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
近年來,冠心病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正逐年增加,發(fā)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而且多數(shù)冠心病患者都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介入治療是冠心病患者常采用的方法[1]。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療之后常常需要長時間的服用抗凝藥物,但是抗凝藥物的長時間服用僅會減緩支架造成的堵塞,并不能保護患者的心臟,而且術(shù)后患者還會出現(xiàn)疼痛以及腫脹,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藥物消炎,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療效[2]。臨床上常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進行術(shù)后的治療,經(jīng)臨床調(diào)查,該治療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這次實驗就是為了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的影響,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1 日~2019 年6 月1 日期間100 例冠心病行介入治療的患者參與實驗,其中,女48 例,男52 例;年齡最小34 歲,最大79 歲,平均年齡(57.5±2.4)歲。根據(jù)患者術(shù)后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女26 例,男24例,平均年齡(57.4±2.5)歲;觀察組女22例,男28例,平均年齡(57.6±2.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實驗已經(jīng)征得醫(yī)學委員會的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同意配合實驗、且簽署同意書的患者;②符合冠心病診斷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不愿配合實驗的患者;②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術(shù)后給予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100 mg/次,1 次/d。連續(xù)服用6 個月。
1.3.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治療,術(shù)后當日開始,給予患者維生素B6片(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613),10 mg/次,1 次/d;維生素B12片(山西亨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815),100 μg/次,1 次/d;葉酸片(北京麥迪海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17),1 mg/次,1 次/d?;颊咦襻t(yī)囑按時服藥,連續(xù)服用6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包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 反應蛋白、白介素-6、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1、降鈣素原。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患者在實驗中的臨床效果按照顯效、有效和無效進行評價,顯效: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消退,并且在服用藥物后可以恢復到未患病之前的狀態(tài),未見心律失常,無不良反應;有效:患者在治療后病情有明顯好轉(zhuǎn),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而且發(fā)作的程度也明顯緩解,服用藥物后病情控制情況良好;無效:患者在治療后病情并無明顯改善,甚至是加重,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次數(shù)和程度都沒有明顯的改善,服用藥物并不能有效控制[3]??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感染、營養(yǎng)不良以及胃腸道反應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 反應蛋白、白介素-6、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1、降鈣素原水平分別為(12.29±0.42)μmol/L、(42.67±2.62)mg/L、(67.78±3.12)μg/L、(139.76±45.75)ng/ml、(15.77±1.68)ng/ml,均低于對照組的(15.45±1.64)μmol/L、(65.45±3.34)mg/L、(83.75±3.45)μg/L、(234.76±56.34)ng/ml、(23.64±2.57)ng/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0%,低于對照組的2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n(%)]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介入治療是冠心病患者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慢復流或者是慢血流的狀況,明顯影響治療效果。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損傷再灌注以及微栓塞機制。經(jīng)過研究可知,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就是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水平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會損傷人體的內(nèi)皮細胞,影響內(nèi)皮細胞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血管活性物質(zhì)的平衡,最后使血液凝固,造成血栓的形成[4]。
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療后采用常規(guī)藥物雖然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發(fā)生再次狹窄的幾率,但是作用持續(xù)時間短,不能長時間發(fā)揮作用,在后期的臨床效果較差[5]。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中包括的藥物主要是葉酸、維生素B6片以及維生素B12片,葉酸片和維生素B 族片都可以影響人體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所以對冠心病患者采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人體可以從食物或者藥物中攝入葉酸片、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6]。炎性因子中降鈣素原多數(shù)情況下只會在病理情況下出現(xiàn);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在人體缺血最多的區(qū)域水平會急劇上升;白介素-6 是一種促炎因子,主要是影響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的分泌[7]。
本次實驗為了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結(jié)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 反應蛋白、白介素-6、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因子-1、降鈣素原水平分別為(12.29±0.42)μmol/L、(42.67±2.62)mg/L、(67.78±3.12)μg/L、(139.76±45.75)ng/ml、(15.77±1.68)ng/ml,均低于對照組的(15.45±1.64)μmol/L、(65.45±3.34)mg/L、(83.75±3.45)μg/L、(234.76±56.34)ng/ml、(23.64±2.57)ng/ml,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0%,低于對照組的22.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進行降同型半胱氨酸療法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保護患者的心肌功能,因此,臨床上應大力推薦此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