中國的前夕》等西方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入選的小說既有擬話本小說《今古奇觀》《十二樓》,又有文言志怪《聊齋志異》《續(xù)玄怪錄》,歷史演義《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神魔小說《西游記》《白蛇精記》,英雄傳奇《水滸傳》,世情小說《金瓶梅》《紅樓夢》,公案小說《龍圖公案》,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平山冷燕》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各種題材,不僅有助于展示中國小說的基本樣貌,而且為西方讀者提供了可茲細(xì)讀的小說文本。
此外,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在展示中國小說文本的同時(shí),亦重視對小說插圖的視覺呈現(xiàn)。如雷慕莎的《中國小說選》附有3幅插圖,道格斯《中國故事集》有61幅插圖,師多馬的《中國小說中的中國人》有5幅插圖,勒格朗的《宋國的夫人》有25幅插圖等等。這些插圖既有直接從中國小說插畫翻刻而成的(圖2);亦有根據(jù)中國小說的內(nèi)容專門創(chuàng)作的(圖3)。圖2和圖3均為《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插圖,前者出自雷慕莎《中國小說選》,乃從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吳郡寶翰樓刊本《今古奇觀》的插圖翻刻而成;后者為勒格朗《宋國的夫人》所附插圖,由西方畫家重新繪制而成。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添加插圖的做法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小說往往配制插圖的傳統(tǒng),從插圖和文本等多層面盡可能完整地展示中國小說的樣貌,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展示性和間質(zhì)性的雙重功效。
圖2
圖3
再次,顧名思義,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在譯本、樣本之外,又自然而然地以選本的形式存在,從而具有選本的批評性功能。這種批評的功能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shí)現(xiàn)。其一,“選”,即經(jīng)由選錄哪些作家和哪些小說的方式來呈現(xiàn)對小說的品評。如德理文對《今古奇觀》推崇備至,其《三種小說》《六種小說》等小說選本皆選自《今古奇觀》。巴贊將《水滸傳》視作中國第一部喜劇小說(roman comique),認(rèn)為《水滸傳》不僅充滿天真戲謔的風(fēng)格,而且擁有同一文體的其他著作所不及之豐贍的事件、合宜的情景、詳細(xì)的敷陳、豐富的日常對話和幽默的旨趣。因之,巴贊勤勉不懈地將《水滸傳》金圣嘆評本前兩卷的內(nèi)容譯介成法文,收入其《元代》與《現(xiàn)代文學(xué)》。翟理斯將《紅樓夢》視為中國小說的巔峰之作,在其《中國文學(xué)史》中不僅將《紅樓夢》列入章目,而且用以單篇作品來講最多的篇幅對《紅樓夢》進(jìn)行詳致的描述。其二,以序言、注釋與附錄等副文本進(jìn)行闡釋。如道格斯的《中國故事集》以《中國小說》(Chinese
Fiction
)為序言,從主題特征、審美旨趣、題材類型等諸多方面對中國小說作出闡釋。翟理斯的《聊齋志異選》附有豐富的注釋,既對文中出現(xiàn)的典故制度加以解釋,亦間或論及中國小說的修辭與文法。勒格朗則在《宋國的夫人》選本中附有《以弗所的夫人》(La
Matrone
d
’éph
èse
)、《查第格》(Zadig
)等附錄,與《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譯文形成了互文性參照,揭示中西小說可能存在的共同主題及其交互關(guān)系。通過翻譯、展示和批評,西人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不僅實(shí)現(xiàn)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文本化,而且自覺地以西方的小說觀念審度中國小說,從小說的譯名、起源、類型等方面實(shí)現(xiàn)了對中國小說文體的認(rèn)識和建構(gòu)。
其一,關(guān)于“小說”這一術(shù)語的翻譯,西方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采取了不同的譯法,英文常用的有“fiction”“novel”“story”;法文有“roman”“nouvelle”“conte”;德文有“roman”“novellen”等。如甘淋的《中國小說》(Chinese
Fiction
)、德庇時(shí)的《中國小說》(Chinese
Novels
)、道格斯的《中國故事集》(Chinese
Stories
)、德理文的《三種中國小說》(Trois
Nouvelles
Chinoises
)、雷慕莎的《中國小說選》(Contes
Chinois
)、愛德華·格里澤巴赫的《中國小說》(Chinesische
Novellen
)等。或出于中西小說概念和體制的差異,“小說”一詞出現(xiàn)了諸多不同的譯法。其實(shí)西人最初往往以“小說”及其音譯“siaò chou씓seaou shwǒ”,或其字面上的意譯“petit langage”“small talk”“trivial works”來指稱小說。如雷慕莎《漢文啟蒙》:雖然旨在強(qiáng)調(diào)官話對小說的重要性,卻亦指出“小說”一詞具有豐富的含義。梅輝立(W.F.Mayers)在《中國經(jīng)典書目提要》中指出:
Novels in general share with puerile storybooks and compendia of miscellaneous jottings the designation Siao Shwo shu,or Trivial Works ...(Mayers 137)
即中國人將小說和幼稚的故事及龐雜的筆記雜糅在一起統(tǒng)稱為“小說”。又如馬禮遜的《華英字典》釋曰:
