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許宇光, 楊穎初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 超聲科, 廣東 中山528400)
急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急腹癥, 發(fā)病率較高, 多由細菌感染與膽囊管梗阻導致, 病情較急, 發(fā)展較為迅速, 如不能及時有效治療, 可導致膽囊穿孔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 相關研究[2]表明, 急性膽囊炎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 且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 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但直接采用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治療, 難度較大, 風險較高, 故尋找一種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 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是結合微創(chuàng)技術與影像學技術的一種新型的急性膽囊炎治療方式, 具有微創(chuàng)、 操作簡單、 安全、 經濟等優(yōu)點, 目前在急性膽囊炎的治療中取代外科手術, 在臨床廣泛應用[3]。 鑒于此, 本研究選擇在我院就診的108 例患者, 進一步探討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與外科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108 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將采用外科手術的45例患者歸為對照組, 將采用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的63 例患者歸為觀察組。 對照組男25 例, 女20 例; 年齡60 ~82 歲,平均年齡 (71.23 ± 2.48) 歲; 病程2 ~23 年, 平均病程(10.97 ± 2.12) 年; 疾病發(fā)作時間1 ~5 d, 平均 (2.23 ± 1.02)d。 觀察組男34 例, 女29 例; 年齡63 ~81 歲, 平均年齡(71.46 ± 2.74) 歲; 病程3 ~21 年, 平均病程 (11.04 ± 2.18)年; 疾病發(fā)作時間1 ~5 d, 平均 (2.18 ± 0.98) d。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術前臨床及影像學檢查診斷為急性膽囊炎; ②具有手術指征; ③免疫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 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礙; ②伴有嚴重器質性疾??; ③無安全穿刺路徑。
1.3 手術方法對照組采用外科手術: 全麻后建立氣腹, 將腹腔鏡置入, 對患者的膽囊三角肌周圍情況進行探查, 明確具體情況后, 在腹腔鏡下行膽囊分離術或開腹行膽囊切除術。 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 采用PHILIPS EPIQ5 超聲檢查, 探頭型號C5-2, 頻率5 ~2 MHz, 使用一次性膽道引流管套裝 (鄭州迪奧醫(yī)學技術有限公司, 國械注準20163770732,規(guī)格8 Fr-30 cm)。 患者體位選擇為仰臥位或左前斜位, 根據膽囊位置在超聲下選擇合適的穿刺點, 穿刺線需避開肋膈角及大血管, 經右肝前葉到達膽囊床再進入膽囊。 穿刺路徑確定后, 消毒、 鋪巾, 局部浸潤麻醉, 刀片擴皮, 囑患者屏氣, 超聲引導下穿刺針沿穿刺線迅速經肝臟與膽囊床進入膽囊腔內,拔出針芯, 將導絲經穿刺針放入膽囊腔, 退出穿刺針, 擴張通路, 沿導絲將8 F 引流導管置入膽囊腔, 超聲確認位置后, 將導絲退出, 5 mL 注射器回抽少量膽汁, 固定引流管, 連接無菌引流袋。 術后每天5 ~10 mL 生理鹽水對引流管進行沖洗, 擇期對患者進行膽囊切除術。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的臨床指標, 包括住院時間、 膽囊炎癥控制時間、 治療費用。 ②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感染、 出血、 膽瘺、 膽囊穿孔、 膽囊積水。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觀察組的膽囊炎癥控制時間、 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兩組的治療費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膽囊炎癥控制時間 (d)住院時間(d)治療費用(元)觀察組 63 1.12±0.28 13.21±2.43 12045.53±536.45對照組 45 1.28±0.32 16.21±2.65 11965.68±553.47 t 2.758 6.030 0.753 P 0.007 0.000 0.453
2.2 并發(fā)癥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7%, 低于對照組2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 [n (%)]
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疾病,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與慢性, 其中急性膽囊炎多由細菌感染或膽囊管堵塞引起, 是該病的主要誘因。 臨床癥狀主要為惡心嘔吐、 上腹劇烈絞痛,伴有發(fā)熱、 畏寒。 早期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常用方式, 保守治療起效較為緩慢, 療效較差[4]。 急性膽囊炎病情發(fā)展較急, 就診時病變程度較為嚴重, 如果直接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開腹膽囊切除術, 術中分離膽囊及減壓較為困難,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5]。 當進展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時, 膽囊壁滲出粘連, 膽囊三角結構模糊不清, 較難分離膽囊床及膽囊[6], 這種治療方法創(chuàng)傷較大。 而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膽囊穿刺造瘺術治療, 不需要對膽囊進行剝離, 可以減少手術時間, 降低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膽囊炎癥控制時間、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與外科手術相比, 急性膽囊炎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的療效可靠,且并發(fā)癥較少, 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在疾病早期, 膽囊管梗阻, 膽囊壓力較高, 有較多滲出, 首先應解除梗阻, 降低膽囊內壓力, 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 在采用腹腔鏡或開腹膽囊切除術前行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 引流出膽囊內膽汁, 可迅速緩解膽囊內壓力, 多數膽囊結石可回到膽囊腔, 解除梗阻, 膽囊水腫炎癥消退, 為后期手術做好鋪墊。 同時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引流出的膽汁可送細菌培養(yǎng), 為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據, 加快患者的膽囊炎癥消退,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7]。 張瑩等[8]的研究顯示, 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可降低患者的膽囊摘除率,且創(chuàng)傷更小, 安全性更高,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因此, 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 恢復快的優(yōu)點, 但在臨床治療急性膽囊炎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穿刺必須經過膽囊床及一定厚度的正常肝組織 (一般3 ~5 cm) 再進入膽囊腔, 可起到防止膽漏及止血的作用; ②置入的引流管應有一定的長度在膽囊腔內, 保證側孔在膽囊內, 避免出現脫出及膽漏。 鑒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 隨訪時間較短, 后期應增加樣本量, 延長隨訪時間, 進一步分析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效果。
綜上所述, 與外科手術相比, 超聲引導下膽囊造瘺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患者療效更好, 并發(fā)癥更少, 利于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