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梅 林晶晶 張悅韻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社交媒體已成為學界和業(yè)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研究與實踐均表明,不同組織和行業(yè)對社交媒體類人才的需求在逐年擴大。國外iSchool院校圍繞社交媒體類人才培養(yǎng)已形成了較完善的體系。相比之下,國內iSchool院校的腳步則稍顯滯后。因此,對國外iSchool院校社交媒體類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其課程設置特點,可以為國內院校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提供一定的啟發(fā)。
截至2019年11月,iSchool學院有109所??紤]到語言障礙與信息提供的全面性,本研究將調查對象限定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北美國家的50所iSchool學院。進一步,由于29所iSchool院校沒有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無權限查看課程信息或無法打開課程網(wǎng)站信息,最終獲得開設了社交媒體類課程且能獲取到大部分課程信息的21所iSchool院校。本研究的調查范圍涵蓋上述學院的所有課程,調查時間為2019年11月。
基于iSchool主頁提供的各院校的訪問站點,通過網(wǎng)絡調研法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調研過程如下:
(1)首先通過瀏覽院校網(wǎng)站獲得課程列表。例如,瀏覽學院網(wǎng)站一級目錄“Undergraduate Programs”或“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Programs”下各專業(yè)的三級目錄“course”獲取課程信息;或是瀏覽一級目錄“academic”下的二級目錄“Undergraduate Programs”或“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Programs”,點擊三級目錄“course description”獲取課程列表。
(2)基于課程列表,進一步根據(jù)以下標準來篩選符合要求的課程:課程標題包含“社交媒體”或“社交網(wǎng)絡”等關鍵詞;課程介紹圍繞社交媒體展開。滿足上述條件的課程均涵蓋在本調研范圍內。
(3)重點搜集各門課程的課程介紹、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授課對象、課程性質、課程學分、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信息,通過統(tǒng)計分析與內容分析等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基于所獲取的課程基本數(shù)據(jù),本研究主要從課程基本情況、類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這5個方面去分析。
表1顯示了iSchool院校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1)課程數(shù)量。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數(shù)量共50門;每所院校(1所除外)開設數(shù)量為1-4門。14所院校開設了1-2門,6所院校開設了3-4門,有1所院校(即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共開設了9門。(2)授課對象。開設本科生課程34門,碩士研究生課程27門,博士研究生課程4門,繼續(xù)教育項目課程1門。(3)課程性質。開設必修課程10門,選修課程34門;而1門為非學分課程,5門課程的課程性質不詳。(4)課程學分。課程學分為2-5個學分,大部分為3學分的課程。
表1 社交媒體類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4社交媒體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影響本科/碩士選修3組織中的社交媒體本科/碩士選修3在線社區(qū)本科/碩士選修3通過社交媒體設計參與度本科/碩士選修4馬里蘭大學信息研究學院1社交網(wǎng)絡:技術與社會本科無無肯塔基大學通訊與信息學院1人際交流和社交媒體本科必修3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學院2社交媒體與全球變革本科/碩士選修3社交媒體分析本科/碩士選修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和信息研究院1數(shù)字文化與社會本科選修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4虛擬社區(qū)/社交媒體本科選修4信息社會問題碩士必修2社會心理學與信息技術碩士選修3反仇恨設計:社交媒體上的言語和交際能力探究碩士選修2加州大學伊文分校Donald Bren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學院2數(shù)字媒體與社會本科/碩士選修4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及其社會影響本科選修4小 計50門/●本科:34門●碩士:27門●博士:4門●繼續(xù)教育:1門●必修:10門●選修:34門●無:5門●非學分課程:1門●2學分:2門●3學分:35門●4學分:6門●5學分:2門●無:5門
如表2所示,課程類型可劃分為三類,分別為理論類、技術類以及應用類。(1)理論類課程。共10門,分布在6所院校。課程涵蓋社交媒體采納與傳播、研究方法論與影響等方面。例如,多倫多大學信息學院的“媒介相關的社會科學方法”介紹與媒體相關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的“社交媒體導論”探討社交媒體流行的原因和影響。(2)技術類課程。共7門,分布在7所院校。課程集中在社交計算、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分析等主題。例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信息學院的“社交媒體智能”涉及社交數(shù)據(jù)抓取和運用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進行預測的技術;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的“社交計算與協(xié)作技術”則關注社交計算與協(xié)作技術。(3)應用類課程。共33門(占比最大),分布在17所院校。課程涵蓋社交媒體用戶行為、社交媒體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關系、社交媒體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等。例如,亞利桑那大學信息學院的“在線社區(qū)中的協(xié)作”分析用戶群體在社交媒體和組織中的行為;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學院的“社交媒體與全球變革”探討社交媒體給政治文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如表3所示,描述了社交媒體類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情況。共10所學校的20門課程提供了教學目標的說明;歸納發(fā)現(xiàn),課程注重7個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掌握理論知識、掌握研究方法、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能力、掌握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培養(yǎng)寫作能力、培養(yǎng)應用實踐能力、培養(yǎng)管理與協(xié)作能力。可以看出,強調最多(共15門)的課程目標是掌握理論知識,如理解相關概念與術語、熟悉前沿理論與研究等;而這通常是課程最基礎的要求。其次是對研究方法的掌握(共8門),如設計研究方案等。與此同時,教學也凸顯對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的掌握以及對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各7門),如數(shù)據(jù)獲取能力、相關技術的應用等。
