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中
從大石崇拜到望叢合祀,從杜鵑啼血到巫山神女……一個個瑰麗奇幻的神話在巴山蜀水間飄蕩,譜就了中華文明的錦繡華章。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巴山蜀水,給人的印象總是遙遠而神秘。
險峰疊嶂,江水奔騰,鎖定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個豐稔富庶卻與世隔絕的“天府之國”在這里延續(xù)數千年,一個古老文明在這里出現,一個個古老神話在這里誕生。
巴蜀神話承載了巴蜀先民童年時期的特定意識和集體記憶,在山水之間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記。乘一葉輕舟,溯江而上,讓我們走入“天府之國”,走入極具地域特征又帶有幾分靈幻色彩的神話世界,揭開巴蜀文明的神秘面紗。
“大石遺跡”支磯石
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公園支磯山區(qū)域正式對公眾開放,立在山頭支磯亭內的一塊石頭引發(fā)人們關注。這塊底大頭小、狀如織梭的石頭名為支磯石,原本在成都城西支磯石街,后遷移至文化公園,安放在支磯亭內,支磯石街、支磯山、支磯亭皆因此石而得名。
關于支磯石的來歷最早見于晉代張華所著《博物志》:傳說在遠古時期,天河與海是相通的,居住在海島上的人們,在每年農歷八月可以乘坐木筏往來于天海之間。有一個人突發(fā)奇想,準備了足夠的糧食,乘木筏出海探險。開始幾天他還能看見日月星辰,后來便“芒芒忽忽”,分不清晝夜。十幾天后,蒼茫中浮現一座仙島,島上有城池和宮殿,遠遠地看見宮中有很多織女在忙碌。及至切近,見一個農夫在岸邊飲牛,便上前詢問:“請問這是什么地方?”牽牛人看了看他,沒有邀請他上岸,回答:“你是怎么到這里來的?請回到蜀郡問一下嚴君平就知道了?!被秀敝g,已然回到原來出發(fā)的地方。后來他到蜀郡問嚴君平,嚴君平說:“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边@一天正好是此人到達天河的日子,原來他在十幾天的時間里到達銀河,拜訪牽牛星,做了一次星際旅行。
《博物志》中并沒有明確交代支磯石的由來,后來,這一神話在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蜀中廣記》中得以完善和豐富: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大夏國,帶回來一塊巨石給嚴君平看,并向其講述了巨石的來歷。原來張騫在八月乘船到了河盡頭,遇見了牛郎織女,織女讓人把此巨石放在船上,讓他帶回蜀郡問嚴君平。嚴君平告訴張騫,這是織女用來墊織布機的支磯石,他的船已經到達了牽牛星和織女星,接近太陽和月亮了。嚴君平是蜀郡邛州(今四川省邛崍市)人,西漢末年的思想家、易學家,精于星象研究而且長壽,因而后世將其奉為神仙。
曹學佺還寫了一首關于支磯石的詩:
一片支磯石,傳來牛女津。
客槎何所處,卜肆已生塵。
較似昆池古,長從漢月新。
每逢秋夕里,吟眺倍相親。
此外,《蜀中名勝記》《蜀都雜抄》《益部談資》《成都通覽》等歷史著作中,也都有關于支磯石的類似記載。
關于支磯石的神話有很濃的科幻色彩,因而有人猜想張騫帶回的石頭會不會是隕石?一些考古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支磯石并非織女的天石,也非隕石,而是三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神靈而樹立的大石頭。這類大石被通稱為“大石遺跡”,是古蜀人大石崇拜的遺物。支磯石上有唐人摹刻篆書“支磯石”三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如今這塊飽經滄桑的支磯石掩映于風景秀麗的支磯山,不僅是古蜀歷史文化的見證,還因為支磯石神話與牛郎織女有關而被青年男女當作許愿石,成為情人約會的極佳去處。
望帝春心托杜鵑
從成都市文化公園向西北出發(fā),驅車25公里便到達位于郫都區(qū)的“蜀中第一祠”望叢祠。郫都別稱“鵑城”,曾是古蜀國的國都,望叢祠即是為紀念古蜀國望帝杜宇和叢帝開明而建。該祠是我國唯一一座二帝合祀的祠廟,始建于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494—498年),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遺跡。
望帝是古蜀國頗有建樹的一位帝王,《蜀王本紀》中言其出身不凡,“名曰杜宇,從天墮”。望帝教子民務農,創(chuàng)建了按季節(jié)耕種的農事制度,深受百姓愛戴,被后世奉為“農神”。望帝晚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叫鱉靈的人,死后順水漂流到郫都,見到望帝后復生。當時岷江發(fā)洪水,因鱉靈是鱉精轉世,善于治水,望帝便拜他為相,令其負責開山治水。鱉靈鑿玉山,開沱江,通巫山,使水流從蜀地流入長江,治水成功,百姓得以安寧。望帝見鱉靈年輕有為,便禪位于他,國號開明,他就是叢帝。
望帝禪位后退隱西山(今青城山),死后化為杜鵑鳥,每至春夏之交,便徹夜啼鳴,提醒人們不要誤了農時。當時正值滿山杜鵑花開,而杜鵑鳥的嘴角是紅色,與杜鵑花的顏色相映,鮮紅如血。蜀人懷念望帝,聽到鳥鳴,便想起望帝,于是演繹出了“杜鵑啼血”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杜鵑啼血是因為相思,望帝因愛上了鱉靈的妻子而羞愧,死后化作杜鵑鳥,晝夜鳴叫,啼血化作杜鵑花,因而“杜鵑啼血”也常被文人引申為相思之苦,借以表達思而不得的苦悶?!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錦瑟》一詩中的經典名句,在王維、李白、白居易、李賀等人的詩作中也有諸多關于“杜鵑啼血”的詩句出現,可見在唐代之前,“望帝化鵑”的神話已經廣泛流傳。
