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坪 福建省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何確保并提升教學質量日益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近幾年,柔性管理文化逐漸被融入到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制定了多種新型的管理方法,使高校的教育質量有所提升,并且能夠促使大學生實現(xiàn)自我完善。文章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怎樣融入柔性管理理論做出了深入的探討,并對柔性管理理論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應用進行了研究。
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發(fā)展,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全人教育的實現(xiàn)。隨著高校改革的持續(xù)深入和新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高端人才要求的逐漸加大,怎樣提高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已經(jīng)成為了當下面臨的緊要問題。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理論,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增強學生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時,教育者應在實際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全的價值觀。做好此項工作,充分地將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進行深入貫徹是柔性管理理論的升級和創(chuàng)新。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進行柔性管理,相關管理者應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適當?shù)貙ζ溥M行表揚和鼓勵,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做到高度重視,以促進大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塑造的能力。教育管理者還應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建立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教學和學習平臺,善于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將有困難的學生作為優(yōu)先幫助和關注的對象,通過教育管理人員運用自身所具備的心理學和有關知識的正面引導,使其得到更好的人性化教育。這樣才能讓在接受管理人員教育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所付出的情感,使大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勇敢面對,并且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關教育管理者應注意使用正確的語氣,嚴禁“你必須要怎樣”“你不準怎樣”等相似話語出現(xiàn),堅持用心溝通,用愛交流。全面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溝通是聯(lián)系教育者與大學生的橋梁,有效地溝通可以消除彼此間的隔閡,拉近心理距離,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最終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
除此之外,由于大學生不具備豐富的社會經(jīng)歷,并且在思想方面正處于一個定型時期,思想波動較大,所以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行為異常、思想認識發(fā)生偏差等現(xiàn)象。面對此類問題,高校教育管理者應第一時間組織大學生開展專題討論或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學習氛圍內牢固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同時也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風氣。對于犯錯次數(shù)較多的學生,教育管理人員應與其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此類學生的情緒變化,用情感教育感化學生。當學生有進步的時候,教育管理人員應對學生適當進行表揚,從思想上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身潛能,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1]。
校園文化凝結了高校師生的智慧,不只是代表了高校的人文精神,還是高校全體師生的精神園地和共同的價值紐帶。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提高合聚力和向心力,加強教師的認同感。所以,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實現(xiàn)高校柔性管理文化的目標。以往高校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通常是以強制性為基礎的行政條令,很難使教師和學生形成認同感,更沒有辦法使師生服從和踐行。而高校文化是在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前提下出發(fā),能夠產(chǎn)生一致的認同感。
首先,積極構建和諧、向上、具有正能量的校園環(huán)境,讓正面的文化氣息取代以強制性為基礎的行政條令和規(guī)章制度,對高校柔性管理文化做出重要補充,進而營造積極向上、師德高尚、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其次,加強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構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和溝通機制,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一步的合作互動,通過家訪和家長會等相關活動,讓教師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給予適當?shù)囊龑ВM而促進交流、加深理解。同時,也能讓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變得更加鮮活,實現(xiàn)面向學生、不放棄每一名學生的教育目標。
最后,積極建設校園文化,努力構建以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和諧校園。通過營造校園文化環(huán)境,實現(xiàn)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用柔性管理文化的最高目標[2]。
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平等意識,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行事專斷,不考慮他人的意見,并且對其具有抵觸心理。因此,在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教育管理者應積極應用柔性管理理念,構建讓學生共同參與的管理體制,深入貫徹柔性管理文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積極體現(xiàn)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展示,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育管理中進行,使學生對相關管理制度有所參與。在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過程中,教育管理人員應杜絕等級差別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為大學生構建能夠進行平等交流和溝通的平臺?;ハ嘧鹬氐姆諊兄诠芾碚唔樌_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人員需要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并且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使大學生欣然接受教育管理人員給予的幫助,進而增強其學習動力。
在開展柔性管理時,讓大學生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組織大學生成立的不同社團和學生會,開展主題班會等,確保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權利,并在參與管理過程中發(fā)表自身的建議。學生參與管理工作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增強凝聚力,提高集體榮譽感。
同時,還能夠推動學生對集體意識的深入了解,為大學生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用柔性管理文化,并不是要放棄原則,而是需要施行人性化的教育,讓大學生在平等交流的平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這體現(xiàn)出學生深入了解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嚴謹性[3]。
以往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時,教育管理工作人員通常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用政治理論和思想道德觀對大學生展開教育工作,以希望實現(xiàn)改善大學生思想、使學生行為更加規(guī)范。這樣的教育形式在具體實施教育工作時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在完成教育基礎階段后,應引導學生將行動和理念相統(tǒng)一。
因此,教育管理者應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出良好的示范。大學生不僅具有較強的思考能力,還擁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科學思辨能力。同時,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比較特殊,大多數(shù)學生都強烈反對言行不一的做法。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最大的就是教育管理者的言傳身教。所以,教育管理相關工作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形象,在大學生中樹立威信,加強思想政治覺悟,以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4]。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文化并不意味著取締或是否定“以規(guī)章制度為中心”的剛性管理。在整個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和剛性管理是并行的,并且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在開展剛性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實施柔性管理工作,通過合理運用柔性管理不斷提升剛性管理相關工作。進而使得柔性管理和剛性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夠形成一套適合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