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概念整合與《文心雕龍》美學思想的異域重構(gòu)

        2021-03-03 02:05:26胡作友楊杰
        山東外語教學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所安宇文文心雕龍

        胡作友 楊杰

        (1.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2. 皖西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1.0 概念整合與翻譯

        作為中國古典文論的巔峰之作,《文心雕龍》總結(jié)了先秦到齊梁以來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建立了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理論和美學理論。不論是文之樞紐的文學總論,還是論文敘筆的文體論,都包含了深刻的美學思想(周振甫,1986:60)?!段男牡颀垺菲褚驯蛔g為多種語言,其中,宇文所安(Owen,1992)的英譯本被哈佛大學作為權(quán)威教材采用,而楊國斌(2003)的英譯本是最新的英文全譯本。兩個譯本都頗受譯界關(guān)注。

        概念整合是一種將不同認知域的框架加以組合的認知活動,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概念整合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一種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吉爾斯·??的?Fauconnier,1985,1996,1997,1998,2000,2002)、馬克·特納(Turner,1996)、斯維第(Sweetser,1996)和科爾森(Coulson,2000,2001)。目前概念整合理論研究不僅在文學、文體學等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日趨廣闊(張輝、楊波,2008:8),也改變了人們對翻譯的看法(王斌,2001:19)。中國學者對概念整合與翻譯的關(guān)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王斌,2001,2002,2006;周道鳳、劉國輝, 2007;尹富林,2007;李忻洳,2014;王微,2015),但對概念整合在翻譯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何種作用,特別是概念整合中的譯者認知,則語焉不詳,本文擬在此方面進行嘗試性研究。

        福康涅和特納指出,一個完整概念整合網(wǎng)絡(luò)含有四個概念空間,即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 I, Input Space II),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和一個合成空間(Blending Space)。這四種空間相互映射如圖1所示:

        圖1 ??的吞丶{概念整合網(wǎng)絡(luò)模型

        圖2 翻譯的概念整合模型示意圖

        2.0 認知貫通整合與自然之美的異域重構(gòu)

        文本的意義具有相對性,人的認知能力賦予文本以新的意義。意義是人腦經(jīng)由經(jīng)驗和認知將概念加以復合化處理的產(chǎn)物。翻譯離不開理解與表達,理解與表達離不開認知,認知是翻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翻譯的認知貫通整合是譯者基于認知能力對源文本進行識別、感知、模擬、甄別、認定、重組乃至重構(gòu)的跨文化交流活動,認知發(fā)揮著從一個步驟到另一個步驟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貴自然之美,即形體、色彩、音韻之美,這是文章寫作在美學上最基本的要求(莫恒全,2006)。《原道》集中體現(xiàn)了《文心雕龍》的美學觀點,提出自然之美是文章寫作最基本的要求。理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智力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人類對生老病死等重大問題的思考總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人類的語言與思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為有共性,人類才能跨文化交流,翻譯才有可能;因為有個性,文化差異又給翻譯帶來諸多挑戰(zhàn)(張小曼、胡作友, 2005:109)。譯者的基本任務(wù)之一是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闡釋,融合成一個更大的視界,讓翻譯涉及的諸視界達到貫通融合,最終完成溝通與交流之重任(許鈞,2003:293)。在英譯《原道》時,譯者既要保持言內(nèi)意義的準確傳達,又要保留言外之意藝術(shù)境界的完整呈現(xiàn)。譯者在意義建構(gòu)過程中,運用源語域和目的域的背景知識對源文本進行整合,并最終得出譯文。由于身處不同的文化語境,對源語文本的解讀和目的語的感知不同,譯者對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類屬空間進而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最終映射到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因而產(chǎn)生語言和風格迥然不同的譯文。下面以自然之美中視覺效果懸殊的“玄”和“黃”為例,仿照翻譯的概念整合模型示意圖,建立兩位譯者的翻譯概念整合模型示意圖(楊國斌將“黃”直譯成the yellow,未做整合處理,因此選取兩位譯者都進行概念整合的“玄”進行對比)。

        圖3 宇文所安的認知貫通整合模型圖

        圖4 楊國斌的認知貫通整合模型圖

        例1: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原道·文心雕龍》)

