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娟
休謨說,“讓我們嘗試,帶著對各個黨派的敬意,從節(jié)制中吸取教訓”,只有“節(jié)制的黨派可增進躊躇前進的進程”,而“在所有黨派中增進節(jié)制的方式就是提高我們對公共事務的熱情”。
自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創(chuàng)立以來,議會就成了貴族與國王斗爭的重要場所。在議會這一方天地之間,逐漸演變出了內閣制、兩黨制,在憲政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輝格黨和托利黨正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一、圓顱黨與騎士黨的興起
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一世即位后,竭力加強中央集權。議會為此不斷反抗,在反抗過程中,議會內部也出現(xiàn)了分裂,出現(xiàn)了“圓顱黨”和“騎士黨”。“騎士黨”信奉英國國教,支持國王,他們仿效中世紀騎士戴假發(fā)、佩長劍,故又被稱作“騎士黨”( Cavaliers);而“圓顱黨”多是新教徒,他們反對國教支持議會,之所以被稱作“圓顱黨”是因為他們總是把自己的頭發(fā)剪得很短。而這也被認為是后來出現(xiàn)的“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前身。
后來查理一世為出兵蘇格蘭的事與議會決裂,并于1642年1月,率兵闖入議會,企圖逮捕皮姆、漢普登等議會領袖。五位領袖事先得到消息,躲進倫敦城,倫敦市民自發(fā)武裝起來阻止查理一世進城捕人,查理一世知道他在首都已經(jīng)失去支持,于是就離開倫敦向北方撤退。1642年8月,查理在諾丁漢城建立大本營,豎起了王旗,他指稱議會造反,背叛了國王,應該予以征討,內戰(zhàn)由此爆發(fā)。
令人唏噓的是,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戰(zhàn)敗,被送上斷頭臺,罪名是背叛他的國家,背叛他的人民,而他至死都聲稱自己的是人民的守護者。此時的查理一世可能難以想象,在他逝世后會出現(xiàn)“輝格黨”和“托利黨”,他們互相合作又互相對抗,在他們的努力下結束了斯圖亞特王朝而開啟一個新的王朝——漢諾威王朝;他可能更不愿意看到,隨著輝格黨和托利黨的“拔河比賽”不斷推進,英國國王最終竟然成了統(tǒng)而不治的虛君。
查理一世被處死后,殘缺議會宣布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成了英國的護國主。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去世,英國再次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不團結的軍隊和沒實權的議會誰也沒法給英國帶來穩(wěn)定,于是1660年5月25日,查理二世回到倫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迎接國王回來的人恰恰就是當初反對國王的人。
二、輝格黨與托利黨的初次交鋒
1678年,一個叫奧茨的人聲稱天主教徒正在密謀殺害國王,屠殺新教徒,企圖恢復天主教的統(tǒng)治。整個倫敦人心惶惶,草木皆兵。隨后,地方官戈弗雷被人發(fā)現(xiàn)死在了水溝里。從傷勢判斷,既不可能是自殺,也不像是謀財害命,有人說他是因為掌握了天主教陰謀案的證據(jù)而被天主教徒滅口,而這似乎驗證了奧茨的話。
國王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此時公開了自己的天主教徒身份,再加上國王查理二世沒有任何婚生子女,人們對約克公爵的猜忌逐漸演變成了仇恨。為防止約克公爵繼任國王,1679年議會提出了《排斥法案》,就這個問題,議會公開分裂成兩派,以莎夫茨伯里為代表的一派堅持宗教改革原則,堅決反對天主教徒登上王位,因此主張剝奪詹姆士的繼承權;而丹比的一派則堅守王位繼承的正統(tǒng)原則,主張保留詹姆士的繼承權。不久后,這兩派各自得到了一個蔑稱,主張排斥的被稱作“輝格黨”(the whigs),反對排斥的叫“托利黨”(the tories)。