表2 社交媒體類課程類型分析
表3 社交媒體類課程教學目標分析
調查顯示,13所學校的17門課程闡述了課程教學方法,包括教師主講(6門)、研討會(4門)、課程實踐(4門)、線上授課(4門)、文獻導讀(3門)以及課堂討論(2門)等。
可以看出,教學方法多樣靈活。其中,教師主講是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例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的“信息和人員:社交網(wǎng)絡和隱私”和馬里蘭大學信息研究學院的“社交網(wǎng)絡:技術與社會”等均以這一教學方法為主。與此同時,研討會和課程實踐也以多樣化形式穿插在教學中。例如,多倫多大學信息學院“媒介相關的社會科學方法”定期組織小型研討會,要求學生在閱讀大量以社交媒體為重點的論文后,在研討會上交流對社交媒體研究方法論的思考。又如,多米尼加大學信息研究學院的“新媒體與新興技術”課程通過在實驗室的動手實踐,讓學生體會社交媒體在圖書情報服務領域的應用。此外,也有課程采用線上授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計算與工程學院的“社交媒體挖掘”通過線上平臺完成授課以及學術會議的開展,教師通過共享屏幕演示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挖掘的過程,學生則在線下完成課程閱讀后,在面對面視頻會議上進行交流和評論。而文獻導讀是指通過介紹課程相關書籍或文獻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多倫多大學信息學院的“信息研究專題:社會媒體批判研究”等采用了此類教學方式。最后,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如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的“組織中的社交媒體”和馬里蘭大學信息研究學院的“社交網(wǎng)絡:技術與社會”對此提出了要求。
調查顯示,社交媒體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樣,包括課程考試(3門)、課程參與(6門)、課堂展示(5門)、報告與論文(5門)、研究實踐(2門)以及自評與互評(1門)等。其中,課程考試包括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等;課程參與主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課堂表現(xiàn)等;課堂展示則是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展示等;報告與論文包括課程論文、讀書報告、期末報告等;研究實踐是指開展課程項目、案例研究等;而自評與互評是指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組員之間互相評價。
調查也顯示,所調研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樣化,每門課程至少采用了3種考核方式。例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的“信息和人員:社交網(wǎng)絡和隱私”采取課堂討論、課堂展示和課程論文對學生進行考核。又如,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的“社交媒體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影響”“組織中的社交媒體”等課程均采取課程考核、課程參與、課堂展示以及報告與論文進行課程考核。再如,多倫多大學信息學院的“媒介與技術的文化解釋方法”則采取了課程參與、報告與論文、研究實踐等對學生進行考核。
基于對已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的21所iSchool院校的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歸納出其課程設置3個方面的特點:(1)課程內容涵蓋面廣,課程特色鮮明;(2)教學目標多樣化,注重研究能力;(3)教學方法和考核多樣靈活,強調綜合能力。
iSchool院校的社交媒體類課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不僅涵蓋理論、技術與應用等不同類型,且各院校結合自身特點開設特色鮮明的課程。例如,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同時開設了理論類的“社交網(wǎng)絡分析”、技術類的“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挖掘和分析”和應用類的“社交網(wǎng)絡技術”等課程。其中,“社交網(wǎng)絡分析”專注社交網(wǎng)絡分析的基本概念、通用方法和分析工具;“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挖掘和分析”注重收集和分析社交媒體的技術;而“社交網(wǎng)絡技術”則關注技術、社會影響和信息結構等內容。
與此同時,iSchool院校所開設的課程不僅重視基礎理論,還強調技術與方法,更突顯社交媒體的應用。例如,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的“組織中社交媒體”,一方面從技術、社會和心理因素的角度探討組織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另一方面重點關注組織如何利用社交媒體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交流以及支持內部組織流程。
可以看出,這些課程融合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并注重實用性,這與iSchool院校開設的其他課程所體現(xiàn)出的特點保持一致,如數(shù)據(jù)素養(yǎng)課程[1]。此外,有別于以技術為重心的課程(如大數(shù)據(jù)[2]),社交媒體類課程更突顯其應用性。具體體現(xiàn)在,大部分課程著重于理論和實際應用,并不把社交媒體視為技術,而是將其置于更廣泛的社會、人文和科技背景下;側重于如何認識和利用各類社交媒體來推進個人、組織和社會發(fā)展。
