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金明
(新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2370)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多發(fā)于40~66歲人群,常見病變部位包括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前動脈等,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搏動性、膨脹性腫塊[1]。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發(fā)病率居全部腦血管疾病的第3位,出血后病死率高達40%以上,部分幸存者會伴有不可修復腦損傷,故盡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治療顱內動脈瘤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2]。三維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是現(xiàn)階段診斷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手段,具有檢查迅速、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受到醫(yī)患人員的認可[3]。三維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無X線輻射,對比劑無腎毒性,不受顱骨干擾,逐漸在血管疾病診斷中得到關注[4]。臨床尚缺乏對3DCE-MRA、3D-CTA在顱內動脈瘤中的應用價值比較研究?;诖耍狙芯窟x取新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3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3DCE-MRA、3D-CTA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新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接受3D-CTA檢查的65例為3D-CTA組,接受3DCE-MRA檢查的65例為3DCE-MRA組。3D-CTA組女31例,男34例;年齡18~70歲,平均(43.68±12.37)歲;Hunt分級:Ⅰ級22例,Ⅱ級25例,Ⅲ級13例,Ⅳ級5例。3DCE-MRA組女29例,男36例;年齡20~69歲,平均(45.31±11.79)歲;Hunt分級:20例Ⅰ級,26例Ⅱ級,15例Ⅲ級,4例Ⅳ級。兩組年齡、Hunt分級、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頭痛、動眼神經麻痹、頭暈、肢體功能障礙、失語等。(2)排除標準:①意識模糊;②伴有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語言障礙,不能獨立完成本研究;③3DCE-MRA、3D-CTA檢查禁忌證;④處于哺乳期、妊娠期;⑤臨床資料不完善。
1.3 檢查方法兩組均接受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穿刺患者股動脈,將導管置入,全身肝素化,在椎基底動脈、頸總動脈置入造影導管,行腦血管造影,造影劑選擇碘海醇,劑量為18 mL,注射速度為3 mL·s-1,使用GE公司INNOVA 3100造影機對可疑血管、病變部位進行圖像旋轉采集,上傳至圖像處理工作站,實施圖像重建。(1)3D-CTA組接受3D-CTA檢查。經肘靜脈注入100 mL非離子對比劑,注射速度為3 mL·s-1,以DefinitionAS 128 層四維螺旋CT(德國西門子公司 )自頸內動脈掃描到顱頂,螺距為(0.75~1.50)∶1,層厚2.5 mm,將原始圖像上傳至圖像處理工作站,實施圖像重建。(2)3DCE-MRA組接受3DCE-MRA檢查。經肘靜脈注入釓噴替酸葡甲胺,0.2 mmol·kg-1,注射速度為3 mL·s-1,使用MR掃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Avanto 1.5T)自第二頸椎掃描到顱頂,進行3D TOF、DWI、T1WI、T2WI序列掃描,層數(shù)124層,層厚1.4 mm,使用最大密度投影術獲取顱腦血管圖像,將原始圖像上傳至圖像處理工作站,實施圖像重建。由神經外科醫(yī)生1名、影像學專家3名共同閱片,當意見不一致時,討論得出一致診斷結果。
1.4 觀察指標(1)DSA檢查結果。(2)診斷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3)瘤頸、子囊檢出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SA檢查結果130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經DSA檢查確診107例,其中3D-CTA組53例,3DCE-MRA組54例。