議會內輝格黨和托利黨就繼承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而議會外,一些咖啡館里的人們也就這個問題爭論不斷,根據(jù)他們的觀點不同,他們也被叫做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偟膩碚f,托利黨根據(jù)君權神授制和等級繼承制,主張王位由詹姆士繼承。他們宣稱,國王是根據(jù)上帝的直接命令降生到人間行使統(tǒng)治權的;上帝不僅派人擔任國王,還為維護王權建立了一種不可變更的制度——等級繼承制,包括長子繼承、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等多方面的內容。
1680年,在部分托利黨人的贊助下,亡故多年的保王分子羅伯特·菲爾默的作品《論父權制或國王的自然權利》很快問世,菲爾默在他的著作中斷言:法律僅僅是國王意志的體現(xiàn),所以只有國王可以隨意修改和廢除法律,假使國王愿意,他可以置成文法和古老的慣例于不顧;由于國王是法律的主要制定者,他的行動就總是合法的和不可抗拒的,而君主國的臣民反對國王的旨意就是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他甚至斷言,即使國王違背了上帝的意旨也不應被其臣民懲罰,對暴君的僅有懲處是以后由上帝所安排的因果報應。
另一位托利黨宣傳家羅伯特·布萊德隨后寫了一部英國史,明確指出現(xiàn)行的君主制度創(chuàng)建于“諾曼征服”之后,威廉一世占領了英國,引進了封建領主制,將王國的土地分封給了貴族們;而且在亨利三世之前,英國都不存在下議院,甚至連王家樞密會議的存在也都只能依賴國王的好惡。
17世紀的英國,人們普遍保持著虔誠的宗教感情。在討論王權問題時,不少托利黨人求助《圣經(jīng)》,借用創(chuàng)世說說明人并非生而自由平等,而是必須服從于他們的前輩,而他們的前輩又應當服從那些直接繼承了亞當血統(tǒng)的先祖。上帝授予亞當君臨世界的權力,亞當又通過不可變更的等級繼承把權力傳授給那些同他有血緣關系的族長;甚至在洪水時代上帝授權的過程被打斷了,但是這項制度又有諾亞繼續(xù)行使,諾亞把自己的權力在兒子中分配,使他的兒子在自己的王國和領地中擁有絕對的權力。
輝格黨人也不甘示弱,發(fā)起了更強大的理論攻勢。艾爾杰農·西德尼、詹姆士·特利爾、亨利·奈維爾和威廉·費爾默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反對專制、主張法治的進步思想。
輝格黨人同樣注重引用歷史說明他們的觀點。他們常常引用13世紀制定大憲章和建立議會,以及議會參與廢除愛德華二世和查理二世的史實,據(jù)此說明君主的權力并非不可動搖,而且臣民可以反對暴君。他們寫道,甚至征服者威廉都沒有行使專制權力,而是表示信守先王法律。幾乎所有的輝格黨人理論家都指出:臣民只可服從由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聯(lián)合組成的立法機構,服從憲法,絕不可單單服從國王;一個威脅到憲法和議會的國王無法保有人民對他的信任。個別激進的輝格黨駁斥君權神授說時,還根據(jù)“自然法”的觀點提出了“天賦人權論”,指出所有人都擁有某些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個合法的政府必須得到被統(tǒng)治者的贊同。
輝格黨人同樣注意利用《圣經(jīng)》為他們的言行做辯護。他們根據(jù)創(chuàng)世說的片段指出:如果嚴格遵循長子繼承制,亞當就只能有一個繼承人,世界上將總是只有一位合法的國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就像菲爾默不能證實誰是亞當?shù)淖钤缋^承人一樣,托利黨人同樣難以指出現(xiàn)在的國王究竟誰是亞當或諾亞的后裔。
復辟時期的輝格黨理論家的思想帶有一定的進步性,對于喚起人民反對以斯圖亞特王室為核心的封建勢力起到了宣傳鼓動作用,但他們的理論也有明顯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同時,他們維護的是上層階級的利益,常常漠視甚至反對人民群眾同等的政治權利。輝格黨人理論上的保守性也說明了他們不會自覺主動地發(fā)動人民群眾采用暴力手段推翻復辟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
輝格黨和托利黨歷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交鋒就以輝格黨的失敗告終了。輝格黨的失勢歸咎于其內部的分裂,一部分輝格黨人提出以蒙默思公爵(查理二世的私生子)為王位繼承人,還有一部分人提出由詹姆士信奉新教的長女瑪麗和她的夫君威廉共主英國。這就使輝格黨內部出現(xiàn)了分裂,而且輝格黨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同時,查理起用了一班強勢的托利黨人組成政府,對輝格黨人進行嚴厲打擊。輝格黨領袖莎夫茨伯里受到起訴,后被陪審團釋放,之后他還試圖組織武裝反抗,但沒有成功,于是逃往國外,1683年客死荷蘭。
