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雙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教育回歸人的社會本位。如何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能服務社會的有用之人,顯然是擺在教育者和家長面前的一道題,此題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所謂回歸人的社會本位,也可理解為社會有用之才,最起碼要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擔當,而絕對不能成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社會和家庭的廢材?!扒Ю镏校加谧阆?。”這個“足下”就是從家務活兒做起。孩子將來是“巨鷹”還是“巨嬰”,不僅是關乎家庭教育的大事,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半p減”政策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少年強,則中國強!
巨嬰有很多種,最常見的一種被稱為“吸血鬼式”巨嬰,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啃老族”。這種巨嬰從小到大只知道索取,不懂回報,更別說感恩。他們要錢、要物、要愛,可以從父母那里索取想要的一切,并認為這一切都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應當,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地養(yǎng)成“仇恨”。
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真實案例。一個朋友年近40歲才中年得女,那自然是疼愛有加。從出生到上中學,兩口子對女兒的大小事務是一切全包,無微不至,關愛照顧,可真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女兒都上初中了,還是什么活兒都不會干,有什么事都喊爸媽,她爸媽也是樂顛顛的屁股后面跟著、伺候著。有一次,朋友的丈夫出差,朋友自己感冒生病去醫(yī)院輸液,晚上九點多才回到家。女兒看到她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媽,怎么才回來,我都餓死了,你快去做飯!”朋友頓時心酸無語。飯端上桌,女兒一如既往地吃起來,吃完撂下碗筷,抬屁股走人。朋友是邊收拾邊嘆息,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這樣嬌生慣養(yǎng)女兒真的對嗎?
古人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毕胍⒆映蔀橛杏弥牛@然讓他們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根據(jù)調查,英國小學生每日做家務勞動的時長是30分鐘,法國小學生是36分鐘,韓國小學生是42分鐘,美國小學生是72分鐘。與之相比,中國小學生每日做家務或勞動的時長不足12分鐘。這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小學生極有可能根本不做任何家務活兒或其他勞動。可怕之處在于,這種中國式的嬌生慣養(yǎng)很有可能成為日后“巨嬰”誕生的溫床。近年來各種“啃老族”頻繁見諸媒體也就不足為怪。
與家務活兒“懶得動”相生相伴的就是體育運動也“懶得動”,這又可以從另一組指標里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近日,一份針對百萬余在校學生體質健康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呈下降趨勢,但視力、肥胖相關數(shù)據(jù)卻在不斷上升。近5年間,各學段超重和肥胖比例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我國大學生肥胖率僅為5.5%,而中小學則超過了10%。于是各種“小胖墩”常見于街頭,從幾歲到十幾歲都有。換言之,一個從小愛做家務活兒、喜好體育運動、活潑伶俐的孩子大概率也不會體重過于超常,其體質也不會太差。由此不難看出,除個別情況外,大多數(shù)小胖墩的形成都和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有關。這種“懶得動”會從對家務活兒的漠視逐漸過渡到對體育鍛煉的厭惡,認為那是一種“受累”,于是養(yǎng)尊處優(yōu)成為常態(tài)。長大之后呢?這種養(yǎng)尊處優(yōu)是否大概率會演變成吸血式啃老?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一些家長的確不是在培養(yǎng)棟梁,而只是在低級飼養(yǎng)。家長教育之“惰”親手造就了巨嬰啃老之“懶”。
“巨鷹”展翅從家務做起。哈佛大學一項持續(xù)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孩子的就業(yè)率之比為15:1;前者的收入比后者高20%;前者智商與情商的發(fā)展均衡度是后者的2倍;前者的包容度也比后者更高,因此前者的婚姻更幸福美滿。前者無疑更有可能成為有擔當、有作為的“巨鷹”,更有可能翱翔長空。
我們做父母的在家務活兒的問題上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凡事都替孩子包辦了?現(xiàn)如今,孩子們從小幾乎都會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怕摔著,怕碰著,怕衣服穿少了,怕吃飯不可口,怕在外受人欺負……我們恨不得把一切都為孩子搞定。家里油瓶子在哪真的有人在乎嗎?孩子稍大些,我們幫填志愿、幫找工作、幫買房子,為孩子們擔當一切,為他們披荊斬棘,鋪平前方的路。
做家務耽誤孩子學習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研究。他們的研究結論表明:家長要求或孩子主動做家務的家庭與孩子不做家務的家庭相比較,前者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比例比后者高27倍。27倍啊!這個數(shù)據(jù)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古人早有智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蔽覀儾簧岬米尯⒆痈杉覄?,怕他們吃苦吃土;甚至有些所謂的“精英”家庭認為干家務是下等人的事情,孩子以后要做“上等人”“人上人”。不好意思,這些所謂的“精英”家長不是在培養(yǎng)真正的“精英”,而是在親手打造一群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的紈绔子弟。這是愛嗎?比爾·蓋茨在三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立下規(guī)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活兒也是如此,家長不會從旁幫忙。不干,教育加懲罰。洛克菲勒家族歷經(jīng)六世而不衰,子女教育沿襲家族傳統(tǒng)和規(guī)矩,從小對自己的花銷記賬管理并承擔各自的家務。真正的“精英”是擔當,于家、于民、于國的擔當。真正的“貴氣”是心里始終不渝的對己、對人、對天下的那份責任。孩子們的胳膊腿都被捆起來,他們怎么可能成為傲然長空的“巨鷹”?
我們時常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但轉念一想,一個連家里的基本家務活兒都不干的孩子,怎么學做人?做人的點滴在于生活中的點滴實踐,沒有實踐,又何來的做人體驗呢?一紙空談。換言之,孩子在父母百般庇佑下都不肯為家里出點力、干點活兒,我們還能指望他們長大后肯為別人付出,能夠知恩圖報,能夠報得三春暉?
在家長強烈的干預和呵護下,孩子成長的只是肉身,而非心智。一個心智不健全的雄鷹飛不起來,更飛不遠。我們該讓他們做做家務,幫助家里分擔些事情,知道父母掙錢養(yǎng)家的艱辛,知道錢的價值不是揮霍而是生存。我們還得讓孩子慢慢理解和接納家里的一切,父母不是萬能的,后浪必須超過前浪。我們還得有一顆狠心把孩子們叫起來,去拼搏,去努力,去學會自己覓食,終有一天,我們必須狠下心來一個飛踹把他們踢出家門,獨立去生存,去面對波瀾壯闊的人生。我們希望:起初,我們躲在門縫兒里哭;日后,我們微笑著等他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