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責任編輯/張波 美術編輯/李儀靈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一家公司招聘職員,經(jīng)過殘酷的筆試、面試,從3000余名應聘者中挑出了5名佼佼者。信息發(fā)布后,一名青年因名落孫山而悲痛欲絕,回憶準備的艱辛、想想渺茫的前程,情緒失控的他回家后便著手了結此生。家人發(fā)現(xiàn)及時,從鬼門關上將其救下。事過之后,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傳出,青年綜合排名位列三甲,工作人員將其名字打錯造成烏龍。
事件帶有強烈的故事色彩,好事者將這件事分國度寫了4個后續(xù)版本。
在中國,父母買來重禮,帶上青年登門感謝老板再生之德。歡呼雀躍的一家再三表示,老板不但挽救了青年的性命,更是給了他一個理想的前程。
在德國,父母堅決反對孩子進入公司。因為如此正式的招聘,卻犯下如此低級的失誤,公司嚴重缺失嚴謹認真的職業(yè)精神,進公司一定會耽誤孩子的前程。
在日本,公司得知青年曾因落選而自殺后,拒絕錄用。理由是抗壓能力太差,受不了小挫折也不會有大前途。
在美國,得知事件經(jīng)過的律師紛紛登門拜訪,千方百計勸說青年請代理律師控告公司,要求支付巨額“精神損失賠償費”,并表示愿意作風險代理,律師費從賠償金中按比例支付。
這是英達集團總裁施偉斌在他的一本管理學書籍中講述的故事。
故事深入形象地闡述了中國人藏于骨子深處的感恩善良,德國人從始至終的務實嚴謹,日本人缺乏反思的毅然甩鍋,美國人根植于心的法治思維。面對去不去的問題,中國人和德國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面對工作失誤,中、德、美選擇了面對,日本人則直接將問題拋給了應聘者。實際行動上,美國人更加尊重應聘者個人,日本人則首選公司利益。
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反應,也契合了我們對不同國籍人員的認知定位,也坐實了不同國別之間,思維差異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思想上正視、在工作中用好這種差異,有利于我們在文化多元、選擇多元、認知多元等背景下,在不同思維的無縫切換中做出最佳選擇。比如,在相同條件下,做慈善可以優(yōu)選中國人,建團隊可以優(yōu)選日本人,求嚴謹建議傾向德國人,讓犯錯者埋單,一定要選擇美國人。
故事中4個國度的人基于自身認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4種反應,超出了是非、對錯范疇,對革故鼎新、兼容并包、開拓創(chuàng)造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基于成效背景下的改革,要習慣改變,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鄙視、否定其他人的應對,要給不同反饋以相對平和的共情認知,從內心接納異見是改革的開始;要構建開放空間,讓大一統(tǒng)的故事結局增加新的可能,在溫潤的環(huán)境中放進幾尾鯰魚,讓不同的思維去碰撞、磨合,最后達成共同進步;要相信實踐力量,留下足夠的時間讓試點經(jīng)受時間考驗,讓風雨驗證哪一種結局符合當時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