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慰,生于1993年7月,江蘇泰興人,北京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碩士。曾于《中國考試》等刊物發(fā)表多篇學(xué)術(shù)論文,作品散見于各大文學(xué)網(wǎng)絡(luò)。
金秋十月,十年沒見的高中同桌石天邀請我參加他的婚禮。娘舅家后頭四五米處,便是石天家的老宅,那里也將是婚禮的舉辦地。自外婆離開已四年多了,一直在外漂泊的我,許久不曾回來,甚是想念。臨行前,我特地給舅去了電話,老人家似乎有些激動,我甚至能聽見電話那頭“窸窸窣窣”穿衣的聲響。
九十年代雙職工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小孩兒,童年的歲月,大多寄于國營廠興辦的托兒所,而我可能稍顯得幸福一些,每年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枕在外婆的懷里看世界。
妻子對我的過往從來都是極感興趣的,我向其描繪多少次,似乎都不如她親眼瞧一瞧來得真切。那里也的的確確留存了很多我小時候的印記,此行,我們便夜宿于娘舅家,那里有一間承載著我夢想的小閣樓。
滿足妻子要求的同時,借宿一宿似乎也成全了娘舅的心思,電話那頭的老人家很高興,那股子勁兒透過電流,似是在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耳垂。
從縣城到鎮(zhèn)上西大街,三十多公里,車開了近一小時,沿途的世界在秋雨中的模樣讓妻子的內(nèi)心得到了滿足,這大抵和她內(nèi)心的江南水鄉(xiāng)生活相當接近吧。
臨近目的地的時候,妻子執(zhí)意下來走走,看看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呼吸這一方天地里誘人的氣息。
我推開車門撐傘的當口,調(diào)皮的雨點兒擠開了車門與傘蓋之間的縫隙,徑直呼到了我的臉上,僅一瞬,我原本微皺的眼角舒緩開來。
是了,秋日里水鄉(xiāng)的雨呀,看起來迅疾猛烈,可沾染到皮膚上的時候啊,那透亮的小水珠兒,便如同經(jīng)年而成的琥珀,天色雖暗,卻依舊能閃閃發(fā)光呢。
柔軟而不失溫潤,遠沒有北方的雨那般冷冽。
也許,這就是家的感覺,一去經(jīng)年,天上的云朵還認得我哩,給了我如此溫柔的歡迎禮。
“傳薪,街面上挺熱鬧的嘛,咱們腳下的柏油路多半也是新鋪的吧?快看,那邊幾棟房子的樣式也好看……”
沒錯,國家在發(fā)展,尋常百姓家同樣是日新月異。
西大街對面的水帶廠,曾是鎮(zhèn)上頂頂有名的龍頭企業(yè),如今,廠區(qū)的圍墻已被雜草掩映得斑斑駁駁。站在廠區(qū)的大門前,似乎還能回憶起和表兄弟們在里頭穿梭的情景。
依附于住家戶的小賣店、雜貨鋪消失得差不多了,街兩頭一溜兒的商鋪,即便已近飯點,仍有不少人在與商戶磋磨著價錢。
我們攜手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馬路上,妻子時不時丟出一兩個問題,得到我的解答后,她便歡快地小跳兩步,全然不顧頭頂落下的雨點以及腳下濺起的水花打濕了她的衣褲。
這是她第一次來到我的外婆家呢!而這一刻,我已遲到了四年。
“傳薪,這就是外婆家的石板橋嗎?”
是它,外婆家的石板橋!娘舅說過,這橋上還殘留著他的童年嘞。
它有過名字,但石板上的字跡早就被歲月無情地湮沒了。從我記事起,它始終被冠以“外婆家的石板橋”這樣的稱謂,也不知,是否埋沒了它。
石板橋坑洼的外殼上爬滿了青苔,濕濕的雨輕撫它的面龐,這青苔便顯得油綠油綠的,三兩道細小的車轍印,扒開了石板橋的衣裳,露出里頭的生銹的鋼筋和碎石子兒,這一切,無不彰顯著它的老當益壯。
“對,就是它!過了這座橋,轉(zhuǎn)過彎兒來便到家了!”
近鄉(xiāng)情怯,我的話里隱隱透著一絲興奮勁兒,夾雜著些許的慌亂,腦海中全是小時候從這無名的石板橋上經(jīng)過的場景。
娘舅年輕的時候,肩上還擔著到各村巡回放電影的活計,可別小看這活兒,責任大著哩,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嘛。
五六十年代,村里醫(yī)療水平有限,娘舅打針的時候傷了筋,右腳打小兒便落下了殘疾??此戚p松悠閑的放映員工作,于娘舅而言,代表著無數(shù)個不為人知的日日夜夜。起早貪黑,早出晚歸是常態(tài)。更遑論我們住在馬路邊上,時不時有大車壓過路面的聲響入夢,想睡個好覺,只有“習(xí)慣成自然”一條路。
“薪吶,是你嗎?”
陷入回憶中的我,忽聽得有人在喚我的名字,妻子也覺得是在叫我,搭在我右臂上的胳膊向下拽了一下。
我循聲望去,石板橋的那頭,隔著雨幕,閃出一個推著自行車、步履蹣跚、左右搖晃的身影。
“舅!”
