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麗
結核病是常見性的疾病,在我國有著非常高的發(fā)病率,隨著結核病發(fā)生,脊柱結核也隨之產生。根據臨床接診的情況,脊柱結核的發(fā)病率每年都在增長。脊柱結核主要是結核桿菌在脊柱散播破壞椎骨引起變性與壞死等[1]。一旦確診,就可能會影響患者的下肢功能,嚴重時還可能會引起癱瘓或脊柱畸形。脊柱結核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也無特殊性狀。因此,臨床診斷時需借助影像學檢查,其中CT、MRI 就是常用診斷脊柱結核的影像學方法。本文主要利用CT 與MRI 兩種方法對疑似脊柱結核患者展開檢查結果判斷。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接診的66 例疑似脊柱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被檢查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酸、腰痛、乏力與低熱現象。男35 例,女31 例,年齡34~78 歲,平均年齡(46.7±10.5)歲。本次研究活動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CT 檢查:所有患者均采用雙排螺旋CT檢查,球管電壓調整在120~140 kV,電流設置在140~280 mA,層厚與層距均調整為3 mm。通過多平面重組、表面成像、容積顯示與曲面重組等不同方式連續(xù)掃描可疑病變區(qū)域,同時處理掃描數據,觀察患者冠狀位、矢狀位等多個平面重建,根據重建情形確定是否增強掃描。MRI 檢查:該種檢查方法使用的設備為0.2 T 永磁磁共振機,層厚范圍設置在5~8 mm,層間距為0.5~1.0 mm,對比劑的量控制在20 ml。利用SE 序列T1WI、T2WI 與STIR 分別掃描患者矢狀面、冠狀面以及軸狀面,依據檢查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增強掃描。
1.3 觀察指標 歸納分類兩種檢查方法影像表現,統計比較兩種檢查方法與手術結果顯示的累及部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 檢查韌帶下擴散、脊膜強化、硬膜外或錐孔侵犯準確率均高于CT 檢查,檢查死骨鈣化準確率低于CT 檢查,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比較[n(%)]
脊柱結核是骨與關節(jié)結核重要疾病,主要通過原發(fā)病灶發(fā)展成為菌血癥。結核菌會經血液、淋巴管、胸膜病灶以及縱隔淋巴管等不同途徑蔓延至脊椎,對脊柱構成破壞[2]。脊柱結核病的核體多出現在腰椎部位,其次是胸椎,頸椎部位結核臨床相對比較少見,骶椎結核率低于頸椎[3]。由于脊柱結核并無明顯的臨床表現,臨床診斷通常利用影像學方法,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以確診病癥。
根據臨床報道能夠了解到,影像學是臨床診斷脊柱結核的一種重要方法,隨著影像學技術快速發(fā)展下,CT 與MRI 檢查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脊柱結核的診斷中。從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可發(fā)現,CT 與MRI 各有優(yōu)勢。利用CT 檢查能夠實現三維重建,檢查脊柱結核時就可重建冠狀面與矢狀面,清晰顯示椎體與椎間隙,且利用CT 增強技術還可清晰觀察軟組織病變狀況[4]。CT 檢查能夠清晰顯示脊柱椎體、脊柱附件解剖和病理結構,還能夠觀察到破壞的骨質、骨質增生情況、骨質病變范圍、骨質硬化等情況,以此評價椎體骨質的破壞程度,從而評估椎間盤破壞、消失與狹窄等程度,熟悉硬脊膜外、椎旁寒性膿腫等狀況,了解患者硬膜囊、脊髓受壓的程度與病灶對椎弓根的損害情況,這樣就可更準確的顯示出鈣化及病灶死骨的情況,還可檢測細微結構。但根據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還能夠發(fā)現,CT 成像檢查對軟組織病變的顯示程度并不是非常高,不能夠明確顯示椎間隙異常情況[5]。
臨床應用MRI 方法檢查,主要是組織內水、蛋白質含量發(fā)生變化,MRI 就能夠檢測到,MRI 對軟組織的分辨率非常高,還可觀察多個切面。檢查中能夠清晰顯示出異常的軟組織情況,準確評估軟組織異常的范圍,清晰顯示椎間盤與椎間隙異常情況,還能夠清晰顯示椎間盤的炎性變化[6]。MRI 檢查還能夠顯示出骨髓水腫的情況。對于骨髓病變患者是否出現骨質破壞也能夠顯示出來,骨髓病變尚未破壞骨質同樣也可清晰顯示出來。利用此種方法就能夠在早期階段判斷脊柱病變情況,有利于盡早診斷和治療,還能夠觀察到CT不能檢測的韌帶下播散部位,但針對鈣化的病癥同時也存在缺陷[7]。
從本研究結果可發(fā)現,相比手術結果,MRI 檢查硬膜外或錐外侵犯、脊膜強化與韌帶下擴散準確率更高,但CT 針對死骨鈣化的準確率高。分析主要原因為,MRI 對組織內的蛋白質與水含量敏感性較高,可準確分辨軟組織。經多個切面觀察,可準確評估軟組織異常范圍,還能夠顯示椎間盤的炎性變化。與此同時MRI還可顯示出骨髓水腫情況,確定骨質是否被破壞[8]。因此,MRI 檢查方法可在早期階段判斷患者脊椎病變的情況,實現盡早確診、及時治療效果。針對CT 難以觀察到的韌帶下播散部位,MRI 還能夠清晰顯示出來,但是此種方法對鈣化病癥的顯示并不是非常準確。根據本次研究的結果就能夠看出,CT 與MRI 檢查各有利弊。如患者結核部位出現在椎體,就會破壞椎體骨質,此時利用CT 檢查準確率更高,T1WI 骨髓組織信號逐漸減弱的情況下,病變椎體的水含量增加,此時T2WI的信號會明顯增強。一旦出現炎性水腫,因骨小梁的存在就會出現信號不均勻的情況。如骨髓內出現膿腫,那么結構中就沒有T2 信號,顯示出的邊界呈現不規(guī)則形態(tài)。研究指出,MRI 是當前唯一可以早期發(fā)現病變病灶的檢查方法[9]。本次研究的結果MRI 檢查硬膜外或錐外侵犯、脊膜強化與韌帶下擴散準確率更高;但CT 檢查死骨鈣化的準確率要明顯高于MRI,也就證實該理論。事實上,在臨床診斷中,可將兩種方法聯合應用,互相補充,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這對患者臨床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還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率。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脊柱結核中,CT 與MRI 均各有優(yōu)勢,CT 能夠顯示骨組織各類情況,MRI 檢查可確定軟組織病變部位,為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漏診與誤診產生,臨床可聯合兩種檢查方法,以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