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莎莎 王巧玲 范冠艷
【摘要】首先對比了中、日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概念,梳理了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其次探討了日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以及對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制度及建檔保護要求;最后分析了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及相關建檔工作,對我國非遺保護及檔案建設有一定啟發(f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保護;檔案資源;建設經驗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208-03
【本文著錄格式】葉莎莎,王巧玲,范冠艷.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檔案資源建設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208-2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建設政策引導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8BTQ09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日本重視對國家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世界上較早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日本將文化遺產稱為“文化財”,1950年通過了《文化財保護法》,第一次提出了“無形文化財”的概念。實際上無形文化財只是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涵蓋內容更為廣泛。日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檔案資源建設方面起步較早,一些建設經驗值得借鑒。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及主要內容
(一)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對比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的“無形文化財”,后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采用,經翻譯和變化后形成了今天所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對非遺的概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有明確界定,我國在2011年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也有明確闡述。日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單獨定義,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包括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又分“有形民俗文化財”和“無形民俗文化財”)、紀念物、文化景觀、傳統(tǒng)建筑物群、文化財保存技術等幾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日本整個文化遺產體系中的一部分,其稱謂和分類與我國也有所不同。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和日本對非遺的概念進行對比,如圖1所示。
(二)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
對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內容,我國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無形文化財和無形民俗文化財兩大部分(二分法),有學者認為,其主要包括無形文化財、無形民俗文化財、文化財保存技術三部分(三分法),還有學者認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無形文化財、無形民俗文化財、文化財保存技術及文化景觀等四部分內容(四分法)。筆者較為認同三分法,因為日本非遺的概念源于《文化財保護法》,該法最初把“無形文化財”納入保護范圍,主要分“藝能”(包括戲劇和音樂)和“工藝技術”兩種,1975年又把“無形民俗文化財”和“文化財保存技術”納入保護范圍,由此形成非遺主要框架。其中,“無形民俗文化財”包括風俗習慣、民俗藝能、民俗技術三類,與“無形文化財”的區(qū)別在于無特定傳承者,主要由地方社區(qū)進行傳承。文化財保存技術是指保存文化財所需的材料、制作及修復技術等,把文化財保護技術納入非遺體系,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一個進步。
從內容上看,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涉及三類:表演藝能(藝能、民俗藝能)、傳統(tǒng)技藝(工藝技術、民俗技術、文化財保存技術)、風俗習慣等。從重要性程度看,無形文化財可分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由國家指定)、應采取記錄等措施的無形文化財(按需要情況選擇登記)兩種。無形民俗文化財可分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由國家指定)與應采取記錄等措施的無形民俗文化財(按需要情況選擇登記)兩種。將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梳理如圖2所示。
二、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檔案資源建設情況
(一)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及重要非遺保護措施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主要分為三種:指定制度、登錄制度和選定制度。(1)指定制度是由國家層面指定價值高的文化遺產,包括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將無形文化財中重要的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將可以表現(xiàn)該重要無形文化財者認定為持有人或持有團體。但國家對指定文化遺產的變更、整治、出境等有一些限制。(2)登錄制度作為指定制度的補充,是一種由地方公共團體(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自行申報,日本文化廳組織專家學者調研考核從而確認登錄保護名單的做法。(3)選定制度主要通過選擇重要文化景觀、文化財保存技術等,在都道府縣或市町村自行申報基礎上,選定與地域居民生活或生產密切關聯(lián)的風土景觀及文化遺產保存技術等。
日本對國家指定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廳長官(文部科學大臣)要求其保持者對該項非遺的歷史、現(xiàn)狀、價值、傳承及培養(yǎng)等進行規(guī)范、全面地記錄,在此基礎上形成音視頻資料和調查報告。對未指定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表演藝術、傳統(tǒng)技藝、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無形文化財與無形民俗文化財,日本設置了登錄和選定制度,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被文化廳長官選擇,則由日本中央政府進行調查與記錄,或由中央政府對地方團體進行的調查與記錄給予一定經費資助。日本政府對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者、保持團體等所在的都道府縣或市町村,就其“管理”“記錄”“調查”“公開”以及“傳承”與“活用”等事宜,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建議”,也可以發(fā)出“指示”“命令”或“勸告”等,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必要的記錄并進行廣泛傳播。
(二)日本非遺傳承人認定制度及其建檔保護要求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非遺傳承人認定制度,并將其作為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認定工作非常嚴謹。日本在指定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承認那些高度體現(xiàn)這些作品的人為“持有人”或“持有團體”,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認定,認定方式有三種:“個別認定”“綜合認定”和“團體認定”。日本在戲劇、音樂等領域多進行“個別認定”和“綜合認定”,而在工藝領域進行“個別認定”和“團體認定”。“個別認定”和“綜合認定”是對傳承人的認定,而“團體認定”是對“保持團體”的認定。如圖3所示。
日本在1950年建立了“人間國寶”(Living National Treasure)國家保護制度,規(guī)定傳承人一旦被認定為“人間國寶”,就有責任和義務將其技藝、技能及作品等公開并傳承給后人,若傳承人堅持“秘不外傳”、拒絕將技藝或“絕活兒”外泄,或因其他原因不愿或不能傳承其技能的,將被解除或取消其資格。日本文化廳每年都對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人間國寶”進行補助,每年支付特別扶助金達200萬日元(約13萬人民幣),以改善其生活并鼓勵“人間國寶”不斷提高技藝、潛心培養(yǎng)后繼傳承人。“人間國寶”也負有傳承技能和技藝的重大責任,而且還需向政府報告其獲取補助金的明細支出。此外,國家在稅收等制度上也會給予這些非遺傳承人一定的優(yōu)惠。