Seaou shwǒ小說“small talk;” this is the general appellation of historical novels,works of fiction of every character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generally spoken of with contempt.(Morrison 7)
Fable:a fictitious narration,寓言,托言,小說,喻言;(Lobscheid 487)
Fiction:荒唐,小說,無稽之言,無根之語;(505)
Novel:小說,稗說;(752)
Romance:怪誕,小說,荒唐;(916)
Story:a tale,話,說,道;a written narrative of facts or events.史,事跡;a trifling tale,小說,小事跡;to tell a story,講古,說古事,說事跡;(1021)
Tale:a narrative,說,事跡,傳。(1058)
其二,關(guān)于中國小說的源起,道格斯在《中國故事集》中指出雖然難以考知最早的中國小說刊刻于何時(shí),但可以確知的是與所羅門同時(shí)代的《詩經(jīng)》中已存有故事的因子,而印度佛教又為中國小說帶來了神奇瑰麗的想象。翟理斯則將中國小說的緣起追溯至蒙元時(shí)期,認(rèn)為中國小說大抵在元代中西交流的歷史境域下,隨著中亞講說故事的傳統(tǒng)和伎藝流入中國而產(chǎn)生。甘淋的《中國小說》論曰:“中國小說的作者和時(shí)代難以確知。但書中所列舉的小說,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創(chuàng)作于元明清三代。元代是中國小說的黃金時(shí)代,并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shí)期?!度龂萘x》即產(chǎn)生于蒙元時(shí)期,《紅樓夢》和《聊齋》則創(chuàng)作于清代??滴醭笕杂写罅啃≌f涌現(xiàn),至今小說仍在不斷增加?!?Candlin 16)將元明清視作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時(shí)代,小說亦因之成為元明清三代的文學(xué)代表,并出現(xiàn)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紅樓夢》等諸多經(jīng)典著作。
西人所編中國小說選本一方面受到編選者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素養(yǎng)、個人偏好等主體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國小說的體制形態(tài)、發(fā)展演變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因之,西人編纂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的過程即是中西小說觀念交流、沖突和調(diào)和的過程。這種交流、沖突和調(diào)和正反映出西方漢學(xué)家通過中國古代小說選本來認(rèn)識和建構(gòu)中國小說文體的實(shí)踐和努力。而這種實(shí)踐和努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jìn)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經(jīng)典化進(jìn)程。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的經(jīng)典化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小說地位的提升。從西人編纂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到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再到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中國小說的地位漸次上升。翻譯和編纂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本身即是對小說的肯定。正是出于對中國小說的看重,雷慕莎、儒蓮、巴贊、翟理斯、道格斯、愛德華·格里澤巴赫等著名漢學(xué)家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編纂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西人輯錄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則進(jìn)一步將小說與詩歌、散文、戲曲并列,小說得以作為中國文學(xué)的珍品,名正言順地進(jìn)入中國文學(xué)的范疇。而西人撰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更是堂而皇之地將中國小說寫入文學(xué)史著作,不僅將小說與詩歌、經(jīng)史并舉,更是將小說推舉為元明清文學(xué)的經(jīng)典和代表,從而確立了小說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典范作品和作家的確立。通過篩選來確立和呈現(xiàn)文學(xué)經(jīng)典是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的重要功能。如巴贊《元代》通過對《水滸傳》的系統(tǒng)譯介,將《水滸傳》推舉為元代文學(xué)的代表,同時(shí)亦將《水滸傳》的作者寫入元代作家譜錄,指出:“施耐庵是著名的小說家,他是《水滸傳》的作者,如果沒有這位偉大作家的公義、構(gòu)想和寫作才能,則無法創(chuàng)作出如此引人入勝的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文學(xué)作品。”