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 陳雅堅 鄭青彥 羅明志 楊洋
[摘? ? 要]銀發(fā)旅游一直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但少有研究從時間分配角度探析收入和閑暇時間這兩個旅游必備條件對老年旅游的影響。老年群體的時間分配存在跨國差異,文化是造成這一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文章利用跨國時間使用數(shù)據(jù)(multinational time use study,MTUS),運用Becker時間分配理論和Hofstede文化維度,以西方國家老年群體(65歲及以上)為研究對象,采用回歸分析和工具變量法,考察了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機制,并驗證了國家文化差異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結(jié)果表明,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影響顯著。較之收入,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作用更大。國家文化差異對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關(guān)系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結(jié)果有助于旅游管理者進一步認識不同國家老年人旅游行為特征,對老年旅游市場開發(fā)和營銷策略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老年人;時間分配;收入;閑暇時間;國家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02-0054-16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2.010
引言
人口老齡化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趨勢,根據(jù)聯(lián)合國2019年發(fā)布的報告,預計到205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從如今的9%上升到16%,到2100年,可能達到近23%[1]。老齡化給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帶來巨大挑戰(zhàn)[2],健康惡化、親朋逝世、缺乏經(jīng)濟支持等問題使得老年人難以適應老年生活[3],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逐漸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4]。旅游被看作是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zhì)量、增強幸福感的有益活動[5-6]。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退休后的老年人擁有寬裕的收入和閑暇時間,出游欲望高,是最符合出游條件的群體[7-8]。從全球范圍來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進行旅游消費,是旅游的重要參與者[9]。國際老年大學協(xié)會預計,到2025年,老年旅游能夠產(chǎn)生超過34萬億元人民幣的產(chǎn)值[10]。老年旅游市場是未來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11]。
旅游是典型的閑暇活動,旅游決策受到個體閑暇時間的明顯制約,閑暇時間較充裕的個體便具備了旅游的基礎(chǔ)條件[12]??梢?,旅游決策涉及時間分配行為。Becker時間分配理論對家庭中有關(guān)休閑和消費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休閑和市場工作時間的二分法分析模型[13]。Gronau將家庭時間分為休閑和家務勞動時間,并建立了休閑、市場工作和家務勞動時間的三分法模型,提出休閑和家務勞動時間對社會經(jīng)濟變化反應存在差異[14]。在經(jīng)濟衰退期間,人們將市場工作時間重新分配給休閑時間的比例大于家務勞動時間[15]。Kawaguchi等通過對比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在市場工作時間減少情況下的時間配置差異,發(fā)現(xiàn)韓國人傾向于將時間重新分配給家庭生產(chǎn),而日本人則傾向于分配給休閑活動[16]。可見,市場工作時間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休閑時間的必然增加。Aguiar等也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在退休后會大大增加在家庭生產(chǎn)上花費的時間,以減少退休期間維持消費所必需的市場支出[15]。從以上研究可知,休閑時間分配受到社會經(jīng)濟文化、收入多種因素的影響。旅游時間是休閑時間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可以推斷,休閑時間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旅游時間的必然增加。以往Becker時間分配理論的運用主要聚焦于與勞動力市場時間分配、與照料和家庭內(nèi)部時間分配有關(guān)的問題研究[17],缺乏系統(tǒng)的與旅游時間分配相關(guān)的研究。