望帝留下“杜鵑啼血”的美麗傳說和“德垂揖讓”的千古佳話,叢帝也因為治水的功績被后人紀念,有學者認為他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都江堰水利工程是“開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望叢二帝為“天府之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譽為開“天府之師”,歷代為人尊祀?!岸宋缂狼宏柍胖鳌?,每年農歷五月十五,人們匯聚在望叢祠舉行賽歌會,以這種形式紀念遺愛于民的望叢二帝,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望叢祠也成為蜀人尋根問祖的圣地。
每逢春季,望叢祠內杜鵑花盛開,在一聲聲杜鵑鳥的鳴叫里,聽一首川歌,我們仿佛看見望帝捻須微笑,立于花叢之中……
巫山神女會楚王
從成都向東660余公里便到達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境內的巫山神女風景區(qū)。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中最美的一座山峰,一根獨立的巨石矗立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位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的少女,于云煙縹緲中美麗動人,更因巫山神女的神話而顯得浪漫而神秘。
在神話傳說里,神女峰是巫山神女瑤姬的化身。關于巫山神女的身世有兩種說法:一說巫山神女是炎帝的女兒,未嫁而死,死后“葬于巫山之陽為神女”;另一說是西王母的女兒,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曾以九卷天書傳授大禹治水之法,并派遣天神助其開鏨河道,排除積水。在神女峰對岸的飛鳳峰下現存授書臺,據說就是瑤姬授書大禹之處。巫山百姓感念神女庇佑之恩,在巫山縣城修建神女廟,將其祀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峽黎民”的正神。
戰(zhàn)國末期辭賦家宋玉在《高唐賦》和《神女賦》中講述了巫山神女與楚王相會的故事。一日,楚懷王游高唐,累了休息,夢見一仙女,自稱“巫山之女”,愿“自薦枕席”。楚懷王見其容貌姣好、姿態(tài)萬千,便臨幸了她。臨走的時候,神女對楚懷王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睉淹跣褋砗笤缤碛^察,果然如其所言“朝云暮雨”,于是為其立廟,名之“朝云”。后來,楚懷王的兒子楚襄王與宋玉游“云夢之臺”,遠遠望見高唐廟宇上方云氣升騰,變化無窮。于是問宋玉,宋玉俱以前情相告。楚襄王心生向往,也想與神女相會,便讓宋玉作賦,于是便有了楚辭名篇《高唐賦》和《神女賦》。
楚王巫山遇神女的故事充滿了浪漫幻想,突出了一位美貌、潑辣、敢于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巫山云雨”和“陽臺之夢”成為戀愛男女歡好的典故,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引用,神女也成了無數文人墨客追尋的“夢中情人”。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游神女廟后賦詩曰:
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
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
星河好夜間清佩,云雨歸時帶異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從戰(zhàn)國的屈原、宋玉到唐代的李白、劉禹錫、元鎮(zhèn)、薛濤、李賀、李商隱,再到宋代的陸游、范成大及明清的黃輝、張問陶,無數文人墨客為神女傾倒,贊頌神女的詩文自古未絕,不計其數。
遠望神女峰,云氣氤氳,朦朧中透著清逸,一位神女衣帶飄飄,似有飛動之臺,令游人產生無盡遐想。“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如今的巴蜀之地已非幾千年前的模樣,勤勞的巴蜀人民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無數的現代神話,神女有知,也會驚嘆不已吧?
當然廣博的巴蜀大地神話并不止這些,還有如《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巴蛇食象”演繹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成語,擅長養(yǎng)生、活了800歲的道教神仙彭祖,把守灌江口的玉帝外甥二郎神楊戩,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文昌帝君,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首領廩君和鹽水女神的故事,等等。走入巴蜀大地,便走入了一個多彩的神仙境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曙光照徹巴蜀大地,我們沉浸于巴山蜀水的秀美風景和奇幻神話之間,看朝云暮雨,聽杜鵑聲聲,忽然發(fā)現,原來所謂神祇離我們如此之近,那些遠古的人或神都已物化,一山一樹、一草一木都將成為中華文明不滅的圖騰,深印于每一個人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