        宇文譯:All colours are compounded of two primary colours, the purple that is the Heaven and the brown that is the Earth. All forms are distinguished through two primary forms, Earth’s squareness and heaven’s circularity.(宇文所安,2003:191)

        楊譯:Now when the blue color parted from the yellow, and round shape from the square, heaven and earth come into being.(楊國斌,2003:3)

        源文本描寫天地混沌之時,就有了黑黃之分、方圓之別?!靶苯o人以深沉、靜謐之思,“黃”給人以亮麗、輕快之感。兩者渾然一體,是文章寫作符合自然之美的視覺要求。比較兩個譯文,宇文所安和楊國斌在翻譯“方圓體分”時,譯文差異不大,但是對“玄”和“黃”的英譯卻大相徑庭。宇文所安將“玄”和“黃”分別譯為“the purple”和“the brown”,楊國斌則將“玄”和“黃”處理成“the blue color”和“the yellow”,差異如此明顯,原因在于兩位譯者對“玄”和“黃”進行整合時,在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上出現(xiàn)了分歧,具體表現(xiàn)為二人對源語域的理解、目的域的映射、源語域和目的域的貫通和目的語的合成都各具特色。在源語域的理解上,兩位譯者在各自文化心理圖示下領(lǐng)悟“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這是譯者空間對于源語域空間的映射,但又各自構(gòu)建起自己對于所描繪的混沌天地的心理圖示。源語空間既包含源語的思想內(nèi)涵,又內(nèi)含譯者的心理認知圖示?!靶庇猩衩孛C穆、黑暗、悲觀的含意,“黃”是高貴典雅的象征,兩位譯者在此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在目的域的映射上,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文化中完成的。任何譯者都難逃本土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因此在翻譯時無不接受本土文化的心理暗示。宇文所安身處西方文化語境中,注重理性邏輯,追求精確定義。楊國斌基于中國文化的認知模式,強調(diào)感性體驗,側(cè)重模糊表達,對詞語的認知聯(lián)想富含中國特色。在宇文所安的潛意識中,“玄”的隱含義,與其用暗含“陰暗、沮喪、邪惡”之意的“black”來表達,不如用含有“高貴、神秘”等意義的“purple”來得更自然、貼切。“黃”在中國文化里象征“高貴、權(quán)力與財富”,英文中的“yellow”與此卻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皔ellow”在英文里意為“膽小、卑鄙、下流”,“purple”則與“帝王、高貴、華麗”關(guān)聯(lián)密切。因此,“purple”進入宇文所安的目的域,與“玄”映射,便顯得水到渠成。楊國斌置身于中國文化體系中,漢語的特色是重含蓄隱晦,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譯者空間對目的域的映射下,“玄”所代表的黑色與英語中“black”的含義有根本的區(qū)別,后者含有貶義色彩,無法代表神秘肅穆、高貴黑暗等含義。而楊國斌采用的“blue”恰好能傳達“玄”的含意,“blue”在西方世界除了形容宗教的嚴肅神秘,還附帶高貴、陰沉、黑暗的聯(lián)想。兩位譯者在從譯者空間向目的域的映射時區(qū)別很大。需要指出的是,源語域與目的域的映射究竟是部分映射還是選擇性的映射,取決于譯者對于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和運用。在源語域和目的域的貫通上,宇文所安的翻譯,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有著相似的認知聯(lián)想;楊國斌的翻譯使“玄”和“blue”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玄”的隱含意義得以重現(xiàn)。這種共性除了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更表現(xiàn)在認知心理上。這種認知心理,內(nèi)化于源語域和目的域的共同映射,外化于譯者個性化的語言創(chuàng)造。內(nèi)化與外化的交織,使得認知在翻譯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在譯者空間的制約下,源語域和目的域兩個輸入空間里的信息,都投射到了譯文空間,源文本的意義、源文本的文化心理圖式、譯者的文化心理圖式和譯者對目的語的隱含意義,逐次滲透,交互映射,并在譯文空間內(nèi)形成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最終形成了不同的譯文。

        3.0 體驗互動整合與隱秀之美的異域重構(gòu)