目前,學界對老年旅游的研究已較為豐富,主要集中于旅游動機[18-19]、旅游限制因素[18,20]、旅游決策行為與消費偏好[21-23]等方面,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基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法,結(jié)合代際理論、生命周期理論或連續(xù)性理論探析某一國家或地區(qū)老年人的旅游特征。盡管有研究表明,老年旅游市場存在異質(zhì)性,不同的細分市場有不同的需求,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旅游行為特征[24],但有關(guān)不同國家或地區(qū)老年人旅游行為差異的比較研究仍較為匱乏。在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影響研究方面,盡管有學者提出,收入和閑暇時間的限制作用不大,老年人更可能受健康、心理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而減少旅游活動的時間分配[5,25],但也有不少研究證實了老年人出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制約[18,20,23]。可見,學界對收入和閑暇時間如何影響老年人在旅游活動上的時間分配尚未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且已有學者指出,老年人的時間分配模式存在著跨國差異[26],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不同國家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差異之處,以便為國際老年旅游市場的差異化策略提供依據(jù)。
文化常被認為是造成不同國家游客行為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目的地選擇[27]、行為模式[28-29]、旅游動機[30]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特征。研究表明,較大的文化距離更有可能為游客帶來新奇的體驗[31],因此,游客傾向于選擇與之文化距離較大的國家作為旅游目的地[32],但也有學者指出,文化距離與目的地選擇之間呈現(xiàn)倒U形關(guān)系[33-34],這些利用文化因素解釋不同國家游客行為差異的研究較少針對老年群體。同時,文化也是時間分配存在國家差異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35],Gauthier和Smeeding對比了奧地利、加拿大、芬蘭、德國等9個國家老年人的時間分配模式,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較大的跨國差異,文化可以用來解釋這一差異[26],但學者并未對文化如何影響國家間老年人時間分配差異展開詳細論述和研究,目前學界也尚未對文化差異如何影響老年旅游進行過系統(tǒng)性的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期望通過跨國時間使用研究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整合不同國家的老年人個體在旅游活動上時間分配情況,從時間分配的角度出發(fā),深入探析收入和閑暇時間雙重因素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機制,并檢驗國家文化差異在該機制上的調(diào)節(jié)效應,以更加了解不同文化特質(zhì)下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異同之處。在理論上,從時間分配視角為分析老年游客行為特征提供新的視角,豐富時間分配內(nèi)容,在實踐上為國際老年旅游市場的開發(fā)和營銷策略提供理論指導。
1 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shè)
1.1 收入、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
基于Becker的時間分配理論[13],假設(shè)一個消費者生活在[t=1,…,T]期間,消費者接受經(jīng)濟體給定的所有商品的價格,他們從[N]個商品組合[Ci(i=][1,…,N)]中獲取效用,這一期的效用函數(shù)可以記為[U(C1,…,CN)],將貼現(xiàn)系數(shù)記為[β]。偏好可以跨時期分期疊加,在每一個周期[t]里,消費者貼現(xiàn)的最大化期望總效用為:
式(4)中,[Lt]為消費者在市場上工作所耗費的時間,本研究將每一期的總時間稟賦定義為1。式(5)中,[Pit]為商品[Xit]的價格,[wt]為消費者在市場上每單位賺取的稅后工資,[Tt]為消費者在每一期獲得外生的收入(比如政府的轉(zhuǎn)移支付)。
為了得到最終解,將約束條件式(3)帶入目標函數(shù)式(2),并分別用[θt]、[λt]表示約束條件式(4)、式(5)的拉格朗日乘數(shù)。假設(shè)消費者在[Lt>0],[Hit>0]以及[Xit>0]條件下對所有商品[(i=1,…,N)]的消費能夠達到內(nèi)部均衡,那么可得到最終解的一階條件為:
由于工資[wt]作為時間的機會成本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保持了[λt]和[pt]的恒定,可以用如下符號定義閑暇時間投入[Hit]、金錢支出[Xit],以及生產(chǎn)旅游商品[Cit]的[λt]不變彈性:
將消費旅游商品[Cit]相關(guān)投入的產(chǎn)出彈性定? ?義為:
老年人消費旅游商品[Cit]時的閑暇時間投入[Hit]、金錢支出[Xit]的當期替代彈性為:
消費旅游商品i的跨期替代彈性為:
需要指出的是,跨期替代彈性[γi]、當期替代彈性[σi]以及產(chǎn)出彈性[εiCH]和[εiCX]都會隨著旅游商品i的不同而變化。用[wt]([λt]保持不變)對一階條件(8)微分后得到式(16):
從式(15)可以看出,如果老年人消費旅游商品[Cit]時的時間投入[Hit]、金錢支出[Xit]的當期替代彈性大于消費的跨期替代彈性,那么消費旅游商品i的金錢支出將隨著工資增加而增加。即當工資增加的時候,老年人將減少閑暇時間投入而增加金錢支出以達到既定的消費水平。但聯(lián)系實際可知,老年人退休后閑暇時間大幅增加,工資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無法出現(xiàn)上漲趨勢,因此,本研究推測,老年人可能會增加閑暇時間投入而減少金錢支出以達到既定的消費水平。