iSchool院校的社交媒體類課程提出多樣化的教學目標,且多個目標都凸顯對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掌握理論知識這一基本要求,課程還對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1)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能力,旨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能夠對社交媒體相關的現(xiàn)象與案例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融合自身思考進行批判性閱讀,作出評估。(2)掌握研究方法,目的是使得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研究方法獨立設計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計劃并實施研究。(3)提高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獲取、處理和分析的能力。(4)培養(yǎng)寫作能力,通過報告和論文等形式鍛煉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與技巧,促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讀寫能力。(5)培養(yǎng)應用實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應用到實際中,如社交媒體營銷、管理和數(shù)據(jù)挖掘。(6)提高管理與協(xié)作能力,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獲得溝通、領導、組織和協(xié)作等社交媒體管理能力。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學院開設的“社交媒體分析”課程為例,該課程旨在向學生傳授社交媒體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技術,要求學生掌握分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所需的讀寫能力和技能,以及高效地使用社交媒體分析的策略。同時,學生需要完成實踐練習和課程項目,分析來自社交媒體平臺(如Twitter)生成的用戶數(shù)據(jù)。課程目標的設置中,對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都提出了要求,通過課堂學習、課后練習、項目實踐等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
iSchool院校的社交媒體類課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除傳統(tǒng)的教師授課與課堂討論外,還通過講座、研討會、文獻導讀與線上授課等形式,以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授課能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搭好學科知識框架。課堂討論則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及時解決相關疑問。講座與研討會則能夠讓學生接觸學科研究動態(tài)和前沿,能夠很好地拓展其視野,了解學術研究,為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而文獻導讀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來拓寬其知識面,延續(xù)課堂學習到日常學習中。線上授課則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例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的“信息和人員:社交網(wǎng)絡和隱私”課程通過講座和研討會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在課堂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人和溝通有關的研究主題。
而在課程考核方面,iSchool院校的社交媒體類課程體現(xiàn)了多元靈活的特點,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除常規(guī)的考試以外,還包括論文、報告、案例研究、小組討論和課程展示等方式。課程既考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思辨能力、實踐和應用能力等。如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開設的“社交媒體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影響”明確提出,學生的考核成績由15%的課堂參與、15%的期中考試、15%的媒體分析課程論文、15%的研究報告、10%展示以及30%的期末考試共同構成。
國際iSchool院校社交媒體類課程的設置可以給國內相關課程的開設提供一些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
(1)基于現(xiàn)實需求,結合院系自身特色,有針對性地設置社交媒體類相關課程。社交媒體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國內院校在設置相關課程時,可立足于現(xiàn)實需求,從自身特色出發(fā),開設特色鮮明的課程。例如,可利用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開設系列社交媒體技術相關的課程,如數(shù)據(jù)挖掘、數(shù)據(jù)采集等。又如,可結合人文基礎,考慮社交媒體與人文的有效結合,如數(shù)字人文、社交媒體與心理等。
(2)提供不同方向的課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國內院校在考慮開設社交媒體類課程時,可在培養(yǎng)方案中設置不同的課程模塊,如理論、技術、應用等方向。其中,理論類模塊的課程偏重社交媒體的相關基礎理論,如社交媒體導論、社交媒體理論;技術類模塊的課程則注重社交媒體相關數(shù)據(jù)的采集與分析等技術,如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挖掘;而應用類模塊的課程關注社交媒體的管理與具體應用,如社交媒體策略。這樣的課程設置既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有利于學生往一個專深方向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
(3)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紤]社交媒體自身的特性,國內院校在這類課程的開設過程中,可考慮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在教學手段方面,可綜合運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采取以學生為主導的手段來推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性,如文獻領讀(即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項目實踐(即立足于現(xiàn)實問題,從中挖掘問題進行研究性探索)、專題研討(即圍繞某一專題開展討論)等。而在課程考核方面,則可考慮形成性考核方式,即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進行逐步地考核,如讓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以及現(xiàn)實問題,選擇一個主題;利用課程中所學的知識來完成對該主題的探索性研究;并在課程結束時通過課堂匯報或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交流、分享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