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凱,臧廣恒
(河南省臨潁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據調查顯示,中國是胃癌高發(fā)區(qū),約占全球每年新發(fā)胃癌患者40%以上,嚴重威害人類健康[1]。但由于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使得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發(fā)展至進展期,采用手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故臨床治療以化療為主。據相關研究表明,化療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發(fā)展,但易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影響整體療效[2]。研究表明,中醫(yī)在治療晚期胃癌中取得顯著效果,不僅對病情控制有積極作用,還能降低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3]。筆者用加味益胃升陽湯聯(lián)合DO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8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晚期胃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年齡46~79歲,平均(63.24±6.79)年;男28例,女26例;病理類型為腺癌36例,黏液腺癌10例,印戒細胞癌8例;病理分期為Ⅲ期35例,Ⅳ期19例。觀察組平均日齡(8.48±2.06)d;男23例,女23例;病理類型為腺癌37例,黏液腺癌9例,印戒細胞癌8例;病理分期為Ⅲ期36例,Ⅳ期18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相關標準,胃脘痞滿、食后加重,胃脘隱痛,面色無華,納呆,惡心,納少便溏,舌質暗紫,脈細弱或沉細。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5]中晚期胃癌相關診斷標準,局部癌腫至少侵及肌層,伴有明顯胃外轉移或陽性淋巴結活檢、可見充盈缺損,該處蠕動消失,胃壁強直,伴有腹痛、腹部包塊、嘔血、黑便以及慢性消耗癥狀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胃癌;②TNM分期屬于Ⅲ~Ⅳ期;③近期內未實施手術及放療等;④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⑤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惡性腫瘤史;②患有嚴重精神疾病;③合并心、肝、腎等嚴重感染性疾病;④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⑤臨床資料不全。
兩組均用DOF方案治療,即第1天,予以60mg/m2多西他賽注射液(上海新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家準字H20080388)靜脈滴注。并予以85mg/m2奧沙利鉑(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531)靜脈滴注。各滴注2h。然后予以400mg/m2氟尿嘧啶注射液(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17)靜脈推注。最后予以2400mg/m2微量泵持續(xù)靜脈泵入46~48h。
觀察組加用加味益胃升陽湯。藥用黃芪30g,白芍15g,防風10g,澤瀉10g,半枝蓮15g,薏苡仁30g,黨參15g,白花蛇舌草15g,陳皮10g,白術15g,茯苓15g,半夏10g,甘草6g。瘀血明顯加紅花、桃仁各10g,胃陰不足加石斛10g,伴反酸加旋覆花20g、代赭石10g,夾瘀加三棱、莪術各10g。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早晚飯后2次溫服各250mL。
兩組均2周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
治療前及治療12周結束時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轉鐵蛋白(TRF)水平,試劑盒購自于。
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前后,采用B超、核磁等影像學檢查方法檢測腫瘤大小變化情況。
治療后1年隨訪記錄生存情況。
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依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RECIST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及疾病進展(PD)。CR:腫瘤完全消失,且無新病灶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大于4周。PR:腫瘤體積縮小大于等于50%,且無新發(fā)病灶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大于4周。SD:腫瘤體積縮小小于50%,且無新病灶出現(xiàn)。PD:腫瘤體積增大大于等于25%。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A(mg/L) ALB(g/L) TLB(g/L)治療前 治療12周 治療前 治療12周 治療前 治療12周對照組 54 166.79±20.18 30.97±5.84* 81.97±10.73 12.43±2.09* 20.19±3.09 8.50±1.19*觀察組 54 167.86±20.84 18.31±3.29* 81.59±10.54 8.21±2.11* 21.18±2.30 4.99±1.20*t 0.25 12.81 0.17 9.64 1.74 14.09 P 0.80 0.00 0.86 0.00 0.09 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惡心、血紅蛋白下降、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及神經毒性癥狀的例數分別為8例、4例、5例、7例、4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51.85%。觀察組所對應例數為5例、1例、3例、3例、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9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7.64,P=0.00)。
兩組治療后生存情況比較。治療后1年,對照組生存人數7例,生存率12.96%;觀察組生存人數18例,生存率33.33%。觀察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χ2=4.73,P=0.03)。
胃癌屬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生主要與飲食、吸煙等因素有關,具有極高發(fā)病率和致死率,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健康負擔。據相關調查顯示,由于胃癌起病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檢測手段,多數就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且行手術治療后也難以徹底根除,故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對延長生存時間起到關鍵性作用[6]。目前臨床治療晚期胃癌的方法主要以多西他賽、奧沙利鉑、氟尿嘧啶聯(lián)合化療(DOF方案)為主,多西他賽通過促進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蛋自解聚,繼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分裂和增殖;而氟尿嘧啶是尿嘧啶抗代謝物的藥物,在晚期胃癌聯(lián)合化療中加該藥物,可很快分布于體液中,通過干擾DNA和RNA的合成,進而達到控制腫瘤發(fā)展目的,在胃癌的內科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奧沙利鉑通過產生烷化結合物作用于DNA,并能快速有效與DNA結合,進而抑制DNA的合成和復制。
胃癌屬中醫(yī)“胃脘痛”、“癥瘕積聚”、“胃積”等范疇。病位在胃,正氣虧虛為根本,正氣不足則陰陽失衡,濁毒內蘊,而氣血脈絡不通導致正氣更損,再加上長期飲食失宜,脾胃虛弱,臟腑功能失調,邪毒內生,久病為瘀?;瘜W治療雖能祛除毒邪,但化療后加重全身虛弱的程度,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病癥,且正氣更損、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故治則以滋補胃陰、扶正祛邪為主。加味益胃升陽湯方中以黃芪、薏苡仁為君,具益氣固表、升提陽氣之效,益脾胃之氣,扶正以固后天之本。黨參、半夏、半枝蓮為臣,與君藥配伍,燥濕和胃,健脾滲濕,補益周身內外之氣,促使?jié)袢テ⑽赴埠汀W粢园咨?、陳皮、防風、白花蛇舌草共助臣藥發(fā)揮補血柔肝,平肝止痛,促使胃氣通而濁陰降,防止升散之性太過,還可起到抗腫瘤作用。甘草兼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燥濕和胃、扶正祛邪之功,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使正氣足、陽氣生。
相關文獻指出,化療后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并發(fā)癥,使得多數患者出現(xiàn)營養(yǎng)功能障礙,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進而加重病情,故提高營養(yǎng)水平對保障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7]。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兩組營養(yǎng)指標水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加味益胃升陽湯有助于改善營養(yǎng)功能,提高營養(yǎng)水平。可能是加味益胃升陽湯方中黃芪、黨參、半夏等均為滋補胃陰藥,可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進而提高營養(yǎng)水平,有利于康復。研究結果顯示,加味益胃升陽湯聯(lián)合DOF方案的總有效率較單用DOF方案更高,說明加味益胃升陽湯聯(lián)合DO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說明加味益胃升陽湯能有效防止惡心、血紅蛋白下降、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瘀血明顯者加紅花、桃仁,胃陰不足者加石斛等,此外加味益胃升陽湯中所用藥相互配伍重在燥濕和胃,扶正祛邪,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1年觀察組生存率較對照組更高,這說明該治療方案有利于提高晚期胃癌生存率。
綜上所述,加味益胃升陽湯聯(lián)合DO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療效較好,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營養(yǎng)水平,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