基于前述時間分配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本文提出假設(shè):
H1: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存在顯著影響
H2: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存在顯著影響
1.2 國家文化差異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文化是指一個群體或者社會所共享的基本假設(shè)、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和習俗[36],它是在歷史過程中沉淀形成的,具有穩(wěn)定性,能夠?qū)€體的行為表現(xiàn)產(chǎn)生影響作用。文化因素對游客行為的影響一直受到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先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因素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對消費者行為產(chǎn)生影響[37-38]。孫瑾等探究了在線評論特征(平臺客觀性、評論者專業(yè)性、評論質(zhì)量)對感知在線評論可信度的影響機制,并加入了Hofstede文化維度中的不確定性規(guī)避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結(jié)果顯示,不確定性規(guī)避對平臺客觀性、評論者專業(yè)性和感知在線評論可信度之間的關(guān)系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37]。同樣地,Schoefer等基于Hofstede文化模型,驗證了文化差異對顧客不滿與顧客行為反應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發(fā)現(xiàn)個人主義文化和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正向調(diào)節(jié)顧客不滿與顧客反饋、負向口碑的關(guān)系,而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負向調(diào)節(jié)顧客不滿與顧客退出的關(guān)系[38]。在旅游領(lǐng)域,Sabiote等以300名在線購買旅游服務的游客(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與不確定性規(guī)避低的游客(英國)相比,網(wǎng)絡隱私與游客滿意度、價格與游客感知風險的關(guān)系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高的游客(西班牙)中更加顯著,證實了文化差異對游客在線購買旅游服務的整體感知價值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39]。已有學者明確指出,老年人的時間分配模式存在著較大的跨國差異,文化可以用來解釋這一差異[26],但未對文化如何影響國家間老年人時間分配差異展開詳細論述和研究。而且,根據(jù)前述文化的定義分析可知,不同國家老年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即使擁有同樣的收入和閑暇時間,也會導致不同國家的老年人在旅游時間分配上存在差異之處,但現(xiàn)有研究對文化差異如何調(diào)節(jié)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少有論及,文化因素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是否適用老年旅游,需要進一步研究。
由于文化的內(nèi)涵較寬泛,學者們主要通過文化維度來衡量文化差異,目前,較成熟的模型有Hofstede文化維度[40]、Globe文化維度[41]和Schwartz文化維度[42]。其中,Hofstede文化維度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早期的理論基礎(chǔ),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具影響力和應用最多的文化理論模型[43]。該模型除了適用于國家層面外,同樣也適用于個體層面[44]。Schwartz文化維度的調(diào)查時間較Hofstede文化維度晚,所涉及的內(nèi)容更寬、更全面[45]。而Globe文化維度是基于20世紀90年代的數(shù)據(jù),且來自多家公司,與Hofstede文化維度相比,樣本更廣泛,數(shù)據(jù)也較新,更適合對近年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46]。由于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起始年份較早,且從文獻分析來看,Hofstede文化維度在跨文化旅游研究中被采用的頻率較高[47]。因此,本研究采用Hofstede文化維度來解構(gòu)不同國家老年人的旅游時間分配差異。Hofstede文化維度主要包括權(quán)力距離(power distance index,PDI)、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IDV)、男性氣質(zhì)(masculinity,MAS)、不確定性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UAI)、長期導向(long term orientation,LOT)及放縱取向(indulgence versus restraint,IVR),本文將選取這6個維度作為收入和閑暇時間影響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調(diào)節(jié)因素。