同一年“黑麥倉密謀案”發(fā)生,有人企圖在赫特福郡的黑麥倉刺殺查理及約克公爵,結果被人告了密,一批強硬的輝格黨人被捕被殺,輝格黨的力量被大為削減。在當時的英國,不服從國教者多集中在自治市,因此查理便下令對市政機關進行清理,從1682年起,查理用更換市鎮(zhèn)特許狀的辦法打擊不服從國教者,使鄉(xiāng)村地主及忠于國教的人可以控制市政府。如此調整后,城鎮(zhèn)選區(qū)選出的議員便控制在了國王手中,輝格黨的社會基礎也因此受到巨大破壞。
三、輝格黨的一黨內閣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的弟弟信奉天主教的約克公爵如愿繼位,史稱詹姆士二世。如愿上臺后的詹姆士倒行逆施,籌備常備軍,任命天主教徒擔任文武官職,嚴重違背了托利黨人的國教原則,使得支持他上臺的托利黨對他徹底失望。最終,1688年,輝格黨聯(lián)合托利黨,請來了荷蘭執(zhí)政、奧倫威爾的威廉,英國議會通過一場不流血的妥協(xié)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確立了國王。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后,曾經(jīng)圍繞王位繼承問題產(chǎn)生過爭論,有人主張威廉和瑪麗“攝政”,不希望破壞王位繼承原則,但威廉不愿意擔任比國王低的職務,瑪麗也唯威廉馬首是瞻,最后只能由二人共主英國。即便如此,當初反對的人內心仍舊別扭,尤其是一部分堅持等級繼承制的托利黨,他們從內心里并不愿意承認威廉是“合法、合理的國王”。后來到了安妮統(tǒng)治末期,安妮唯一的兒子先于她去世,有些人不愿意漢諾威王朝來統(tǒng)治他們,于是托利黨內一些貴族還在圖謀讓流亡君主詹姆士的兒子復辟。
安妮女王討厭黨政,尤其討厭在議會占優(yōu)勢地位的輝格黨人,因此有意重用托利黨人。她在位期間,任命博林布魯克(Henry St John,1st Viscount Bolingbroke)擔任國務大臣,輔佐哈利(Robert Harley,1st Earl of Oxford and Earl Mortimer)統(tǒng)管政府事務,博林布魯克于是積極網(wǎng)羅心腹,安插親信,并與1714年7月27日勸說安妮罷免了哈利,自己爬上了政府的頂峰。博林布魯克狂妄地盤算著:只需6周時間,他們就可以控制軍隊,重新審查王位繼承問題,使流亡國外的覬覦王位者弗蘭西斯·愛德華登上英國國位,恢復斯圖亞特王朝的正統(tǒng)統(tǒng)治。可惜命運弄人,女王隨后不久就病危逝世,打破了他的復辟美夢。安妮女王病故不到兩個小時,博林布魯克、哈考特、帕塞斯、溫德漢、奧曼德和羅徹斯特主教阿特伯雷密謀復辟斯圖亞特王朝,但最終由于擔心起義不成損害到自己而不了了之。但他們1712年背叛包括漢諾威在內的同盟者,首先與法國議和的行為卻還是讓隨后即位的喬治一世懷恨在心,喬治一世到達英國后,又聽聞了博林布魯克等人意圖叛變的情況,更加怒不可遏。
1714年喬治一世即位后,不顧托利黨在議會中占據(jù)多數(shù)席位,任命成立了漢諾威王朝的第一屆輝格黨內閣,內閣成員中只有諾丁漢伯爵一人是托利黨,任樞密院院長。1715年初,國王下令實行大選,在宮廷和政府的支持下,輝格黨人無往不勝;3月,新議會召開,托利黨人僅保持了一百多個議席,這樣一個議會無疑是喬治一世和政府最得心應手的法律武器。很快下議院以“通敵”等罪名對主持簽訂《烏特勒支和約》的哈利、博林布魯克、奧曼德和斯特拉福德等4人提出彈劾,博林布魯克和斯特拉福德見勢不妙,倉皇出逃,政府隨即宣布二人為叛國者,并逮捕了一批反政府骨干分子,多名托利黨人被抓。
與此同時,詹姆士分子(Jacobites)在幾處發(fā)動叛亂,福斯特率領一支叛軍突襲紐卡斯爾城,蘇格蘭山民組成的北部叛軍在瑪爾伯爵的帶領下一路南下,11月,“覬覦王位者”愛德華在彼得蘭得登陸,最終在政府的鎮(zhèn)壓下,他返回法國,各處叛亂均被平定;以后,國內少數(shù)托利黨人配合國外流亡分子,又于1717、1722年兩次策劃陰謀事件,均被粉碎。
上臺后的輝格黨當然不會錯過對手如此大的污點,一直到1740年代,歷屆輝格黨政府都以少數(shù)托利黨人參加過叛亂為理由,將所有托利黨人污為“詹姆士分子(Jacobites)”,不擇手段地把他們排斥在政府之外,從此輝格黨步步為營,開啟了“輝格黨的優(yōu)勢”。
四、宮廷黨與地方黨的對立