(Bazin 431)不僅對施耐庵的才能倍加稱許,而且將其與戴表元、馬端臨等詩文家、文獻(xiàn)學(xué)家并舉,寫入元代文學(xué)史,將施耐庵視為元代的代表作家。巴贊在其《現(xiàn)代文學(xué)》中則進(jìn)一步將“十大才子書”推舉為中國最優(yōu)秀的作品,“十大才子書”即《三國演義》《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水滸傳》《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平鬼傳》和《白圭志》。巴贊認(rèn)為這些小說由極具天賦才華的才子所作,語言感人,風(fēng)格優(yōu)美;雖以娛樂為目的卻又極具精神內(nèi)蘊(yùn)和理性思維,堪為中國文學(xué)之上品。甘淋《中國小說》更是明確指出中國最著名的小說有14部,分別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西廂記》《琵琶記》《紅樓夢》《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好逑傳》《玉嬌梨》《白圭志》《平山冷燕》《斬鬼傳》和《封神演義》。
第三,西方對中國小說的認(rèn)同和仿作。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并促成了西方學(xué)者對中國小說的認(rèn)可,中國小說不僅被納入世界文學(xué)的格局,而且還出現(xiàn)了西方人對中國小說的仿作。不僅中國小說的道德性受到西方讀者的高度贊揚(yáng),如歌德評點(diǎn)《好逑傳》說:“有一對鐘情男女在長期相識中很貞潔自持,有一次他倆不得不同在一間房里過夜,就談了一夜的話,誰也不惹誰。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yán)格的節(jié)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愛克曼 112)對中國的道德禮儀推崇備至。而且中國小說的藝術(shù)性亦得到西方學(xué)人的認(rèn)同,如甘淋在《中國小說》中將《三國演義》比作《伊利亞特》,認(rèn)為《三國演義》理應(yīng)與《伊利亞特》《埃涅伊德》《耶路撒冷》《奧蘭多·芙里歐索》《尼伯龍根之歌》或《失樂園》等世界名著并駕齊驅(qū)(Candlin 28);《好逑傳》更是被選入《世界小說文庫》(Biblioth
èque
Universelle
des
Romans
),在一定程度上被納入了世界文學(xué)的格局。(417—447)“Play;”“請撫琴;The woodman spake,“and if,like beaded pearls樵夫道,“如玉珠穿弦,Stung on a hidden thread,whose coils and curls旋度不約而同地趨近,Tend one way variously and do but show顯露出To take of their free selves the way they go,玉珠自身的走向,The wantoning notes intangibly obey肆意的音律無形地遵循Some one informing thought,I dare essay心中的思緒,我斗膽忖度,An easy riddle with its answer told.”隱秘的意蘊(yùn)?!盰u-Pe-Ya took the lute,and clear and bold俞伯牙鼓琴,清越粗獷The loud notes pealed,while overhead the crew琴音高絕,甲板上的仆從Were still and waited for the words.“what clue,正安待候命?!扒僖艉我?Woodman,hast thou now touched,on which have run樵夫,可猜度出,玉珠的The beaded pearls?” he said,the strain being done.旋律?”琴音止息,他問道。The woodman answered him,“I knew a thought樵夫答曰:“我聽到思緒That rose up from the valley clefts and sought起自山谷,尋覓The naked hill-tops near the stars: I heard接近星際的山巔: 我聽到From far below the waves of sighs that stirred底處鼓動的波浪、The upmost belts of pines where,after night,高處叢立的松林,夜間A weary wind went dying.And the light風(fēng)聲漸歇。黎明血色的Of sanguine dawn was there; else,solitude.”曉光浮起;一片孤寂?!盰u-Pe-Ya spoke not back,but marvelling viewed俞伯牙不答。驚奇地看著The rough-clad guest,and touched the lute once more.樸野的客人,將琴再鼓。The woodman answered him,“The distant roar樵夫答道:“遠(yuǎn)處咆哮Of leaping waters left behind,the sweep踴躍的浪濤退后,席卷Of a resistless river,strong and deep,無力的河流,激烈而深沉,Onward and onward with an even might磅礴地向前翻滾Along its silent levels; and in sight,沖刷著靜謐的河岸;看到: Far off,before it a dim infinite sea: 遠(yuǎn)處,模糊無垠的大海: And lo,Yu-Pe-Ya,know we what shall be?瞧,俞伯牙知曉將會如何?Or can we tarry on the way we wend或者可以逗留With its so certain yet uncertain end?”在定而未定的盡頭?”And mutely earnest,gazing in his eyes,熱切不語,凝視他的眼睛,Yu-Pe-Ya paused awhile like one who tries俞伯牙躊躇一時(shí),彷佛A question in himself and scarce can tell思討無法言說的問題If faith or doubt be more impossible.