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玲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421002)
對于“文”與“道”的關系,中國歷代就有學者提出了自己明確的觀點,并且對其進行了詳盡的論證,例如“文以明道”思想早在孫卿的著作《荀子》中就有了萌芽,繼而又在其《解蔽》《儒效》等章節(jié)中明確提出“文以明道”;此外,南朝文論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一書中也明確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思想;再有北宋文學家周元皓又提出了“文以載道”的思想,在《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需車乎。”[1]這些思想無不在說明“文”“道”之間,“文”對于“道”的“工具性”作用,更多的還是偏向于“道”的方面。
那么“文”有什么作用呢?難道“文”只是“道”的“輔助”嗎?因為我們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和教育的發(fā)展,在現(xiàn)如今的語文教學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文”的重要性被“輕視”的現(xiàn)象,所以“文”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簡單來說,“文”的重要性就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的形式,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目前,關于有關語文教學中“文”“道”之爭的研究也多偏向于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實踐分析還不夠具體。隨著國家發(fā)展與教育改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以生活反映論來看待“文”“道”之間的關系的現(xiàn)象愈加明顯,如何看待“文”“道”關系的爭論更是日益激烈。
幾十年來,在語文教學中若語文課高估了“道”的價值,那么語文課就會成為單單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思想教育課程,那么“文”也就會被輕易地推到了一邊;若是語文課只是走走文字形式,純粹的講授語言文字,是過于強調“文”,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處理“文”與“道”這一長期爭論不休、沒有明確態(tài)度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問題。新時期,語文教學的內容、任務等都在不斷變化,致使“文”與“道”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文”與“道”關系應該怎么樣去被理解、應用,是一直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馮平在《多途徑發(fā)掘初中語文課文中的人文內涵》中有提到:“在初中教育教學體系當中,語文學科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課本教材是豐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盵2]課本教材是語文交流、傳授、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載體,而且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就有著多種不同文學體裁,根據(jù)文學體裁可以將課文分類,以記敘文、詩歌、文言文、議論文、說明文為主。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為主,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其語言形象生動又具體,多在于說明某種道理或者現(xiàn)象;與記敘文不同,詩歌語言寓意豐富,寫作手法又多樣,多通過某些手法、意象等來表達詩人感情,這些不同的特點會使教學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側重點的不同,還可以將課文分為兩類:一種是展現(xiàn)以課文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主的,也就是以“文”為側重點的課文教學;另一種是展現(xiàn)課文的思想內容為主的,也就是以“道”為側重點的課文教學。
就以記敘文和詩歌為例,對人教版和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的課文教學側重點的整理,便發(fā)現(xiàn)其實可將其分為以“文”為側重點的詩歌教學和以“道”為側重點的記敘文教學,這里對兩個版本相應內容進行了整理,見表1、表2。
表1 人教版初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記敘文、詩歌側重點
人教版和部編版初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分別共出現(xiàn)了六課、三課的詩歌,再加上書中的詩詞積累,全冊的詩歌不下十五首。從古言到律詩再到現(xiàn)代詩歌,其中有寫景抒情的,也有寫人生哲理的;而記敘文也占了較大的篇幅,其中有寫人生經(jīng)歷的,也有寫科技知識的,內容十分豐富。
表2 部編版初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記敘文、詩歌側重點
從表1、表2中就可以看到,記敘文與詩歌是有差別:記敘文在于講述人生經(jīng)歷給人以啟發(fā)或者感受,其實質是強調“道”,所以將其歸為以“道”為側重點的一類;詩歌為的就是彰顯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讓學生可以去感受,其實質是強調“文”,可以將其歸為以“文”為側重點的一類,這樣分類并不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只是教授一個方面,學生只學一個方面,而對另一個方面而有所忽略,而是要采取全面但有所側重的教學方法。
“文”與“道”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統(tǒng)一的,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分裂開來,所以說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審美能力、道德思想水平等,都是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學習、加深、提高的。如果語文教學只是為表面的去教學而去教學,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書育人的目的也就無法達到。加深學生對“文”“道”的領悟,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獲取的。
教師如果能夠正確把握“文”“道”關系,不僅能在課堂上言行一致地進行教學,而且能把對學生的實際說教、解疑答惑、注重實際訓練相結合起來,那么教師的語文教學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接近理想的語文教學。
在語文教育越來越被看重的今天,語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尤為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再用單一的眼光看待語文教育中的“文”“道”關系了。所以說,為了使語文教學符合國家教育改革與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可以更多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真正地做到對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那么我們在面對語文教學的時候,就應該立足于感悟“文”,培育“道”。
其實語文教學不光光是一項活動行為,它同時可以彰顯著身為教師的責任。語文教學是一門講究“文道統(tǒng)一”的藝術,因為它可以巧妙的逐漸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將課本中的語言文字知識與人的思想道德認知融合在一起,既能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又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生活、學習、人生的智慧與啟迪,使學生既學習到了知識,又學會了怎么去做個堂堂正正的人。教師要堅守“文道統(tǒng)一”,在教學實踐中更是要追求“文”與“道”的完美融合,才能在學生的學習與人生的道路上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