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么一段話引起人們廣泛共鳴——“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們想吃什么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p>
確實,年味寡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之所以感受不到春節(jié)的樂趣,一方面是因為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我們在物質上天天都在過年;另一方面是因為過年的精神內涵日益簡化,丟失了春節(jié)應有的儀式感。所謂年味兒,實際上就是通過各種習俗維系的一種儀式感。春節(jié)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已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共識。我們重視過年,正是為了溫熱內心的儀式感,觸發(fā)文化意義上的深層感念。
“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北酒獜闹袊藥浊昙s定俗成的忙年習俗中,還原那些值得被堅持的儀式和傳統(tǒng),如祭灶、掃塵、貼年紅、穿青衣等,如此,傳統(tǒng)習俗才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傳統(tǒng)節(jié)日才能叫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
祭灶君,春節(jié)的序幕
傳統(tǒng)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古老的習俗。最早稱為紀灶,即紀念讓人用火熟食的先灶者。后來演變?yōu)榧漓朐钌瘛_@一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例如《論語》中記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之前,祭灶是五祀之一。是哪五祀?即祀灶、祀門、祀井、祀戶和祀雷。祭灶要設灶王牌位,古代用豐盛的酒菜作為祭品,比如陳列上鼎俎,設置籩豆之類。
祭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彼凇端驮钊章P》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p>
民間傳統(tǒng)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比如用糜做“祭灶糖”在武山周邊一直流傳,作為一種民間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而且長盛不衰。
歲末掃塵,除陳布新
灶神上天后,“俗謂百無禁忌”。平時人們對于屋內清掃是小心謹慎的,唯恐觸犯神靈,現(xiàn)在將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們難得一任意清掃的機會。掃塵,是年終除舊迎新的儀式之一。
先秦時,古人已有于改歲之際潔凈住所的行為,歲末掃塵的習俗初現(xiàn)端倪。后來歲末掃塵多為送神后凈化時空的儀式環(huán)節(jié)(與驅儺有內在關聯(lián))。先秦《詩經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璶戶。嗟我婦子,日為改歲,入此室處?!睎|漢《四民月令》記:“前除二日,齊饌掃滌,遂臘先祖五祀?!痹诔η皟商欤藗凖S戒掃除洗滌,為臘祭準備。南宋在“月窮歲盡之日”,土庶人家,“俱灑打門,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夢梁錄》卷六)。
明清時期掃塵一般集中在臘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民間說灶神上天,家中清掃無所顧忌。清代蘇州稱為“打埃塵”,又稱“除殘”,時間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蔡云《吳歙》云:“茅舍回春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保ā肚寮武洝肪硎┚褪钦f歲末掃塵注意歷書中對時日的規(guī)定,如果歷書中有土神用事,就不能清掃,須在此日之前清掃完畢。一般來說二十四日是無忌日,所以民間都在此日清掃,無須另看黃歷。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當代中國人年俗中的掃塵已成為獨立于送神的年俗活動,其中的宗教色彩淡化了,保留了大掃除的環(huán)節(jié),以打掃的行動本身和習俗諧音的寓意象征著為新的一年除舊迎新的美好愿景。
貼年紅,年節(jié)氣氛擔當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lián)、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tǒng)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稱為貼年紅。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春節(jié)喜慶氣氛的元素之一。其中,春聯(lián)(對聯(lián))的出現(xiàn)離不開自先秦便有的以桃木驅邪的民俗。(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痹谔曳蠒鴮憣β?lián)的傳統(tǒng)發(fā)展到宋時,其民俗意義已經由驅邪除魅向為新年祈福轉變,且這一形式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如王安石《除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而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統(tǒng)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此外,年節(jié)貼窗花,也是古老的漢族春節(jié)習俗。有詩傳:“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恐怕這是剪紙最早的記載了。到了漢代,隨著紙的發(fā)明、應用與普及,剪紙便順利地發(fā)展起來?!肚G楚歲時記》中載:正月初七“剪彩為人,或鏤金泊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以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說明剪紙隨著民俗的形成,從工藝品的紋飾擴展到節(jié)日儀飾和美化頭飾上來。
“貼年紅”的習俗雖然被延續(xù)至今,但缺少了很多曾經的意味,春聯(lián)和福字比較常見,窗花、門神、年畫等逐漸走出了大眾視野,成為了一種民間非遺工藝,但少數(shù)地區(qū)仍然保留了這種貼窗花、門神、年畫的習俗。
穿新(青)衣,迎接春天的氣息
由于春節(jié)常與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相近,加之人們普遍認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提到春天,總是離不開一片翠綠,由此古人有了春節(jié)穿青衣的習俗,更增添了幾分春天的氣息。這種穿青衣的民俗在漢朝時便有所體現(xiàn),《后漢書禮儀志》有“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旖,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到了南北朝,又逐漸演變成了過年穿新衣的習俗,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于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痹谒纬?,《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瓣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至民國時,《平谷縣志》也記載正月初一“卑幼盛裝飾,拜尊長為壽”。
過年穿新(青)衣的習俗由來與中國古老的農耕社會有關,但現(xiàn)在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再也不用等到過年才有新衣服穿,但也失卻了重大節(jié)慶才有的儀式感與憧憬。
想要找回丟失的年味,不妨從過年一定要穿新衣開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