1.2.1? ? 權(quán)力距離文化
權(quán)力距離強調(diào)個體對組織中權(quán)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48]。對高權(quán)力距離感的消費者來說,能夠顯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信號更為重要,他們易受這些信號影響而做出消費決策[49]。權(quán)力距離反映在財富和權(quán)威上,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強調(diào)社會地位和成就[50]。Cleaver等指出,老年人的出游動機包括地位追尋和贏得他人的尊重[51]。因此,相比低權(quán)力距離文化,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中擁有較高收入的老年人越有可能做出外出旅游的決策,以滿足自己對地位、權(quán)威等需求的追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3a:權(quán)力距離高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工作時間長、休閑時間短”已經(jīng)成為彰顯社會地位的一種象征[52]。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忙碌和缺乏閑暇時間可以彰顯較高的社會地位,并在他人眼中塑造一個有抱負的形象[53]。尤其在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中,人們看重地位和成就,為了使自己一直處于高社會地位,他們會通過增加工作時間、減少休閑時間以增加收入[54],此時,他們外出旅游的時間便會減少。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3b:權(quán)力距離高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減弱
1.2.2? ? 個人/集體主義文化
個人/集體主義文化指人們?nèi)绾谓缍ㄗ晕壹芭c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55]。個人主義文化強調(diào)個人觀點和偏好[56],該文化的成員傾向于尋求多樣性和享樂體驗,而偏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則更多地與群體的需求、目標保持一致[49]。因此,當偏個人主義文化的成員擁有充裕的收入和閑暇時間,他們傾向于將其投入享樂活動,選擇出游的可能性更高;而偏集體文化的成員在消費上可能更傾向于考慮組織、家庭因素,抑制出游需求?;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4a:個人主義較強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H4b:個人主義較強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1.2.3? ? 男性/女性氣質(zhì)文化
男性/女性氣質(zhì)文化指組織成員對成就、自信、果敢、獎賞等的偏好程度[57]。在男性氣質(zhì)文化中,成員熱衷于追求成就、權(quán)力、財富,這類游客期望在度假中彰顯地位,傾向于購買昂貴的商品[55]。在偏女性氣質(zhì)文化中,成員更注重生活品質(zhì)、看重“家”的概念[55],而偏男性氣質(zhì)文化中的成員生活工作節(jié)奏較快,更容易受逃離日常動機影響而產(chǎn)生旅游行為[58]。在收入和閑暇時間相對充裕的條件下,相比女性氣質(zhì)文化,男性氣質(zhì)文化中的老年人會更傾向于外出旅游,以展示自己的財富、地位等方面的信息?;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5a:男性氣質(zhì)強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H5b:男性氣質(zhì)強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1.2.4? ? 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
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組織成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容忍不確定或模棱兩可的情況[56],一般認為,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成員對風險的厭惡程度較高,若他們認為旅游目的地存在高風險和不確定性,便不會輕易做出旅游決策[55],而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成員追求新奇,喜歡新體驗[59],即使面對高風險的目的地,也會選擇繼續(xù)前往[55]。而且來自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游客為了降低較長假期可能帶來的風險,會縮短在目的地停留的時間[60-61]?;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6a: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低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H6b:不確定性規(guī)避程度低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1.2.5? ? 長期/短期導向文化
