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彬
(駐馬店市中醫(yī)院 外二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下肢靜脈曲張為臨床常見的血管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瘙癢、下肢酸脹、潰瘍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濕熱下注型為下肢靜脈曲張常見證型,占全部證型的13.92%[2]。既往臨床醫(yī)生多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效果確切。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推廣,泡沫硬化劑注射、腔內激光等微創(chuàng)療法因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也被廣泛應用,但易出現(xiàn)色素沉著、皮下瘀血等并發(fā)癥[3]。涼血通絡藥方中含有路路通、絲瓜絡、牡丹皮、川芎、白芍等多種藥物,具有止痛、利濕通絡、清熱涼血的作用,符合辨證施治原則,在預防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并發(fā)癥方面有積極作用。本研究探討涼血通絡法聯(lián)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對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駐馬店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10例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5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女21例,男34例;年齡36~76歲,平均(55.84±9.76)歲;CEAP分級為C3 15例,C4 21例,C5 12例,C6 7例。觀察組:女22例,男33例;年齡37~76歲,平均(56.63±9.45)歲;CEAP分級為C3 14例,C4 22例,C5 11例,C6 8例。兩組性別、年齡、CEAP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駐馬店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颊呒凹覍俸炇鹬橥鈺?/p>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2014年《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②單側病變。(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下肢疾病、精神疾?。虎诟文I功能異常;③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成分過敏;④腫瘤引發(fā)的靜脈曲張。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患者接受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標記患處,選擇5~10處最佳穿刺位置。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局部麻醉,于腹股溝卵圓窩部位做一長約3 cm的切口,暴露大隱靜脈,切斷、結扎大隱靜脈各個分支,后進行主干高位結扎。將5 mL聚桂醇泡沫硬化劑[聚桂醇注射液(陜西天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45)與空氣以1∶4的比例配備]推注于靜脈主干,縫合手術切口。于大隱靜脈起點留針注入5 mL聚桂醇泡沫硬化劑,最后向穿刺點各推注2 mL左右的聚桂醇泡沫硬化劑,總量控制在20 mL,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穿刺點。
1.3.2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涼血通絡法治療。術前1 d開始服用自擬涼血通絡顆粒,藥方組成為甘草6 g,路路通10 g,絲瓜絡10 g,防己10 g,木瓜15 g,三七15 g,赤芍15 g,丹皮15 g,川芎15 g,澤蘭20 g,忍冬藤30 g,白芍25 g。每日1劑,水沖服,持續(xù)服用2周。
1.4 觀察指標
1.4.1術后恢復情況 術后恢復情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1.4.2疼痛程度 分別于術后1、2、3 d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分值范圍為0~10分,其中7~10分代表疼痛劇烈難以忍受,4~6分代表疼痛尚能忍受,0~3分代表輕微疼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5]。
1.4.3術后并發(fā)癥 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色素沉著、隱神經損傷、皮膚燒傷、皮下瘀血、血栓性淺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等。
2.1 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VAS評分術后1、2、3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2.3 術后并發(fā)癥觀察組術后色素沉著、皮下瘀血、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隱神經損傷、皮膚燒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下肢靜脈曲張的形成與腹腔壓力、肥胖、長期站立等因素相關,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貽誤治療時機,導致靜脈性潰瘍、血栓性淺靜脈炎等。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是常用的治療方法,簡單快捷,療效確切,但易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生活。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成為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重要目標[6]。
中醫(yī)理論認為,下肢靜脈曲張會損傷血管壁,導致熱邪入侵,使得局部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血流受阻、水津外溢,濕熱灌注下肢,引發(fā)紅、腫、熱、痛,瘀血阻塞,不通則痛,新血不生,皮膚、筋脈少滋養(yǎng),出現(xiàn)皮膚色素沉著和肢體麻木。針對以上病理,治療應以利濕通絡、清熱涼血為根本治療原則。涼血通絡法的藥方由甘草、路路通、絲瓜絡、防己、木瓜、三七、赤芍、丹皮、川芎、澤蘭、忍冬藤、白芍等組成。川芎、丹皮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忍冬藤、澤蘭、路路通、絲瓜絡具有利濕通絡的作用;白芍具有養(yǎng)血、止痛、舒筋的作用;木瓜具有和胃化濕、平肝舒筋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止痛、利濕通絡、清熱涼血之效[7]。白芍可抑制中樞神經興奮,發(fā)揮鎮(zhèn)靜催眠、解熱降溫的作用,可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解除痙攣,且具有抗炎效果;三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止血、溶栓等作用,還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2、3 d,觀察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這提示涼血通絡法聯(lián)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后觀察組患者色素沉著、皮下瘀血、血栓性淺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涼血通絡法聯(lián)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可降低術后色素沉著、皮下瘀血、血栓性淺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采用涼血通絡法聯(lián)合聚桂醇注射液及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降低術后色素沉著、皮下瘀血、血栓性淺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