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所有;所屬;語法化;虛化
第一章 “所”的概述
(一)“所”的本義
“ 所”一詞在古代時期使用頻率很高且用法復雜,因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多種用法而可以稱之為功能詞,因此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它都成為漢語中最基礎的虛詞之一。 因此,研究所這個詞的路徑、原因與機制,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漢語法化的理解。
學術界尚未最終確定“所”一詞的原始含義。因此學術界有兩種觀點陳述這個詞的含義與用途:一種觀點認同《說文解字》所說,與書中的解釋是一致的。這一詞屬于某種擬聲詞。而另一種意見認為它的原始含義應為“保護門戶”,即“領導人或酋長將手持武器保管柴房”?!八浴边@一詞在古代時期只是承擔代詞的作用,但是與現(xiàn)代漢語所的用法相比已成為如今的輔助詞,并且漸漸不再與其他詞搭配。如今作為輔助詞只能與及物動詞結合使用,引用范圍僅限于主語,并使用在書面語言的場合。
“所”作為常見詞,它的詞性種類繁多。在現(xiàn)代漢語中,“所”字用途非常廣泛,總括起來的,它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用作實詞,表示“處所、地方”,構成“住所,派出所”等名詞;用作量詞,指房子或建筑物的數(shù)量,如“五所學校”;“所”后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構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用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中心語;用在“是……的”結構中間的名詞,代詞和動詞之間,強調施事者和動作的關系,比如“住房問題,是大家所共同關心的”;用作助詞,與“為”、“被”連用構成“為/被……所”結構,表示被動;“所”與“以”構成“所以”作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常跟“因為”配合使用。“所”字以上用法除前面兩個做實詞外,其余均用做虛詞,無實在意義。
在古代漢語中“所”字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可作為名詞并指出該地點的位置,2。成為代詞,和其他詞共同表示人或事物。3. 充當助詞,并用以與“為”搭配,形成古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被動句。 4.用作數(shù)字來表示一個不確定的數(shù)字。5.做量詞,表座、套。班固《西都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p>
總之,明白了“所”字的字義與用法,不但大大有利于學習或運用或者研究古代漢語,對于學習或運用或者研究現(xiàn)代漢語也大有裨益,對古書中的“所”字也會了然于胸。
(二)“所”字的虛化過程
在清朝,段先生在《說文解字注》中也認為形容伐木的聲音是這個詞的本義。那些用它作地方的人也都要借用另一個詞——所的意思來表地方。雖然這兩個詞都會表示位置,但是它們之間會有細微差別。一個是本來就存在的意思,一個是因為實際語言運用環(huán)境就從其他能直接表示地方的意義延伸出來的。
在周代,“所”字既表示“處所”的本義,又有向代詞虛化的演變。
例:若無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吨芤住?/p>
這種轉變是一種半虛化的轉變?!八弊诌€有作為不定數(shù)詞的運用,表示大概的數(shù)目。在此結構中,“所”為助詞,除了可以稱代處所之外,還可以帶動作的對象、目的、由來、憑借、交與等。
(三)“所”字語法化的成因與機制分析
任何語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演變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所”字的語法化進程也必然有其產生的原因與機制。引發(fā)“所”字虛化的動因與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句法功能的變化
詞義的演變和擴展都將導致詞的功能發(fā)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并使其在新的結構關系中發(fā)揮作用,從而生成新的功能——虛詞。通過所這一詞的含義從實詞漸漸演變?yōu)樘撛~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從一個語義域轉換到另一個語義域來實現(xiàn)詞性分別在含義和功能上的轉換。
2、隱喻
隱喻是語法發(fā)展歷程中重要里程碑,也是語法化過程里的認知因素發(fā)展最快速的階段。 當“所”一詞的含義正在擴展和模糊之際,隱喻同樣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所”由表示“處所”的意思引申為表示“職位、家鄉(xiāng)、地位”等意思,甚至還能推至表示“道理、時宜、本分”等抽象意義,就是隱喻的結果。
3、重新分析
“所”字表示被動的功能是由“所字結構”名詞化的功能演化而來的,而產生這種演化的原因就是重新分析。當句子被賦予被動意義后,“為”由表實義的系詞變成了被動的標志詞,意為“被”,“所”字由于沒有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意義,因此,被重新分析為被動句的被動標志了。
4、雙音化
雙音化被王力先生看作是漢語語法史上五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八浴睆闹~發(fā)展為連詞與雙音化有不可磨滅的關系。目前很多研究者對各個時期歷史文獻進行反復斟酌,認為所以這一連詞的運用應在漢末魏晉之前,而這段時期也是雙音化的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因此雙音化對于“所以”的固定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當然,語法化的成因是很復雜的,我們所列舉的僅僅是“所”字語法化過程中最常見、最基本的一些原因和機制。而我們之所以把成因作以上的歸類,主要是為了便于研究和作出解釋。