        文本是向讀者開放的語言符號,閱讀給予文本以新的內(nèi)涵。讀者的閱歷、思想、情感和體驗都參與文本的閱讀和意義的建構(gòu)。閱讀刷新讀者的文本體驗,讀者以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驗?zāi)J疥U釋在閱讀中變化的文本。翻譯的體驗互動整合是譯者基于文本的開放性和互動性而針對源文本進行的情感體驗與互動交流的跨文化活動。體驗是譯者對文本的移情,互動是譯者與文本和讀者的交流,整合是互動交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文貴隱秀之美,即文章內(nèi)容之美,文章應(yīng)深沉穩(wěn)健,渾然天成,具有動人心魄的深度美和亮度美(張少康,1987:70)?!峨[秀》集中體現(xiàn)了劉勰的美學概念和創(chuàng)作理論。隱秀之美是指文章秀美,波瀾起伏,文章因為隱而深沉穩(wěn)健,因為秀而輕盈飄逸(蔡育曙,1987)。兩者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作用得以凸顯,這種主體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因為翻譯活動是作者、譯者與讀者這三個主體間的對話(許鈞,2003:290)。在英譯《隱秀》的過程中,譯者在概念整合框架下解讀源文本,以譯者的體驗和認知,融入作者和讀者的視域,多元合作,再創(chuàng)文本,實現(xiàn)兩種語碼的轉(zhuǎn)換。其中,譯者的體驗是以歷史的方式存在著的,無論是體驗的主體——譯者,還是體驗的客體——源文本,都是歷史地存在的。兩者在體驗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中都存在著差異,這種由時間間距和歷史情景變化引起的差距,是無法消除的。譯者以讀者身份進入原作者的文本世界,解讀源文本的意義,占領(lǐng)源文本的陣地,進行體驗活動,最后再現(xiàn)源語所描述的文本世界。譯文是譯者利用自身的語言和文化心理模式,對源語的語言和文化心理模式進行充分的體驗,在合成空間進行整合的結(jié)果。整合空間的框架既可以來源于源語域,也可來源于目的域。譯文的產(chǎn)生過程,是譯者通過概念整合的運作機制對外部世界感性認知的生成過程。在認知過程中,體驗發(fā)揮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體驗是譯者與源文本讀者展開對話的手段,是譯者與源文本產(chǎn)生共鳴的觸發(fā)器。譯文是譯者基于心理圖示對源語的文本世界進行體驗整合的結(jié)果。

        例2:言之秀矣,萬慮一交。動心驚耳,逸響笙匏。(《隱秀·文心雕龍》)

        宇文譯:When language is out-standing, all reflections join as one, stirring the mind, startling the ear, like the lofty resonance of a Sheng or Pao[two musical instruments].(宇文所安,2003:277)

        楊譯:Among ten thousand thoughts, a line of evident excellence occurs once only. Like divine music, it transports the heart and entrances the ear.(楊國斌,2003:564)

        圖5 宇文所安的體驗互動整合

        圖6 楊國斌的體驗互動整合模型圖

        如圖,“笙匏”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中的古老樂器之一,被作者用來比喻鮮明秀麗的詞句。宇文所安對“笙匏”先音譯后解釋,既忠實于源語文本的語境和語意,又根據(jù)現(xiàn)代英語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對漢語詞匯做了簡單的解釋。宇文所安翻譯的著重點是中國文化的異域特色,音譯加解釋填補了目的語讀者對源語的文化空白,這正是譯者對概念進行體驗整合的結(jié)果。對他而言,笙匏是中國樂器,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的意象,保留這一意象有利于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化。宇文所安用異化翻譯,譯出了“笙匏”的跨文化意義。“笙匏”是指“笙”和“匏”,其中“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匏”是笙竽一類的管樂器。兩者都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西方文化中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的樂器。楊國斌從目的域讀者視角出發(fā),提取出笙匏的抽象意義——古老的音樂,并在目標域中尋找與之相對應(yīng)的詞匯divine music。他將“笙匏”翻譯為divine music,采用的是歸化翻譯,原作者的意圖得以傳遞,目的語讀者也容易理解接受。楊國斌的認知既是對源文本的體驗,又是對目的語文本的感悟。

