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暉
作為一名教師,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深深感動著我,一樣是我們頭頂上的璀璨星空,那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初心與夢想,還有一樣是孩子們的純真心靈,那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幸福和歸宿。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適合中國國情的現(xiàn)代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chuàng)建。在深入研究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礎(chǔ)上,陶行知先生依據(jù)中國國情,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敖虒W做合一”十分強調(diào)“做”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指的是生活社會實踐,這一思想影響深遠。2001年,“做中學”被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確立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項目,“做”的內(nèi)涵也由生活社會實踐擴展為基于動腦動手的科學實踐探究。
在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入推進的當下,各種新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層出不窮,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我越來越感到陶行知先生“做中學”思想的重要意義。這不是一種限定性或指令式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種引導性的教育理念。它既在啟示,也在警示我們:要想尊重學生、尊重知識,就離不開實踐。
2016年,我參加工作,在學校師陶園中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2019年,我送走了第一屆高三畢業(yè)生,再次漫步師陶園,看到石雕上的“在做中學”幾個字,我感慨良多:真理往往由最樸素的字眼組成,也許我們可以省下大把東奔西走“取經(jīng)”的時間,沉潛心靈,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與他們一起實踐,把教育目標“做”出來。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對部分學生只能生搬硬套知識做題的現(xiàn)象感到痛心。學生們勤奮有余,能力卻得不到發(fā)展,學習效率難以提高。探其淵藪,是“學”而不“做”,脫離實踐。這里的“做”不是做題或聽講,而是陶行知先生強調(diào)的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感悟、理解知識的過程。
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鼓勵學生們“做”起來,在實踐中大展身手。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的教學中,當我引導學生概括出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蘇軾豁達灑脫的特質(zhì)時,有一名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我認為結(jié)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現(xiàn)的應該是一種消極思想?!边@名學生的發(fā)言讓我措手不及,并且還得到了很多同學的認可。我立刻冷靜下來,因勢利導,組織小組進行討論:結(jié)尾句的思想究竟是慷慨豪放的還是消極悲觀的?學生們翻筆記的翻筆記,找資料的找資料,忙得熱火朝天。在自由闡述觀點期間,他們相互駁難,論述精辟,尤其當一名學生說出:“蘇軾的‘人生如夢說的應該是充滿坎坷、磨難的人生如夢一場,不必在意,不如以酒祭奠江月吧。所以全詞的確是蘇詞豪放作品的代表作”的觀點時,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和熱烈掌聲。
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主動交流意見,不僅解決了教學難點,而且對蘇軾的豪放特質(zh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看到,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搜索信息整合思維的能力和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教育不是簡單地教學生照貓畫虎,而是要求我們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擁有學習的成就感。
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如同江河湖海中的水,是需要流淌的?!霸谧鲋袑W”,在實踐中成長,是在掌握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chǔ)上的適時教育,是在具體情境下有目標導向性的能力培養(yǎng)過程。“在做中學”,不僅能讓學生收獲知識,還能將多種能力由隱性變?yōu)轱@性,同時,教師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建構(gòu)科學概念和精神認知,成就多種教育目標,最終促成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詩:“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弊鳛橐幻逃ぷ髡?,只要不斷學習、探索,我們也必定能在教育天地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