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庭院中養(yǎng)不出千里駿馬,路太直看不到絕妙風景。當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我們的教育塑造了一間“溫室”,甚至是無菌室——“直升機父母”把孩子照看得密不透風,不允許孩子受任何委屈、有任何閃失;面對來自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學校也亦步亦趨,對學生過度保護、精細管理。有學者指出,“溫室教育”正在培養(yǎng)學生身上的“脆弱性”;有教育人呼吁,教育,應多些“凜冽”。一些學校也在不斷反思和探索,如何科學地引導學生走出“溫室”,讓他們在風雨中歷練成長。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深入實踐,補上“吃苦”這一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師一附中”)自1989年開始,面向每屆高二年級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一周里,學生們徒步拉練、住倉庫、睡稻草、進工廠、下農(nóng)村、訪軍營,體驗各種特色項目和傳統(tǒng)文化,以此錘煉堅強意志,增強綜合素質,被師生們稱為“上一堂吃苦課”。
遠足拉練,挑戰(zhàn)艱苦條件。每年社會實踐出發(fā)日,華師一附中高二2000余名師生都要徒步到達駐扎基地——從清晨到正午,從城市馬路到村舍小道,花費6小時、負重徒步20多公里。2019年之前,在訓練基地的一周,學生們住的是“倉庫大通鋪”——地面上鋪著厚厚的稻草,被子、睡袋在上面緊挨著依次排開,每個人大約只有1.5平方米的活動空間;上的是后勤人員搭建的“彩棚廁所”;男生直接沖冷水澡,女生則被安排到附近工廠洗澡……在稍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大家同吃同住,留下難忘的青春記憶。
走進工廠,探尋匠心本色。食品公司、汽車行業(yè)、機床集團、高鐵基地……學生們走進工廠車間,了解相關知識、觀摩全機械自動化的生產(chǎn)線、體會工人們規(guī)范有序的操作流程,還要自己動手制作鳳梨酥、模擬駕駛高鐵,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驗勞動與制作的魅力。
貼近農(nóng)村,感受稼穡之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不僅深入農(nóng)戶家中,采訪調查農(nóng)村現(xiàn)狀,還要參與農(nóng)田耕作、收割稻谷、挖紅薯、整理果園、除草、挖藕摸魚、打糍粑、炸米花等勞作,并利用勞動所得進行自主野炊。陽光曝曬下,學生們揮汗如雨。一系列農(nóng)業(yè)勞動體驗活動使學生們學會勞動、愛上勞動,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面對困難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品格。
步入軍營,錘煉意志品質。作為一所有著紅色基因的學校和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承辦校,華師一附中開展了豐富的軍事教育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高二年級學生走進部隊,參觀機場、觀摩戰(zhàn)斗機、練習打靶、觀看槍支拆裝表演,每天早上進行隊列訓練、喊口號,體會軍人嚴格的紀律作風。
深圳市寶安區(qū)孝德學校 多措并舉,提高磨礪教育“滲透力”
百煉方能成鋼,磨礪始得玉成。面對紛繁復雜、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當今社會,僅注重培養(yǎng)與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答題技巧,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而不傳授應對未來激烈挑戰(zhàn)所必備的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顯然無法幫助學生應對未來的生活。
自辦學以來,深圳市寶安區(qū)孝德學校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有目的地提供或創(chuàng)設一些相對艱苦和困難的情境、活動平臺,注重在整合教育、主題教育、生涯教育中滲透磨礪教育,以此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意志和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以一體化思路注重磨礪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學校立足“恒則成”辦學理念,注重學生“恒仁”“恒智”和“恒勇”的全面發(fā)展,如借助課堂評價表以個人或小組加減分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挑戰(zhàn)與競爭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并勇敢嘗試各項藝術、科技、體育類校隊及“素養(yǎng)自助餐”課程,在實現(xiàn)“人人有特長”教育目標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自我認知邊界,讓學生既認識到自我能力的局限性又肯定自身無限的可塑性,以此強化學生的正面行為,激勵其不斷精進,鍛煉其面對未知挑戰(zhàn)及負面評價的心理承受力。
以主題教育形式搭建磨礪平臺,促進學生成長。學校注重形成校園群體活動的格局,以豐富的學生活動搭建磨礪教育平臺。如每學期學校都會以學部、年級為單位組織主題各異、形式多樣的研學實踐活動,諸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職業(yè)體驗、軍訓勞技、校園拉練等;再如學校一年一屆的“勇士節(jié)”、每天的特色“三省課程”等,讓學生走出課堂、開闊視野、豐富閱歷,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借力生涯教育為磨礪教育提供方向,落實恒則成。學校借助生涯教育,著力挖掘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合力,與學校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在實際管理中,學校構建了一套“恒德班”考核評估體系作為基本制度支架,從“恒禮”“恒靜”“恒齊”“恒潔”四部分、十五項細則對學生行為進行規(guī)范,對班級進行多維度考核,將“恒則成”的辦學理念貫穿于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讓學生以恒心塑造品質、力爭上游。
孔裔國際教育集團 全人教育,讓學生無懼人生風雨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身心健康,能獨立面對人生風雨,有多方面生存和勞動技能的人??滓釃H教育集團傳承孔子的教育精髓,構建了“新六藝”綜合素質教育體系,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在這一體系下,學校設計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強健體魄、磨礪意志、健全人格。
開學特訓。進入孔裔國際教育集團的學生要參加新生特訓營。學生們不但要早出晚歸“苦其心志”,還要跋山涉水“勞其筋骨”,更要通過勞動競賽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來“餓其體膚”,最后一天,還要“空乏其身”——每個人身上只有十元錢,在城市的某個地方想辦法賺錢生存。每年秋季開學之前,大批的孔裔學子要沿著玄奘西行之路,徒步穿越茫茫戈壁大漠無人區(qū),在三天八十八公里的行程中,直面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受人體的極限挑戰(zhàn)。
研學挑戰(zhàn)。假期,學校組織自然科學探索、歷史文化體驗、民族風情領略等各種各樣的研學活動。如沿著劉備入川之路,探訪歷史遺跡。學生們翻山越嶺,曉行夜宿,饑餐渴飲,甚至鉆木取火,重回艱苦年代,體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學校還曾組織學生隨科學家們?nèi)ツ蠘O探索自然奧秘。
公益奉獻。每年學校都會組織許多公益活動:救助災區(qū),探訪幫助少數(shù)民族兒童,赴山區(qū)支教,參加聯(lián)合國柬埔寨救援活動等。赴泰國北部支教、幫扶是學校多年來的常規(guī)公益項目。一批批學生來到異國的大山中,拿起粉筆,從“我愛中國”幾個字開始教授漢語;拿起刷子,把簡陋的竹屋刷得潔白明亮;推起獨輪車,扛起水泥袋,拌起混凝土,支起木夾板,在陡峭的山坡上筑起一條水泥路……
溫室的花朵,忍受不了驕陽和寒風。豐富多彩但又艱苦嚴格的磨煉,讓學生們增強了抵御風雨的能力,同時,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律性和高效的自我管理,促進了學習,提升了全方位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