日本“人間國寶”認定制度規(guī)定,通過文字、音頻或視頻記錄“人間國寶”的活動、技能和成果并加以整理,建立非遺產傳承人檔案,以展覽、出版或演出等活動公開其技藝,出版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等。日本還在《文化財保護法》中規(guī)定了文部科學大臣“認定”和“解除認定”人間國寶的權限和程序,要求對列入“人間國寶”的非遺傳承人建立文字、圖片、聲像等全方面的檔案資料。此外,要求利用現(xiàn)代記錄手段對非遺傳承人的技能進行全方位記錄。
(三)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及其建檔工作
日本政府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分為兩級管理體系:第一級是國家級管理機構文部科學省的文化廳,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管理機構;第二級是地方級管理機構(包括都道府縣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員會,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直接保護和管理。不少日本地方政府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條例》,并據(jù)此指定了該地區(qū)現(xiàn)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政府管理外,日本還有些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如“保存會”,主要分六類:(1)保護歷史遺跡等的保存會;(2)保護民俗文化財?shù)谋4鏁?;?)保護建筑物、街道風貌的保存會;(4)保護民間工藝傳承的保存會;(5)大學等研究文化遺產的機構;(6)其他團體。保存會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主要依托組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各類圖書館和博物館等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突出貢獻。如日本松竹大谷圖書館和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這些圖書館和博物館除了對日本非遺文獻資料進行保管外,還做一些非遺推廣活動,成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教育基地。
在《文化財保護法》總體框架下,日本政府、民間組織、文化財所有者、普通民眾都是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主體,日本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各主體的作用與責任。日本現(xiàn)已基本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組織、非遺傳承人、全體公民共同參與、分級管理、傳承保護及有效利用的非遺保護制度。
日本政府非常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工作。日本非遺管理部門通過邀請技藝將要失傳的非遺傳承人錄制相關視頻,并搜集、調查和記錄那些很少上演的非遺作品和非遺表演的各種數(shù)據(jù)。日本政府相關非遺部門特設專門科室,主要開展對非遺建檔方法的研究,建立非遺的相關視聽影音文件。如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部,主要負責本國非遺保護及傳播等基礎性研究,對非遺項目進行錄音、錄影,以形成視聽檔案。
在日本文化廳,除了對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記錄制作等措施進行保護之外,對選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對那些極易發(fā)生變化和衰落的人群或團體進行圖像和報告進行記錄,以確??煽康臋n案得以保存。主要采用方法有:
1.錄制視頻(映像記錄)
在日本文化廳網(wǎng)站,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對一些瀕危的無形民俗文化財進行了視頻錄制,并通過YouTube媒體視頻播放,廣為傳播。如日本石川縣、愛知縣、鹿兒島縣一些風俗習慣被列為日本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相關視頻記錄可以幫助還原和保存當?shù)氐拿袼罪L情,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制作報告(報告書作成)
日本文化廳還對一些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風俗習慣、民俗藝能等)進行調查報告制作,一方面作為存檔,另一方面上傳到文化廳網(wǎng)站,供日本民眾學習和了解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圖像、文字相結合的各種報告形式,確保非遺檔案的記錄和保存。
3.建設豐富數(shù)據(jù)庫資源
為保存珍貴的國家文化遺產,日本文化廳和國立情報學研究所建立了日本“文化遺產在線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包括了國家層面比較完整的各類文化遺產,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政府指定、登錄和選定的內容,還包括日本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收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此外,日本還建立了“國家指定文化財產數(shù)據(jù)庫”和“文化財產視頻庫”等在線數(shù)據(jù)庫資源。這些在線資源內容豐富、格式統(tǒng)一,面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優(yōu)秀文化遺產,極大地促進日本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利用。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日本整個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內容,政府對其建檔和保護給予高度重視。在最初制定《文化財保護法》時就提出了對非物資文化遺產建檔要求,并積極探索非遺保護方法。日本對非遺采取的保護措施,對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制度和建檔保護工作,以及在非遺數(shù)據(jù)庫建設等方面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參考文獻:
[1]路方芳.日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概述[J].華中建筑,2019,37(1):9-12.
[2]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日本文化財保護制度簡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3]汪舟.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經驗及對我國完善相關保護體系的啟示[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181-184.
[4]侯巧紅.關于日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與保護方法的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33(5):64-66.
[5]王麗莎.日本怎樣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人民論壇,2016(19):104-106.
[6]張邦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制度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6(2):203-209.
[7]李致偉. 通過日本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探討日本經驗[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8]劉鑫.從公開活用走向促進地區(qū)振興: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J].民族藝術,2018(5):88-96.
[9]沈思涵.日本文化財制度下民俗文化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華中學術,2019,11(2):190-200.
[10]周超.日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45-50.
[11]金晶,程曉紅,王夢昀.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京都衹園祭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9,37(1):51-57.
作者簡介:葉莎莎(1981-),女,漢族,籍貫浙江,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檔案系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shù)字圖書館和檔案開發(fā)利用;王巧玲(1977-),女,漢族,籍貫湖南,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檔案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基礎理論與檔案治理;范冠艷(1990-),女,漢族,籍貫山東,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檔案系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信息化和電子文件管理。
本文通訊作者:王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