長期/短期導向文化指組織對于長期(或未來)的偏好程度[62]。在長期導向文化中,成員強調(diào)未來,崇尚節(jié)儉和勤奮,熱衷儲蓄;而短期導向文化成員更關(guān)注當下,少有積蓄的習慣,喜愛享樂和旅游度假[56,63]。劉佩穎指出,長期導向文化成員在生活中計劃長遠,更多為家庭考慮,而短期導向文化成員則更多地以自我為中心,時常有透支消費的行為[58]?;诖耍疚奶岢鋈缦录僭O(shè):
H7a:長期導向低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H7b:長期導向低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1.2.6? ? 放縱/約束取向文化
放縱/約束取向文化指組織對成員追求基本需求和欲望的允許程度[57]。放縱文化成員傾向于釋放本性,感性花錢,對享樂主義認同度高,而約束文化成員自律和克制感較強,對交際、娛樂并不熱衷,對享樂主義認同度低[64]。徐元國和徐心楚指出,放縱文化的成員傾向于享受休閑娛樂,而約束文化的成員更認同勤儉的品質(zhì),對休閑娛樂的偏好較弱[65]?;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shè):
H8a:放縱取向強時,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增強
H8b:放縱取向強時,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減弱
基于國家文化差異對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旅游時間分配關(guān)系的影響,本文構(gòu)建了概念模型(圖1)。
2 研究設(shè)計
2.1 數(shù)據(jù)來源與整理
本文采用跨國時間使用研究(MTUS)整合的成人詳細時間使用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人口數(shù)據(jù)庫(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data series,IPUMS)。MTUS數(shù)據(jù)包含通過填寫個人日記、家庭和個人問卷收集的日常活動信息,具體包括受訪者的社會經(jīng)濟和人口背景信息,以及在24小時內(nèi)花費在各項活動上的總時間等,允許對國家間時間分配差異進行比較研究。本研究采取聯(lián)合國對年齡的劃分標準[1],將65歲及以上的群體定義為老年人,并選取9個西方國家1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清洗和篩選,得到有效數(shù)據(jù)81 915條,共涉及9個西方國家的81 915個老年人。
2.2 變量說明
2.2.1? ? 因變量
本文以老年人的旅游時間分配為因變量。對老年人旅游時間的測量,以分鐘為測量單位整合了MTUS數(shù)據(jù)集中涉及的4種旅游時間,包括宗教旅游、家庭旅游、購物以及其他目的的旅游。
2.2.2? ? 核心自變量
本文以收入和閑暇時間為核心自變量。對收入的測量,選取了MTUS數(shù)據(jù)集中的分類變量,包含高、中、低3種收入水平。根據(jù)Becker[13]和Gronau[14]的研究結(jié)果,閑暇時間是由可利用時間總量扣除勞動市場工作時間和家務勞動時間后所剩余的時間。因此,本研究對閑暇時間的核算方式為將MTUS數(shù)據(jù)集中所有類型時間總量(1440分鐘)減去生產(chǎn)性時間總量(包括工作和家務勞動時間),得出閑暇時間總量,以此作為本文的核心自變量——閑暇時間。
2.2.3? ? 調(diào)節(jié)變量
本文以國家文化差異為調(diào)節(jié)變量,選取Hofstede文化維度分值作為國家文化差異的基礎(chǔ)數(shù)據(jù),具體包括權(quán)力距離、個人主義、不確定性規(guī)避、男性氣質(zhì)、長期導向、放縱取向等6個國家文化維度,分別檢驗其對主效應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Geert Hofstede文化數(shù)據(jù)庫,該文化維度數(shù)據(jù)來自Hofstede及其團隊在1967年到1973年期間對IBM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gòu)進行的一項大規(guī)模的文化價值觀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是IBM公司的各國員工,先后在72個國家開展了兩輪問卷調(diào)查,發(fā)放并回收了1萬多份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和分析的重點是各國員工在價值觀上表現(xiàn)出來的國別差異,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包括6個文化維度在內(nèi)的文化理論。
2.2.4? ? 控制變量
為盡可能緩解遺漏變量帶來的誤差,本文加入了其他可能影響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控制變量,具體包括年齡、健康狀況和家庭人數(shù)。郭晉武曾指出,年齡、家庭結(jié)構(gòu)等因素對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分配有一定的影響[66],對老年人是否出游影響較大[67-68]。同時,老年人出游也會受到健康因素的約束[5,18]。其中,健康狀況用原問卷題項為“是否有殘疾或長期的健康限制條件”來衡量。以上變量的定義或編碼情況及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2.3 模型構(gòu)建
本文的實證分析以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為因變量,以收入和閑暇時間核心自變量,以部分老年人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為控制變量,以國家文化差異為調(diào)節(jié)變量,并構(gòu)建了回歸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γ]代表老年人旅游時間;[α0]、[β0]、[δ0]為模型的常數(shù)項,下標[i]代表不同老年人個體;[η、κ、][ο]分別代表控制變量年齡、健康狀況和家庭人數(shù);[μ]、[ρ]分別代表收入和閑暇時間;[?]代表國家文化差異,下標[j]代表不同文化維度;[ε1]、[ε2]、[ε3]為各模型的誤差項。
