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瑾
作為一名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我對小時候家喻戶曉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家庭教育觀念記憶深刻。我記得某些影視劇和大量教育類書籍文章中,都在宣傳這種時髦貼切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和我同時代出生的人是怎樣的感受?記得我小時候,每當爸爸開始對我“狂轟濫炸”時,我就習慣性地尋求媽媽的庇護。
時間長了,我就變成了“兩面派”:爸爸在家時,我大氣都不敢喘,老老實實埋頭作苦學狀,但凡爸爸不在家,哪怕他只是出去一會兒的功夫,我都能在家里嗨翻天,反正媽媽也不舍得打我,更不會罵我。這種教育方式給我留下陰影,即使今天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我還是很害怕我爸,有爸爸在家里時,我都不怎么愛說話。而如果我回家時正趕上老爸出去遛彎兒了,我會拉上我媽說好多話。
因為我自己從小的血淚教訓,在我當了媽媽之后,就整天琢磨著不讓我的孩子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于是,在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就嚴肅地和丈夫談話,把我從小深受“紅臉、白臉”家庭教育“迫害”的經(jīng)歷和盤托出。沒想到丈夫說,他也是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我們倆于是一拍即合并達成共識,在對我們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另辟蹊徑,共同探索出一種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正確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經(jīng)過了種種“試錯”以及漫長的磨合,我們終于由“男女雙打”變成“混合雙打”。當然,這里所謂的“打”,并不是打罵的“打”,而是互相協(xié)作、配合默契,共同教育孩子。從以下幾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初期教育成果。
原則不變? 剛柔并濟
我們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難免會產(chǎn)生惻隱之心,但在有些原則性問題上,還是不能輕易讓步,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原則是一根“紅線”,無論何時何地,都絕對不能越雷池半步。
記得兒子四歲的時候,不知道跟誰學會了說臟話,不僅看電視的時候會出其不意地說話帶臟字,而且竟然在飯桌上當著我們的面說臟話。丈夫當時“火冒三丈”,把他從飯桌上拎到墻角,狠狠地打了他兩巴掌,然后對他說,如果下次再聽到他說臟話,罵一句就打他一個嘴巴,他的嘴如果沒有“把門兒”的,就別怪打他的手沒有輕重。兒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沖到自己的房間,“砰”地關上了房門。
當天晚上我們吃飯時,兒子依然沒有出來吃飯,吃完飯后刷碗時,我故意沖著兒子的房門喊了一句:“不吃飯就餓著,晚上不許偷吃零食?!惫唬瑑鹤影逊块T打開,看了我一眼,低下頭進了廚房。這時,我把用餐時給他單獨盛到小碗里的飯菜用微波爐加熱后,讓他趁熱吃。等他吃完后,我很鄭重地跟他說:“你爸今天狠狠打了你是他沖動了,但是你想想應不應該?我和你爸平時是怎么教育你的?老師平時是怎么教育你的?你聽到過我和你爸,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說過臟話嗎?你小小年紀就張嘴閉嘴帶臟字,這樣長大就學壞了。別看你爸打了你,但還是讓我給你留了飯。你下次要是還說臟話,我可攔不住你爸了,也不可能給你留飯了,你想想你該怎么做才能不惹你爸生氣?”
這時候,我丈夫在客廳佯裝看書,他把我苦口婆心教育孩子的話全部聽在耳里,經(jīng)過我的勸說,兒子也有所醒悟,從此我再沒聽過他說臟話。
正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教育孩子也是如此,面對孩子犯的原則性錯誤,一味打罵或一味縱容都不是良策,只有采用家長各自的性別優(yōu)勢,“剛柔并濟”地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不在原則性問題上跌跟頭。
互通信息? 鞏固親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在日常和孩子相處時,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提出的要求或說過的話,有必要讓另一方知道,以免孩子對另外一方提出要求時,對方做出相反的回應,那樣就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印象,讓孩子產(chǎn)生誰好說話以后就跟誰提要求的投機取巧的想法。
記得兒子剛上小學那年,有一個周末,丈夫臨時加班,我在家陪兒子看電視??粗粗?,我萌生了帶兒子出去轉轉的想法,便問兒子想去哪兒玩,兒子說想去某購物中心。我想起了一周前丈夫對我說過的話,便開車帶他去了。到了購物中心之后,他既不買零食,也不看玩具,卻直奔兒童手表專柜,指著一款米奇造型的兒童手表讓我買給他。
我讓售貨員將那塊表拿出來講解了一下功能,然后給兒子戴上試了試??粗鴥鹤悠诖谋砬?,我卻告訴他,雖然這塊表很好看也有一定的功能,但買與不買還要回家和爸爸商量。回家的路上,兒子郁悶地問:“媽媽工資比爸爸高, 為什么買塊表還要和爸爸商量?”我告訴他:“買手表不是家庭的必要開銷,要動用家里的錢,必須和爸爸商量,你也不想看著我和爸爸為了給你買手表吵架吧!”
月底兒子過生日時,我們送他的禮物就是那塊表,兒子大喜過望,我悄悄告訴他,我可是費了好多口舌才說服你爸爸的,你可要物盡其用,不要讓我們失望。其實,那天我?guī)鹤尤ス浣謺r,兒子提出想買手表,我覺得有點兒貴,而且怕手表的造型和功能分散他學習的專注力,于是借口錢不夠,沒給買,但回家后告訴了丈夫。我再帶兒子去時,已經(jīng)和丈夫商量過了,兒子上了小學,看時間有手表更方便。我還上網(wǎng)做了一番攻略,將我了解到的情況反饋給丈夫,最終和丈夫共同實現(xiàn)了兒子想買手表的愿望。
作為一名教師和孩子的媽媽,我覺得夫妻間能夠及時“通氣”,提前針對孩子的某一要求或想法做出一致的決策,既可以顯示出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又能在孩子面前樹立爸爸媽媽感情非常好、非常愛孩子的形象,更能讓孩子懂得感恩和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互相支持? 背后討論
當然,規(guī)矩是人定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突發(fā)情況,或者需要即刻與孩子“過招兒”,這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含糊。如果家長雙方不能及時溝通,或者共同面臨孩子的“發(fā)難”時,這就要求家長之間的互相支持,有問題求同存異,背后再探討對策。
比如,孩子在干家務活兒時不小心打碎了碗,我覺得犯不著因為打碎一個碗就罵孩子,但有些家長還是埋怨孩子做事不認真,甚至對孩子破口大罵,或者動手打孩子。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是在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失手摔壞東西的,不是故意的,如果家長不容忍孩子無意間犯的錯誤,那將于事無補。為了孩子無意間犯錯而打罵孩子,這樣顯然有點兒過了,而且這樣做也會打消孩子幫忙做家務活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孩子就像春天的花朵,成長過程中需要雨露的澆灌和滋養(yǎng),他們每天面對的東西太多。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之間更加需要相互支持,保持步調(diào)一致,不能一味地照搬老祖宗留下的“白臉、紅臉”的教育方式,因為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甚至還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事實證明,教育孩子就像參加乒乓球雙打比賽,要講究技巧和方法,不能隨心所欲,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夫婦倆勠力同心,才能教育出守規(guī)矩、明事理的孩子!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