        翻譯的概念整合是一種基于多重互動的認知活動。多重互動,涉及現(xiàn)實與主體(作者,譯者,讀者),主體與源語,主體與目的語、讀者和作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王寅,2005:17-18)。翻譯的互動性首先表現(xiàn)在第一輪整合中譯者對源文本的理解。源語空間與譯者空間發(fā)生碰撞、匹配、組合、映射,然后進入整合的第二步,即在譯者空間與譯語空間展開的從碰撞到映射的一系列循環(huán)往復的活動,這一過程的互動表現(xiàn)為譯者主體的理解視域與源語文本的視域以及目的語文本視域的互動。在第二輪譯文創(chuàng)建的整合中,譯者的視域與作者的視域和讀者的視域逐漸融合,三方交互、交心、交融,譯者在這一融合過程中抉擇,試圖找到一個恰當?shù)娜趨R點。這就決定了譯者必須靈活運用翻譯策略,統(tǒng)籌兼顧,最終整合出令人滿意的譯文。《隱秀》的第一句話,作者借用隱喻的手法,將“隱”與“秀”的關(guān)系靈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F(xiàn)以此為例,比較分析兩位譯者在源語文本、目的語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互動。

        例3:夫心術(shù)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隱有秀。(《隱秀·文心雕龍》)

        宇文譯:The ways of mind go far indeed; and the mutations of the affections in literature go deep. When the source is profound, branching streams grow from it; when the root flourishes, the ear of grain stands lofty. Thus, in the bright flowering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latent elements (隱) and the elements that stand out(秀) .(宇文所安,2003:273)

        楊譯:The workings of the mind travel far; the feelings expressed in literature are complex. When the source is deep, the river runs long; when the root is vigorous, the leaves are lush. Similarly, great works are literature, possess both concealed and evident excellence.(楊國斌,2003:551)

        “隱”和“秀”都是模糊語,具有不確定性,多義性。對這兩個極其抽象化的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劉勰將其轉(zhuǎn)喻為樹木與花朵和枝葉的關(guān)系。概念整合網(wǎng)絡(luò)為這類抽象概念的翻譯提供了必要的認知基礎(chǔ),在源語文本相對應(yīng)的輸入空間抽取了相似的意象。譯者在整合空間進行創(chuàng)新整合,形成自己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兩位譯者的翻譯策略不同,宇文所安采取了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的翻譯策略,將“隱”和“秀”的關(guān)系比喻成根與谷穗的關(guān)系,即用“秀”的本義——谷物抽穗,來轉(zhuǎn)喻“秀”,實在是神來之筆。他旨在向西方讀者傳遞“秀”的深層含義,以便更好地領(lǐng)會“秀”的抽象特征。宇文所安力求因循本義,并在穩(wěn)中求變。他的互動模式為:源語—認知—概念整合—西方讀者。楊國斌保留了源語的文化特色,采用了異化翻譯,“隱”和“秀”的關(guān)系依然是根和枝葉的關(guān)系,他的翻譯更多地從中國讀者的視角出發(fā),他的互動模式為:源語—認知—概念整合—中國文化特色。兩位譯者的認知路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譯文也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既體現(xiàn)了思維差異的影響,又說明了譯者與源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性。概言之,宇文所安和楊國斌都是從體驗出發(fā),基于不同的學識、修養(yǎng)、教育背景和文化語境,對事物的認知各具特色,在譯者、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中,前者強調(diào)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后者強調(diào)中國文化的特色,在各自體驗互動整合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再現(xiàn)了《文心雕龍》隱秀之美的思想。

        4.0 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與定勢之美的異域重構(gòu)

        文本具有召喚性,召喚讀者的閱讀與建構(gòu)。文本沒有終極的思想,只有開放的意義。文本的解讀也是開放的,沒有終點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開放的空間是讀者與文本進行互動與交流的作用場,文本的意義經(jīng)由讀者的闡釋而變得豐潤、鮮活。翻譯的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是譯者基于文本的召喚性而針對源文本進行的闡釋與再闡釋、解構(gòu)與重構(gòu)的創(chuàng)造性跨文化活動。