2.2 兩組檢查結果以DSA檢查為“金標準”,3D-CTA組真陽性53例,3DCE-MRA組真陽性50例。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結果
2.3 兩組診斷效能3D-CTA組診斷準確度高于3DCE-MRA組(P<0.05);兩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診斷效能比較(%)
2.4 子囊檢出情況3D-CTA組經DSA檢查共53個顱內動脈瘤,其中清晰顯示子囊的10個,3D-CTA檢查出53個顱內動脈瘤,能清晰顯示有子囊的15個,3DCE-MRA組經DSA檢查共54個顱內動脈瘤,其中有子囊的18個,3DCE-MRA檢查出50個顱內動脈瘤,能清晰顯示子囊的10個,3D-CTA組子囊檢出率為28.30%(15/53),3DCE-MRA組子囊檢出率為20.00%(10/5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65,P=0.326)。
2.5 瘤頸檢出情況3D-CTA組經DSA檢查共53個顱內動脈瘤,其中清晰顯示瘤頸的47個,3D-CTA檢查出53個顱內動脈瘤,能清晰顯示有瘤頸的35個,3DCE-MRA組經DSA檢查共54個顱內動脈瘤,其中有瘤頸的46個,3DCE-MRA檢查出50個顱內動脈瘤,能清晰顯示有瘤頸的23個,3D-CTA組瘤頸檢出率[66.04%(35/53)]高于3DCE-MRA組[52.00%(26/50)](χ2=4.199,P=0.040)。
顱內動脈瘤由動脈壁變薄膨出形成,輕者出現(xiàn)頭痛、頭暈等癥狀,嚴重者表現(xiàn)為癱瘓、失語等,若得不到及時診斷與治療,一旦破裂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顱內動脈瘤診斷成為臨床關注熱點。
目前,DSA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常用手段,但其具有有創(chuàng)性,且費用高,耗費時間長,限制臨床廣泛應用[5]。3DCE-MRA作為一種新型檢查手段,快捷、無創(chuàng),可全面顯示顱內動脈瘤大小、形態(tài)、瘤頸等,且能對顱內整體狀況進行掃描成像,利于準確評估顱內及動脈瘤相關情況,掃描過程中使用最大密度投影術,獲取對比劑首次經過靶動脈的圖像,可對獲取的高分辨率圖像進行各種后處理,減少背景信號對圖像的影響[6]。本研究將3DCE-MRA用于65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檢出真陽性50例,診斷靈敏度為92.59%,準確度為81.54%,提示3DCE-MR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CTA操作簡單、快速、安全,是診斷顱內動脈瘤主流影像學技術,可顯示出所有血管的解剖結構,通過旋轉可了解血管各個角度的情況和動脈瘤大小、位置、形態(tài)等,3D-CTA基于螺旋或多層CT技術,在對比劑濃度達到最大時快速掃描特定范圍,并使用重建軟件將血管影像顯示出來,可充分觀察動脈瘤瘤頂方向、瘤體大小、瘤頸位置等,為有效診斷提供依據(jù)[7]。本研究顯示,3D-CTA用于65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檢出真陽性53例,診斷靈敏度為100.00%,準確度為93.85%,說明3D-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價值重大。本研究進一步對比發(fā)現(xiàn),3D-CTA組診斷準確度高于3DCE-MRA組;兩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無明顯差異,說明3D-CTA診斷價值優(yōu)于3DCE-MRA。這可能是由于3DCE-MRA成像受眾多因素影響,如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動脈瘤大小、血栓等。相關文獻報道,瘤體長、瘤體是否有子囊、瘤體長/瘤頸寬等與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有直接關系,瘤體越長、瘤體長/瘤頸寬越大、瘤體子囊越多,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越大[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子囊檢出率無明顯差異,3D-CTA組瘤頸檢出率高于3DCE-MRA組,提示3D-CTA可更好評估動脈瘤破裂風險。究其原因,3D-CTA利用相應技術處理圖像,可多角度觀察顱內動脈瘤與瘤頸間關系,同時能避免顱骨遮擋,從而更好檢出瘤頸。
綜上,3DCE-MRA、3D-CTA診斷顱內動脈瘤靈敏度、特異度均較高,但3D-CTA診斷準確率高于3DCE-MRA,且可清晰顯示瘤頸與子囊,可用于顱內動脈瘤診斷、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首選檢查方法,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