信賴與疑慮互相角力。Then,“Yet,” he said,“O master,hear again: “那么,”他說道,“請?jiān)俾犚磺?Canst thou know this?” And twas the fitful strain可試言之?”“恣意的音律He made at noonday where the lilies shone.鼓自正午,百合正怒放。The woodman said,“I knew one passing on樵夫道:“我聽到逝去的美麗Mid beauty that makes sad,and too fair joys,引人憂思,喜樂漫溢,Since he must lose them.And I heard the voice終將逝去。我聽到夏日Of summer birds,leaves merry on their trees,嚶嚀的鳥語,在樹間灑滿愉悅,
Bright waters rippling; and yet under these歡快的水聲潺潺流淌;但是伴著Dim whispers of farewell.And the sweet pain辭別隱晦的低語。甜蜜的痛苦Of present ecstasy,knowing it must wane,目下的歡愉,終將逝去,Thrilled in my heart; and then the long regret內(nèi)心戰(zhàn)栗;長久的追憶Of one who going ere nightfall gazes yet黃昏前離去,依然凝矚著On home or mother or the friend he had.故土、親人、和朋侶。Delight was all,and all delight was sad.”(Webster21—23)喜悅卻又惹人憂傷。”
綜上所述,西方漢學(xué)家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是中國古代小說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徑,主要有西人編撰的中國古代小說譯文選集、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和中國文學(xué)史著作等文本形式。這些文本集譯本、樣本、選本于一體,相應(yīng)地具有間質(zhì)性、展示性與批評性等特征與功能。通過翻譯、展示和批評,西人編選的中國古代小說選本不僅實(shí)現(xiàn)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文本化,而且自覺地以西方的小說觀念審度中國小說,從小說的譯名、起源、類型等方面實(shí)現(xiàn)了對中國小說文體的認(rèn)識和建構(gòu);并從小說地位的提升、經(jīng)典作品與作家的確立、對中國小說的認(rèn)同和仿作等諸多層面促進(jìn)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經(jīng)典化進(jìn)程。
注釋[Notes]
① 托馬斯·塞爾比為Thomas G.Selby的直譯,亦被譯為師多馬。
② 翟理斯的《古文珍選》于1884年初版,并于1923年再版。再版時(shí)對初版選錄的作品進(jìn)行了增補(bǔ)。
③ 關(guān)于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資料》,可參閱瓦西里耶夫:《中國文獻(xiàn)史》,趙春梅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王西里:《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閻國棟譯,羅流沙校。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6年。
④ 關(guān)于巴贊的《元代》可參閱宋麗娟:《巴贊〈元代〉及其文學(xué)史學(xué)史價(jià)值》,《文學(xué)評論》3(2020):130—140。
⑤ 該書的中譯本參閱瓦西里耶夫:《中國文獻(xiàn)史》,趙春梅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王西里:《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閻國棟譯,羅流沙校。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6年。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分為十四章:第一章 開宗明義;第二章 中國人的語言與文字;第三章 中國文字和文獻(xiàn)的古老性問題以及中國人的看法;第四章 儒學(xué)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孔子及其實(shí)際貢獻(xiàn)·三部最古老的儒家文獻(xiàn):《詩經(jīng)》(中國精神發(fā)展的基礎(chǔ))《春秋》《論語》;第五章 作為儒家大的基礎(chǔ)的家庭倫理——《孝經(jīng)》·儒家的宗教與政治——《禮記》·儒家執(zhí)政的意愿的表達(dá)——《書經(jīng)》;第六章 孟子;第七章 儒學(xué)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第八章 非儒思想家·道家;第九章 佛教;第十章 中國人的科學(xué)發(fā)展·史地著作;第十一章 中國人的律學(xué);第十二章 語言學(xué)·評論·古董;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雅文學(xué);第十四章 俗文學(xué)·戲劇及中長篇小說。關(guān)于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可參看李明濱:《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xué)史的發(fā)現(xiàn)》,《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2002):92—95。閻國棟:《俄國漢學(xué)家王西里的中國文學(xué)觀》,《文學(xué)遺產(chǎn)》6(2014):133—140。