        文貴定勢之美,即文章的體勢之美,文章應(yīng)因情立體,具有明確的主旨、確定的文體和亮麗的形式,形成即體成勢的動態(tài)美(戚良德,2007:118)。劉勰在《定勢》中提出了關(guān)于文章情感姿態(tài)的美學思想。情志決定作品的風格,風格構(gòu)成文章的姿態(tài),文辭貴在穩(wěn)中有變,因利乘便,情感、文體、形式、主旨必須一脈相承,具有“形生勢成,始末相承”的動態(tài)美。作為人類共有的一種普遍體驗, 情感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劉慧丹,2018:100)。翻譯的概念整合要求譯者將學識、認知、情感和創(chuàng)造融為一體,積極投入譯文的生成過程。文學翻譯是不可為而為之的藝術(shù),惟其如此,才需要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再創(chuàng)造涉及四個方面:再現(xiàn)原作的形式價值;移植原作的文化價值;再創(chuàng)原作的文學形象;傳達原作的語言內(nèi)部意義(許鈞,1989:9-12)。翻譯是藝術(shù),既要譯意,又要譯味,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概念整合的過程,譯者的主體性在概念整合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譯者主體自身諸多因素會造成對同一源語文本的不同認知解讀以及對目的語的不同感悟,加上兩個輸入空間的碰撞、排列與組合,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新穎的層創(chuàng)內(nèi)容。人的認知活動是基于體驗和感知的,這就為概念整合打上了情感的烙印,體現(xiàn)為譯者的情感投入、智慧投入、創(chuàng)新投入,譯者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譯文,譯者的情感、意志,必然化成點點墨痕,在譯文的字里行間馳騁,與源文本一道呈現(xiàn)的必定是飽含譯者情感的譯文的差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下面以《定勢》篇第一句為例加以分析。

        例4: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shù),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定勢·文心雕龍》)

        宇文譯:The particular affections that are felt(情*—致)differ in kind, there are various techniques in the mutations of literature(文*—變*);but in all cases the normative form(體*)is s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ffective state,(or“circumstance”,情*)then according to the normative form, a momentum(勢*)is given. “Determination of Momentum” (宇文所安,2003:239)

        楊譯:Human feelings are different;the models of composition are diverse. A genre is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feeling expressed; style takes shape according to the genre. “Choosing the Style or Natural Tendency”(楊國斌,2003:421)

        圖7 宇文所安的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模型圖

        圖8 楊國斌的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模型圖

        如圖,將源文本從源語域中提取出來,映射到目的域,譯者的情感認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譯者從認知空間進入到兩個輸入空間,輸入空間I是譯者解讀源語文本和了解溝通源文本作者意圖情感的空間,輸入空間II是譯者感知、創(chuàng)造目的語文本的臨界空間。在從源語域向目的域的轉(zhuǎn)向中,譯者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期待,在層創(chuàng)空間熔鑄譯者的創(chuàng)新和情感。創(chuàng)新的牽引和情感的注入并不是隨性發(fā)揮任意而為的,而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是對輸入空間框架的情感投入與激情發(fā)揮。

        譯者作為認知主體,既是讀者又高于讀者。普通的讀者可以犯錯,可以誤解,可以曲解,但譯者不行,譯者必須為作者和讀者負責。譯者以原作者的身份說話,是原作者的傳聲筒,他既要傳遞作者的原意,又要盡量地否定自己,要以譯者之誠對得起作者和讀者的良心(楊恒達, 2002:99)。因此,翻譯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是對源語文本的正確解讀,只有正確識解源文本的含義,才能精準地表達作者的意圖。理解認知的偏差,會淡化源文本豐富和強烈的思想情感,輕則無法引發(fā)目的語讀者的共鳴,重則導致讀者的困惑、不解。翻譯最終呈現(xiàn)的譯文無非是要體現(xiàn)兩個世界——現(xiàn)實世界和認知世界,其主要任務(wù)是盡可能譯出原作者對于兩個世界的認知與描寫,實現(xiàn)“作者”“文本”“讀者”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王寅,2005:17-18)。譯者在忠實源文本的基礎(chǔ)上,將自己的情感輸入源文本之中,凝聚為輸入空間I中的認知成果,在對源文本進行信任、理解、占有、吸收與補償?shù)纫幌盗袆?chuàng)造性整合后,源文本的思想與譯者的認知互相映射、碰撞、交融,最終進入輸入空間II,形成進入目的語讀者期待視野中的譯文。劉勰在源文本中指出,作者情感特點不同,寫作手法也有差異。根據(jù)自己的情感特點確定文體,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勢。作者用“勢”指代文章寫作體勢。在宇文所安看來,“勢”是極為復雜的。他對“勢”在中國政治、軍事、藝術(shù)、美學等領(lǐng)域的用法做了詳盡透徹的分析和總結(jié),認識到“勢”的用法非常游移,與該詞早期所涉及層面的意義大不相同?!绑w”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文學形式,需要作家具有熟練的技巧和高明的判斷(宇文所安,2003:237-238)。他深刻領(lǐng)悟“體”在輸入空間I中的含義,努力將其豐富的內(nèi)涵在輸入空間II中再現(xiàn)出來,在層創(chuàng)空間投入自己的認知與情感,使劉勰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與目的語讀者的期盼相結(jié)合。他在層創(chuàng)空間中,闡釋自己的理解,將其譯為“normative form”并加以注釋,旨在提醒目的語讀者,這里的“體”有著術(shù)語本身的特殊含義。他在源語域中的理解是分毫不差的,但在輸入空間II中附加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他選擇用“determination”表達“定”,譯出了“定”那種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的意義。他選擇的“momentum”在英語中指的是“勢頭,動量,力量,傾向”,這與“勢”在本篇中的用法并不契合。