3 實證分析
3.1 回歸分析
3.1.1? ? 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影響的檢驗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歸法,探析相關(guān)變量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回歸結(jié)果如表2所示。模型1考察了3個控制變量和因變量的關(guān)系,結(jié)果顯示,年齡、健康狀況和家庭人數(shù)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均有顯著影響。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chǔ)上加入收入,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的收入(β=7.35,p<0.001)對其旅游時間分配呈現(xiàn)顯著正向影響,H1得到驗證。模型3在模型2基礎(chǔ)上加入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解釋能力有所上升,且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的閑暇時間([β=0.70],[p<0.001])對其旅游時間分配呈現(xiàn)顯著正向影響,H2得到驗證。模型4在模型1的基礎(chǔ)上加入收入對數(shù)和閑暇時間對數(shù),結(jié)果顯示,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27.28、167.25,在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作用更大。
3.1.2? ? 國家文化差異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檢驗
為檢驗國家文化差異對主效應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本文先將收入、閑暇時間與各國家文化維度進行中心化,生成“收入×國家文化維度”和“閑暇時間×國家文化維度”交互項,接著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jié)果如表3所示。
模型5~模型10分別在模型2的基礎(chǔ)上加入收入與各國家文化維度的交互項,結(jié)果顯示,權(quán)力距離文化(β=0.19,p<0.001)、個人主義文化([β=0.17],[p<0.001])和放縱取向文化([β=0.11],[p<0.01])對收入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β=-0.10],[p<0.001])和長期導向文化([β=-0.16],[p<0.001])對收入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具有顯著負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原假設(shè)H3a、H4a、H6a、H7a、H8a成立。然而與預期相反的是,男性氣質(zhì)文化([p>0.05])對收入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無調(diào)節(jié)作用,即男性氣質(zhì)文化無法增強或減弱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原假設(shè)H5a不成立。模型11~模型16分別在模型3的基礎(chǔ)上加入閑暇時間與各國家文化維度的交互項,與預期相符的是,個人主義文化([β=0.0005,][p<0.001])和放縱取向文化([β=0.001,][p<0.001])對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具有顯著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而權(quán)力距離文化([β=-0.001],[p<0.001])和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β=][-0.001],[p<0.001])對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的正向關(guān)系具有顯著負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原假設(shè)H3b、H4b、H6b和H8b成立。而與預期相反的是,男性氣質(zhì)文化([β=-0.001,][p<0.001])對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顯著負向調(diào)節(jié)作用,長期導向文化([β=0.0003],[p<0.001])則對兩者正向關(guān)系具有顯著正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原假設(shè)H5b和H7b不成立。
3.2 內(nèi)生性處理
