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紅
急性腦梗死通常是由于腦部出現血液供應障礙情況,使得腦部發(fā)生缺血、缺氧癥狀,從而導致腦組織出現壞死的一種疾病。影響腦梗死嚴重程度、預后的影響因素較多,除了梗死灶大小、部位等,患者自身血液內生化指標存在的異常性也與之有關,與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具有明顯相關性。急性腦梗死極易造成凝血功能紊亂,當凝血功能出現紊亂時,極易造成機體中凝血物質含量明顯上升的情況,使得腦組織微循環(huán)出現明顯障礙,從而導致顱腦損傷更為嚴重。從一定程度上講,患者凝血功能狀況與病情嚴重程度具有一定關系,因此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臨床針對性治療具有明顯作用。TEG 可動態(tài)反映機體中的整個凝血功能,并呈現圖譜狀[1],而且能夠經檢測分析儀完成機體凝血過程的合理模擬,有效監(jiān)測R、K、α 角、MA、CI 等指標,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評估具有重要價值,可使患者得到更具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2]。本研究選取106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探討TEG參數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進展的關系?,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06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颊呔汣T、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急性腦梗死[3],且在急性期48 h 內入院接受治療;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腦栓塞、心源性腦梗死、腦出血、其他系統自發(fā)性出血,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嚴重感染;腫瘤;近期口服對凝血功能產生影響的相關藥物。其中男66 例,女40 例;年齡55~75 歲,平均年齡(65.96±3.52)歲。按照NIHSS 評分將患者分成輕度組(NIHSS 評分<6 分,44 例)、中度組(NIHSS 評分6~16 分,32 例)、重度組(NIHSS 評分>16 分,30 例)。并選取同期46 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 例,女20 例;年齡54~74 歲,平均年齡(66.03±4.53)歲。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TEG 檢測,常規(guī)采集靜脈血液,放置到抗凝劑、血液比例為1 ∶9 的枸櫞酸鈉凝血試驗管內,將其進行充分混勻,對全血實施TEG 檢測,主要參數為R、K、α 角、MA、CI。
R:由檢測起至振幅為2 mm 時所需要的時間,可對凝血因子活性進行有效反映;K:由R 時間結束一直到振幅上升至20 mm 所需要的時間,可對血塊形成時間、速率進行有效反映;α 角:由圖像開口位置作一曲線切線,其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對于纖維蛋白功能具有明顯反映;MA:對血塊最大強度具有明顯反映,其與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存在一定關系,而且會因血小板而受到較大的影響;CI:按照R、K、α、MA 數據進行計算所得。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TEG 參數,包括R、K、α 角、MA、CI;對比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患者的R、K、α 角、MA、CI。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TEG 參數對比 觀察組R、K短于對照組,α 角、MA 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I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患者TEG 參數對比 輕度組患者R、K 長于中度組、重度組,α 角、MA 小于中度組、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組患者R、K 長于重度組,α 角、MA 小于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CI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TEG 參數對比()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TEG 參數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患者TEG 參數對比()
表2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患者TEG 參數對比()
注:與輕度組對比,aP<0.05;與中度組對比,bP<0.0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嚴重病變,主要病理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相關因素主要涉及到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統失衡、纖溶系統失衡等,急性腦梗死進展較為快速,有的患者在早期時無較為典型的臨床癥狀,因此早期采用影像學進行檢查時,檢出率較低,極易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近些年來,很多研究對急性腦梗死、凝血功能之間存在的相關性予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等常規(guī)凝血參數是導致急性腦梗死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對于指導急性腦梗死治療具有明顯作用,可使患者及時確診與預防治療[4]。但是,在采取常規(guī)凝血試驗進行評估時,只可對整個凝血過程的某些部分進行評估,對于機體中的凝血功能、纖溶情況無法進行完全、真實、準確地反映,而且極易因多種因素而受到不良影響,使得臨床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造成一定影響,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5-8]。因此,選取更為適宜的臨床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TEG 在近些年來得到一定應用,可對血液血栓粘彈力發(fā)生的改變進行檢測,而且可通過圖形進行有效反映,由此可對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等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予以了解,對血液凝固情況具有重要評估作用,具有較高敏感性,對患有血栓性疾病的一些患者,通過此方法可確定其是否出現高凝狀態(tài)[5]。通過TEG 參數分析,可使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得到有效評估,對于臨床預防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可知,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TEG 檢測,可與健康者進行有效區(qū)分,可使急性腦梗死得到有效診斷。而且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檢測到的TEG 參數R、K、α 角、MA 具有一定差異性,而且病情越嚴重,患者R、K 越短,α 角、MA 越大。通過TEG 參數的數值變化,可及時了解患者病變程度,并予以及時有效的臨床針對性治療,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而且在采取TEG 對患者實施檢測過程中,操作人員不會導致整個檢測過程受到嚴重干擾,可使患者凝血功能狀態(tài)得到較為真實的反映。對比常規(guī)檢查中涉及的凝血機制、血小板聚集率等,采用TEG 進行檢查時,可對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功能等變化情況進行動態(tài)觀察,可使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整體評估,而且R、K、α 角、MA 等可對凝血功能進行有效反映,對于血液凝固狀態(tài)評估具有較高的敏感性[9-11]。R 正常范圍為5~10 min,當反應時間明顯下降時,往往意味著凝血因素影響明顯上升,凝血功能存在明顯亢進性。當凝固角明顯增大時,往往意味著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活性水平明顯上升,意味著血小板聚集功能出現明顯改變。凝固時間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出血凝塊形成能夠達到的速度,而且涉及到血塊穩(wěn)固時間、加固速率,凝固時間明顯縮短,往往意味著血小板功能亢進。最大凝固振幅明顯增加時,往往表明血小板出現較強的聚集功能。
采用TEG 進行檢測時,可對血栓性疾病患者進行有效評估,及時了解高凝狀態(tài)的存在情況。TEG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檢測價值,同時也會對一些進行手術及輸血治療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通過TEG 檢測可使血栓栓塞等得到有效預防[12,13]。TEG 在臨床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價值,可對患者凝血狀況進行有效反映,而且可對缺血事件進行有效預測。采取TEG 檢測,可使患者凝血、纖溶系統功能得到較為直觀地評估,而且準確性較高。而且能夠對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風險進行有效預測,對于針對性預防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在患者針對性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TEG 參數在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可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予以評估,對于臨床針對性治療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