        楊國斌深刻領(lǐng)悟“體”和“勢”在源文本中的具體內(nèi)涵:“體”是文章的類型,“勢”是文章的風格。定勢,就是確定文章的體勢?!抖▌荨烽_篇指出,“勢”是作者根據(jù)個人思想情感確立文體而自然出現(xiàn)的動態(tài)趨勢。他探索和鑒賞源文本之美,并肩負再現(xiàn)和重構(gòu)源文本之美的責任。源文本語言簡練,內(nèi)涵豐富,而在英語中保留源文本形式美的難度較大。因此,楊國斌保留“勢”在源文本中的豐富含義,通過直譯,讓目的語讀者了解源文本的風貌,同時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己的審美情感,克服語言句式和文化差異等制約性因素,努力再現(xiàn)源文本之美。這正是宇文所安和楊國斌在輸入空間II中的差異:宇文所安在輸入空間II中映射字面含義,而楊國斌未映射字面含義(故宇文所安是實線,楊國斌是虛線),保留“勢”在源文本中的豐富含義?!癵enre”在英語中意為藝術(shù)、寫作、音樂等體裁,這與劉勰心目中的“體”的內(nèi)涵十分相近。但是,“style”在英語中意思較多,在文學和藝術(shù)學上指的都是文學作品和藝術(shù)的風格,這和源文本中的“勢”十分相似。楊國斌將輸入空間I的“體”“勢”和“定勢”分別譯為輸入空間II的“genre”“style”和“Choosing the Style or Nature Tendency”,在層創(chuàng)空間滲入譯者的情感養(yǎng)分和創(chuàng)新精神,最終在目的域中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待。

        兩個譯文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譯者認知空間,對同一源語“體”“勢”和“定勢”,宇文所安采用雜合化和陌生化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將“體”“勢”和“定勢”分別譯為“the normative form(體*)”“a momentum(勢*)”“Determination of Momentum”,既譯出了源文本的含義,又將讀者引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帶有東方特色與情調(diào)的文論世界,這個世界有原作者的視域、譯者的情感、讀者的期待,讀者正是在這延緩了的審美享受(胡作友、劉夢杰,2019:137)中完成了對定勢之美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gòu)。楊國斌在目的語中選用“genre”“style”“Choosing the Style or Nature Tendency”,簡潔流暢地譯出源文本的含義。再看一例:

        例5:是以繪事圖色,文辭盡情。(《定勢·文心雕龍》)

        宇文譯:As in the act of painting we work with colors(色* or“outward appearance”), so literary language gives the full measure of the affection(情*).(宇文所安,2003:241)

        楊譯:Painting applies colors, literature expresses feelings.(楊國斌,2003:425)