⑥ 艾德蒙·戈斯主編的世界文學(xué)簡史十種(Short
Historie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分別為《古希臘文學(xué)史》(Ancient
Greek
Literature
)、《法國文學(xué)史》(French
Literature
)、《英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意大利文學(xué)史》(Italian
Literature
)、《西班牙文學(xué)史》(Spanish
Literature
)、《日本文學(xué)史》(Japanese
Literature
)、《波西米亞文學(xué)史》(Bohemian
Literature
)、《俄國文學(xué)史》(Russian
Literature
)、《梵語文學(xué)史》(Sanskrit
Literature
)與《中國文學(xué)史》(Chinese
Literature
)。由此可見,中國文學(xué)被納入了世界文學(xué)的格局。翟理斯的《中國文學(xué)史》以朝代為綱,分為八卷:第一卷 分封時(shí)期(The Feudal Period,B.C.600—200);第二卷 漢代(The Han Dynasty,B.C.200—A.D.200);第三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shí)期(Minor Dynasties,A.D.200—600);第四卷 唐代(The T‘a(chǎn)ng Dyansty,A.D.600-900);第五卷 宋代(The Sung Dynasty,A.D.900—1200);第六卷 元代(The Mongol Dynasty,A.D.1200—1368);第七卷 明代(The Ming Dynasty,A.D.1368—1644);第八卷 清代(The Manchu Dynasty,A.D.1644—1900)。⑧ 關(guān)于復(fù)合間性,可參閱劉悅笛:《在“文本間性”與“主體間性”之間——試論文學(xué)活動中的“復(fù)合間性”》,《文藝?yán)碚撗芯俊?(2005):64—69。
⑨ “可寫的文本”的概念由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文中主要指編譯者對中國小說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和改寫。
⑩ 可參閱宋麗娟:《中國古代小說西譯本插圖的生成與演變(1761—1911)》,《文學(xué)遺產(chǎn)》5(2017):146—159。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Alexéiev,Basile.La
Litt
érature
Chinoise
.Paris:P.Geuthner,1937.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London:Bodley Head,1958.Biblioth
èque
Universelle
des
Romans
.Vol.6.Paris:Au Bureau,1775-1789.Candlin,George Thomas.Chinese
Fiction
.Chicago: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898.Chai,Ch’u,and Chai,Winberg.A
Treasu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
New
Prose
Anthology
,Including
Fiction
and
Drama
.New York:Appleton-Century,1965.Douglas,Robert Kennaway.Chinese
Stories
.Edinburg and London: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1893.約翰·彼得·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
[Eckermann,Johann Peter,ed.Conversations
with
Goethe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Trans.Zhu Guangqian.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81.]Giles,Herbert Allen.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 & Shanghai:Kelly and Walsh,1884.- -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 & Shanghai:Kelly and Walsh,1923.- -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W.Heinemann,1901.Greiner,Leo.Chinesische
Abende
:Novellen
und
Geschichten
.Berlin:Erich Reiss Verlag,1914.Grisebach,Eduard.Chinesische
Novellen
.Leipzig:F.Thiel,1884.Grube,Wilhelm.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teratur
.Leipzig:C.F.Amelangs Verlag,1902.Hanan,Partick.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Nouvelles
Chinoises
.Paris:L.Hachette et C,1860.Kühnel,Paul.Chinesische
Novellen
.Munich:Georg Muller,1914.Legrand,émile.La