自顧自地把傘塞到了妻子手中,全然沒管她是否已經(jīng)拿穩(wěn),我便奔向了石板橋的另一頭。
“吱呀……吱呀……”
石板橋承載著發(fā)福的我,似乎有些吃力,時不時冒出幾縷生命的低吟。
待到近前,我已顧不上這被標榜為“不堪用”的危橋了,我的注意力全在來人的身上。
那是母親的三哥哥!那是我四年未見的親娘舅!
“舅,這么大的雨,你腿腳不方便,怎么還一個人跑出來呀!”
“知道你要回來,下河網(wǎng)了一條大魚,順便給你買了點東西哩,你舅母不在,中午陪舅喝一杯!”
說話間,舅舅指了指車把手上頭吊著的塑料袋,一紅一黑,分外顯眼。
“現(xiàn)在這路,比起從前的爛泥塘好走得沒得命啦,那就是小玉吧,呵呵,好,好,好,舅給你們燒魚吃!”
除了鬢角的白發(fā)多了一些,娘舅和從前比起來,似乎沒什么變化:
雨天總要穿著套鞋,裹著部隊里才會配發(fā)的雨衣,那還是二舅當年在部隊的時候寄回來的呢,估計內(nèi)里是一身不論顏色的工裝吧。
我一把搶過娘舅手中的自行車,妻子也快步走上前來幫我們撐著傘。
三人行,微風細雨漫,家園近。
遠遠望去,娘舅家好似沒什么變化,但走進去便知曉,里頭早已別有洞天。
“幾年前剛裝修的,現(xiàn)在生活好啦。喏,那就是石天家的新房子,剛蓋好沒多久的水泥小樓房……”
娘舅接引我們上了閣樓,在后窗口指給我看石天的新家。高中時代的第二個春節(jié),我和石天也曾在這里眺望遠方,那時候,這里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希望。
“傳薪,你看起來和小時候差不多呀?”
妻子在墻上的一堆照片里,準確地找到了我,瘦瘦小小,皮膚還有些黑。
娘舅一邊侍弄著床上的被褥,一邊大聲地笑著,“可不是嘛,傳薪打小兒就不好好吃飯,如今都這般大了,還是一樣黑,一樣瘦,小玉你以后可得好好管管他……”
墻上的老照片、櫥窗里的日記本、雜物間里的廢舊收音機,我確信在閣樓里重復(fù)我童年的生活,會給妻子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她哭了,但我卻不知道她為何流淚。
娘舅從來都是先盛飯,再上桌的,這習(xí)慣很難改變。
坐上飯桌時,我發(fā)現(xiàn)了小時候我最愛吃的醬油煎炸水煮蛋!
它被娘舅放在泡沫箱子里保溫,拿出來的時候,還冒著絲絲熱氣。屈指一算,一晃,我已有七八年沒有品嘗過舅舅的手藝了。
正式開動之前,娘舅神神秘秘地掏出來一個紅色的塑料袋,我知道,那是剛剛掛在自行車車把兒上的另一袋東西。
“傳薪,你從小就喜歡喝飲料,長大了這個習(xí)慣應(yīng)該也沒變吧?雪碧可樂什么的喝不得了,聽說容易發(fā)胖,還容易蛀牙,你徐叔說,現(xiàn)在城里的孩子都愛喝這個什么姆奶茶,我就給你們買了兩瓶?!?/p>
徐叔,街面兒上小賣部的老板。小時候跑到他那里去幫會兒忙,他總會給我們哥兒倆免費喝上一杯糖水。普通的茶杯上蓋了一片方形的玻璃片,一杯一毛錢,放映電影的時候,徐叔的生意不要太好。
說話間,娘舅拎出了兩瓶阿薩姆奶茶,順手抽出一條白色的毛巾,反復(fù)擦拭了兩遍瓶身,這才心滿意足地將奶茶推到了我們的面前。
我的眼死死地盯著毛巾看,回不過神來。那條白毛巾,新得連貼標都還沒有剪下來呢。閣樓上的被褥也是新的,紙簍里還留有剪下來的商品標簽。但閣樓間是一直有人灑掃的,那里的味道,沒變。
我猛地扒拉了幾口飯,好似是被米粒兒給嗆著了,眼角便溢出了些許東西。
舅舅趕緊幫我擰開了奶茶的瓶蓋,我抄起瓶子一仰脖兒,甜甜的液體緩緩流進了我的心里,伴隨著“咕嘟”的吞咽聲,我凝視著娘舅,看他眉眼的神采,任由他給我和妻子夾菜、添飯。
舅,我長大了,您卻老了。歲月磨白了您的黑發(fā),可我還是曾經(jīng)那個頑皮的孩子。
外婆走后,我和母親每年奔赴的地方也少了一處,見到娘舅的次數(shù)更少了。遠赴上千公里外求學(xué)七年的我,在家的時日頗少,似乎是瞬息之間,每次回家,總覺得您和母親的兩鬢多了些許白發(fā),而外婆家門前那座爬滿苔蘚的石板橋,脊背上承接的印跡也越來越少了。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石板橋的人少了,它的使命也便終結(jié)了。但求親人慢慢老,但求歲月慢慢行。青磚、紅瓦、木大門,石板橋,娘舅,等我下次回家的時候,一切定還是記憶中的樣子。
(北京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