第二章 “有”的概述
(二)“有”的本義
針對此詞本義,存在很大爭議。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有是一個形聲符號。從字形考證,甲骨文的為表示一只手的“又”字,周代早期金文的“有”上面是“又”,下面的部分表示“肉”,得到肉為即為“有”,這種觀點更加可信?,F(xiàn)在語法學界對“有”字詞性的定位的觀點還是比較同一的,即“有”屬于動詞。這里暫且不論“有”字的虛化問題,現(xiàn)階段學界普遍達成一個共識:認為“有”是一個不表動作行為義的特殊的二價動詞。當然這也肯定了“有”的動詞詞性。
(二)“有”的意義發(fā)展
在甲骨文中,“有”是個“又”字,表示一只手。到了周代早期金文中,“手”下面加了“肉”,在字形上是“手持肉的樣子”。因此在周代,既有“有”“又”通用的現(xiàn)象,我們把描述靜態(tài)存在的“有”稱為第一種用法,第二種用法是表示“從無到有”的動態(tài)過程,為“有了”。
對于“有”字的意義,經査閱《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及相關資料可以總結得出下面幾個義項:1、表存在;2、表領有;3、表領屬;4、表包含;5、表比較;6、表列舉;7、表度量等。
第三章 “所有”的相關概述
(一)“所”“有”的融合及發(fā)展
在周代,“所”和“有”仍然是單獨的詞,主要以單獨的形式存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 + 有”后面開始出現(xiàn)名詞,即轉化成了“所 + 有 N”結構。
如: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春秋戰(zhàn)國 ?《禮記》
在上述例子中,“有”不與“所”聯(lián)合做名詞性結構,而是作“動賓結構”的謂語,指“擁有 N”,“所”再與“動賓結構”構成名詞性結構,表示“擁有一切 N 的”。一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所有”除了表示“擁有的東西”之外開始加上“一切”“都是”“皆”“傾”“盡”等詞,組合起來表示“全部”的含義。在此時期,“所有”雖需要和表示“全部”的詞一起使用,但也開始從“擁有的東西”一層含義中分化出來,表示“一切”“ ?全部”等含義。一直到宋元明時期仍然沒有明顯變化,“所有”繼續(xù)保持兩種語法含義,即名詞化標記“擁有的東西”和動詞“歸屬于”。到了清代,出現(xiàn)了“所有的”,至此,“所有”三種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真正的一致了。
(二)“所有”和“所屬”對比
所有,讀音suǒ yǒu,名詞,相對有者而言;有者,可為任何,如,人、處、自然、集合等。有“整個、全部”的含義。意義有:占有,有支配權、占有的東西、全部,一點也不剩下、一定范圍內。
“有”雖然是動詞,但它既不表示動作行為,也不表示心理活動,只表示兩個事物之間的某種關系?!坝小弊挚梢员硎绢I屬關系,表存在或表評價。本文主要研究第三類,即表評價的“有”字結構?!坝小弊纸Y構具有語義的模糊性,貶義的“有”字結構在日常言語交際中可以起到“潤滑劑”的作用,褒義的“有”字結構更能體現(xiàn)中國人謙虛、含蓄的特點,具有不可替代的語用價值。
所屬,讀音suǒ shǔ,漢語詞語,意思是統(tǒng)屬或隸屬的。
第四章 ?“所有”意義語法化的歷史原因
“所”“有”進行融合的背景:“所”表示地點,“有”即“存在”,“一定地方存在某物”泛指為“人或物具有什么”,是由特指到泛指的轉化。
“所有”語法化的過程主要是“所”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改變的原因造成的。在春秋時期,“所”字由名詞轉化為“助詞”,“所 + 動”結構可以表示跟與此動詞相關的名詞的具有兩端。這個結構除了可以表示處所之外,還可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目的,對象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A 所有 B”,此結構表示 A 和 B 的所屬關系。可以表示“擁有的對象”。除此之外,“所有”發(fā)展出“全部”的含義也和“所 + 動”結構可以表示與此活動相關的名詞具有不止一端有關。再后來的發(fā)展中,“所有”開始偏向 B 的單方,表示“一切,全部的”。
綜上所述,現(xiàn)代漢語中的“所有”既保留了它的古代用法,也在歷史發(fā)展中有所創(chuàng)新。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用法在語言的使用中有不同的詞匯含義和語法意義。
結 ?論
總之, 以上通過對“所有”字語法化路徑的分析,我們看到,某一實詞虛化的結果,會導致該虛詞功能的逐步豐富和復雜,但并非必然導致其實詞意義全部喪失。其次,語法化的成因常常是多個機制和成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是詞匯本身意義演變與外部句法環(huán)境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此外,語法化理論有助于我們解釋一些共時研究所不能解釋的語言現(xiàn)象,探索語法變化的內因,這就是為什么近幾年來語法化研究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的原因。而對一些常用虛詞語法化路徑的探索,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漢語虛詞產生與演變的規(guī)律,并將這些規(guī)律用于指導其他虛詞的研究。研究“所有”字的語法化路徑及其動因與機制,其意義就在這里。
參考文獻:
[1]鄧盾.從語法化看上古漢語名詞化標記“所”的句法位置與句法功能特異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06):140-158+202-203.
[2]楊歡.“所有”的語法化微征[J].北方文學(下旬),2016(10):105.
作者簡介:郭藝(1995.11.26)女,民族:朝鮮族,籍貫: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專業(yè):漢語言文字學。
326250118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