Matrone
du
Pays
de
Soung
-Les
Deux
Jumelles
[Contes
Chinois
].Paris:A.Lahure,Imprimeur-éditeur,1884.Lobscheid,Wilhelm.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Tetsujiro Inouye,Bungakushi.Tokio:J.Fujimoto,1883.Maung,Joseph Augustus Gyi,and Cheah Toon Hoon.The
Celestial
Mirror
.Rangoon:D’vauz Press,1894.Mayers,William Frederrick.“Bibliographical Notes on Chinese Books.”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
1.10(1867):137-139.Morrison,Robert.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Vol.Ⅱ.London:Kingsbury,Parbury,and Lllen Leadenhall Street.Macao China: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1822.Ou,I-ta?.Le
Roman
Chinois
.Paris:Les éditions Véga,1933.Pauthier,Jean Pierre Guillaume,and 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Chine
Moderne
,ou
Description
Historique
,G
éographique
et
Litt
éraire
de
ce
Vaste
Empire
,d
’par
ès
des
Documents
Chinois
.2 tomes.Paris:Firmin Didot Frères,1853.Pavie,Théodore.Choix
de
Contes
et
Nouvelles
.Paris:B.Duprat,1839.Plaks,Andrew Henry.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Rémusat,Abel.Contes
Chinois
.Paris:Moutardier,1827.- - -.él
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Paris:Imprimerie Royale,1822.Rudelsberger,Hans.Chinesische
Novellen
aus
dem
Urtext
übertragen
.Leipzig:Inselverlag,1914.Sealy,Thomas Henry.The
Porcelain
Tower
:or
,Nine
Stories
of
China
.London:Bentley,1841.宋麗娟:《自我投影與他者審視——論托馬斯·塞爾比〈中國小說中的中國人〉》,《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4(2011):61—67。
[Song,Lijuan.“Self-Reflection and the Other’s Observation:On Thomas G.Selby’s Chinaman in His Own Stories.”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4(2011):61-67.]Soulié de Morant,Georges.Essai
sur
la
Litt
érature
Chinois
.Paris:Mercvre de France,1912.孫軼旻:《翟理斯譯〈聊齋志異選〉的注釋與譯本的接受》,《明清小說研究》2(2007):228—237。
[Sun,Yimin.“A Study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Annotated and Translated by Herbert Allen Giles and Its Reception.”The
Journal
of
Ming
-Qing
Fiction
Studies
2(2007):228-237.]Tcheng,Ki-Tong.Les
Contes
Chinois
.Paris:Calmann,1889.Thwing,Edward Waite.“Chinese Fiction.”China
Review
22.6(1897):758-764.王西里:《中國文學(xué)史綱要》,閻國棟譯,羅流沙校。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6年。
[Vasilyev,Vasily Pavlovich.Outline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Yan Guodong.Ed.Aleksei Rodionov.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2016.]Васильев,Вac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Oчepк иcтоpии китaйcкой литepaтypы.CПб:M.M.Cтacюаквича,1880.
Webster,Augusta.Yu
-Pe
-Ya
’s
Lute
,A
Chinese
Tale
,in
English
Verse
.London:Macmillan and Co.,1874.周新平主編:《清末時(shí)新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Zhou,Xinping,ed.A
Collection
of
New
Fi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anghai: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