        劉勰認為寫作如繪畫,繪畫講究線條與色彩的搭配,寫作需要情感的交錯共鳴。對于源文本的整合大致分為源語文本的理解、目的域的感知、譯者的認知建構(gòu)和譯文的形成四個階段。源語文本的理解,即繪畫必須講究著色,文章寫作要表達思想感情。在源語文本的理解上,從宇文所安的譯文看,語言是情感的外在之物,文章的本質(zhì)除了著色之外還需怡情。源文本所要表達的“色”并不單指色彩,還含有外觀、外表的意思。語言力量到達的地方必然真“情”流露。在目的域的感知上,英語中與“色”相對應(yīng)的“color”不能表達出源文本“色”的多重含義?!癮ffection”在英語中表示人的情感。在譯者的認知建構(gòu)上,選擇源語文本與目標語相對應(yīng)部分,并在譯文中采用增譯法對譯文進行補充說明。宇文所安用“colors(色* or‘outward appearance’)”(宇文所安,2003:241)來翻譯“色”,可謂獨具匠心,旨在提醒目的語讀者“色”是有特殊內(nèi)涵的術(shù)語?!吧笔峭庠谥铮扒椤笔莾?nèi)心所感,中間的橋梁是人,人只有付諸情感才能激發(fā)同情與共鳴(“gives the full measure of the affection”)。從楊國斌的譯文看,“色”就是色彩、顏色。“情”在源語文本中就是作者需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從目的域的感知看,“color”表示顏色、色彩,與“色”相對。表達感情的詞匯較多,如feeling、emotion、affection等。“feeling”是一個中性詞,一般表示內(nèi)心的感情或喜好,或是對物的感受。“emotion”指人精神上的強烈感情?!癮ffection”多指人的感情,表示友愛、愛情等。在類屬空間,楊國斌將源語文本與目的域中疊加的成分進行整合,最后將“情”翻譯為“feelings”,這正是他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的結(jié)果。簡言之,宇文所安對源文本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重構(gòu),從譯名的處理與句式的整飭,給人以高山流水、陽春白雪之感,楊國斌譯文用詞樸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兩位譯者均以自己的情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從源語到目的語的整合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再現(xiàn)了《文心雕龍》定勢之美的思想。

        5.0 結(jié)語

        認知貫通整合、體驗互動整合和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是概念整合的一體三面,分別在自然之美、隱秀之美與定勢之美的重構(gòu)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三種整合同時運作,共同完成對源文本的重構(gòu),在此過程中各有側(cè)重。認知貫通整合在塑造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會投身于隱秀之美與定勢之美的重構(gòu),體驗互動整合和情感創(chuàng)新整合亦是如此。

        在認知翻譯觀的指導下,將概念整合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對于推進認知語言學和翻譯的跨學科研究具有重大作用。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而是跨文化交流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認知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概念整合是在文化語境中發(fā)生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差異是使譯者在層創(chuàng)空間發(fā)揮主體性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譯文差異性的重要原因。宇文所安身處西方語境,難免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視點,他的譯文時而不時與宗教色彩邂逅,呈現(xiàn)陌生化與雜合化的特質(zhì),其實質(zhì)是他對東方文化的西方化改造。楊國斌身處中國語境,儒釋道的浸染,東方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在他的譯文中留下串串腳印。宇文所安對東方文化的譯介,落腳點是為西方讀者和美國的文化建設(shè)服務(wù)。楊國斌對中華文化的譯介,植根于譯者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落腳點在于中國文化走出去。二人的出發(fā)點相同,落腳點殊異,但最終的效果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將中國傳統(tǒng)文論思想介紹給世界。在從不同路徑重構(gòu)《文心雕龍》美學思想的過程中,二人證明了相同的翻譯邏輯:概念整合是譯者發(fā)揮認知、體驗和情感作用進行翻譯再創(chuàng)造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歡
        所安宇文文心雕龍
        強大的復姓
        聰明不值錢
        聰明不值錢
        聰明不值錢
        讀者(2022年22期)2022-12-16 04:46:25
        論宇文所安詠史懷古詩研究的方法與視角
        Coherence of Superposition States?
        宇文老師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gòu)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日本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a区| 亚洲无码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成人a∨在线观看|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99热国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肉丝| 视频一区二区不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饥渴的熟妇张开腿呻吟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久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乱中年女人伦av| 亚洲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狼人伊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国产高清乱理伦片| 精品免费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精品三级国产精品高| 加勒比婷婷色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在线激情网|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成熟的女人毛茸茸色视频|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欧美性爱一区二区三区无a|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国语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av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少妇高潮尖叫黑人激情在线|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色超碰|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