其實早在漢諾威王朝建立之初,輝格黨內部就發(fā)生了分裂。其中一部分長期霸占著政府職位和內閣席位,實行寡頭統(tǒng)治,被稱為“宮廷黨”;而仕途失意的輝格黨人憤而加入了政府反對派行列,與人數(shù)不多的托利黨人組成“地方黨”。兩黨間特有的、真正的區(qū)別已不存在,黨派間真正的區(qū)分變成了執(zhí)政黨和地方黨,地方黨的責任是限制政黨的權力,捍衛(wèi)國民的自由。博林布魯克指出,本來,輝格黨和托利黨有很大的區(qū)別,但自“光榮革命”以來,兩黨特有的、真正的區(qū)別已不存在了……盡管他們的幽靈還在繼續(xù)作祟,后來又使我們分裂多年。然而這個時代沒有,也不能有任何黨派區(qū)別。共同的意識、同樣的誠意無欺使現(xiàn)階段的在目前憲法指引下的人們協(xié)調一致了。
以沃爾波爾為首的宮廷黨人為了維持輝格黨人的寡頭統(tǒng)治,削弱政府反對派的作用,鼓吹“均衡制”,極力主張增強國王權力,限制下議院權力。他們認為,英國當前正在實行、而且應當實行混合式立法體制,這種體制的每一組成部分各有其特權和職能。其中君主既是議會的組成部分,享有立法權力,又是行政首腦,他高于法律,是榮譽的源泉,擁有召開、關閉和解散議會的各種特權;上議院負責司法工作,上院貴族在國內享有崇高榮譽;下議院提出財政議案,下院平民議員是人民代表,捍衛(wèi)自由,反映人民的議員。這三部分各自獨立又密不可分,任何法律只有得到三方一致同意后方能生效。
1725年,所謂“愛國的輝格黨”(Patriot Whigs)在議會下院形成,一群被稱為“愛國小子”(Patriot boy)的少壯派政治家們反對沃爾波爾的獨斷專行和偏袒黨派利益。1726年12月,剛剛從法國流亡回來的“叛國者”博林布魯克與其他反對派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期刊《工匠》,并從1730年9月5日到1731年5月22日,在《工匠》上以書信形式連續(xù)發(fā)表24篇文章,與宮廷黨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論戰(zhàn)。《工匠》??蠓磳ε捎謩?chuàng)辦了《常識》和《斗士》,在那時起,輝格黨和托利黨人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宣傳的重要性。
反對派呼吁地方黨各個派別拋棄舊嫌,共同捍衛(wèi)憲法,反對唯利是圖的宮廷黨人。他們指出,舊的黨派界限消失后,出現(xiàn)了以沃爾波爾為首的宗派主義的宮廷黨隊伍,這伙人不擇手段地借用舊的政黨矛盾去打擊正直的人們。他們所關心的只是以整個民族的利益為代價去滿足自己的私欲。宮廷黨人的胡作非為破壞了憲法,使自由遭到威脅。面對如此局面,具有愛國激情的地方黨人,其中包括以前的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必須團結起來,反對宮廷黨。
漢諾威王朝建立前期,掌權的輝格黨寡頭常以少數(shù)托利黨人參加過反政府叛亂為由,將其夸大為政府反對派,聲稱反對派全由宗派分子組成,他們反對政府是為了撈取官職,如果目的不能實現(xiàn)就會背叛祖國,等等。對此,地方黨人公開在報刊上宣布:反對黨同宗派主義和叛國毫不相干,反對黨是忠誠正直的,他們不挑剔那些小錯小非,不限制國王的合法權利,而且要捍衛(wèi)憲法,使掌權者遵照憲法謹慎行事。
“愛國的輝格黨”代表了當時勢力日益壯大的商業(yè)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當這些反對派政治家們使用愛國主義的修辭來合法化自己,表達其政治改革的要求之際,保守派也開始利用“愛國主義”潛在的國家責任話語為專制復辟服務。當初口口聲聲對沃爾波爾一黨人口誅筆伐的青年輝格黨和反對派卻在沃爾波爾下臺后迅速加入佩勒姆政府,棄“愛國者”于不顧,這其中就包括了1766年出任首相的老威廉·皮特。因此塞繆爾·約翰遜在1775年將愛國主義重新定義為“惡棍最后的避難所”,也不是不無道理的。
五、總結
寫到這里又不免感嘆,歷史雖看似是脫韁的野馬不隨人的意愿發(fā)生或改變,但一切冥冥之中又似乎有命運在捉弄。查理一世不會想到在自己被以叛國罪斬首后,他的兒子還會重新恢復斯圖亞特王朝的統(tǒng)治,而將他兒子帶上王位的那群人,最終又剝奪了斯圖亞特王朝的機會,將另一個王朝扶上了寶座。輝格黨和托利黨的發(fā)展過程看似是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卻生發(fā)出了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良好制度,讓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這背后的原因或許可以用休謨的觀點來思考,“讓我們嘗試,帶著對各個黨派的敬意,從節(jié)制中吸取教訓”,只有“節(jié)制的黨派可增進躊躇前進的進程”,而“在所有黨派中增進節(jié)制的方式就是提高我們對公共事務的熱情”。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