模型面臨的內(nèi)生性問題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遺漏變量導致的內(nèi)生性問題,本研究受數(shù)據(jù)可獲取性限制,未將宗教、婚姻狀況、心理狀態(tài)、交通等因素納入模型進行分析,從而有可能導致內(nèi)生性問題。二是雙向因果導致的內(nèi)生性問題,從收入、閑暇時間與旅游時間分配的理論關(guān)系來看,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旅游時間分配的增加,但旅游時間增加和減少僅有可能作為收入和閑暇時間變動的結(jié)果而非原因存在。因此,模型的估計結(jié)果較少受到反向因果的威脅。三是測量誤差導致的內(nèi)生性問題。本文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MTUS數(shù)據(jù)和Hofstede國家文化維度數(shù)據(jù),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由于MTUS數(shù)據(jù)存在部分缺失,經(jīng)過缺失值清洗篩選,可能存在些許誤差。
為克服內(nèi)生性,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兩階段估計,經(jīng)過反復試驗,選取受教育水平和退休與否分別作為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工具變量。一方面,受教育水平和退休與否均滿足工具變量的相關(guān)性特征,即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會直接影響收入水平的高低,退休與否也會直接影響人們閑暇時間的多少。已有學者明確指出,人們的受教育水平與其收入水平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69],退休與否是決定閑暇時間多少的重要因素,退休老年人擁有的閑暇時間最多[70]。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和退休與否滿足無相關(guān)性要求,即旅游時間的分配很難影響到個人的受教育水平和退休情況。如此看來,將受教育水平和退休與否分別作為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工具變量是合適的。
表4匯報了工具變量模型的計量檢驗結(jié)果,從第一階段回歸結(jié)果可以看出,所選工具變量對內(nèi)生變量具有較好的解釋力。Cragg-Donald Wald F統(tǒng)計量明顯大于Stock-Yogo弱工具變量檢驗的臨界值,顯著拒絕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shè),說明模型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檢驗結(jié)果顯示,在考慮內(nèi)生性問題后,本文的結(jié)論依然成立,即收入和閑暇時間仍顯著正向影響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
3.3 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實證結(jié)果的可信度,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穩(wěn)健性檢驗:一是將因變量由老年人旅游時間總量更換成具體旅游活動類型時間——購物、家庭或個人旅游活動時間分配(classified travel time)進行回歸分析(表5)可以發(fā)現(xiàn),自變量收入和閑暇時間的估計系數(shù)均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與前文回歸結(jié)果相同。二是將總樣本分為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兩個子樣本后進行回歸分析,從表6和表7可以看出,回歸結(jié)果與前文男性氣質(zhì)文化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結(jié)果存在細微差別,其他結(jié)論與前文沒有顯著差別。穩(wěn)健性檢驗的結(jié)果表明,無論是替換因變量還是選擇使用子樣本進行回歸,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均未改變方向和顯著性水平,同時,國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節(jié)了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關(guān)系,該結(jié)果進一步印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shè),說明本文的實證結(jié)果具有較高的穩(wěn)健性。
3.4 異質(zhì)性分析
已有學者通過比較分析奧地利、加拿大、芬蘭、德國等9個國家老年人的時間使用模式,結(jié)果表明,老年人的時間使用模式存在著巨大的跨國差異,這其中有文化因素的影響[26],本文在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部分也證實了國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的旅游時間分配。從表8可知,在不同權(quán)力距離感知下,收入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存在國家差異。收入是否提高并不會影響奧地利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時間分配,而法國老年人的收入能夠顯著影響其旅游時間分配,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下,其旅游時間也會隨之增加,這種差異可以用國家文化進行解釋。由于奧地利是一個低權(quán)力距離文化國家,其權(quán)力距離值只有11,相比之下,法國是一個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國家,其權(quán)力距離值達68,兩者權(quán)力距離文化值差距較大。根據(jù)前文分析可知,相比低權(quán)力距離文化,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的老年人更看重社會地位和財富,他們易受這些信號影響而做出消費決策[49],而外出旅游可以滿足其地位追尋和贏得他人尊重的需求,因此,當這類游客所擁有的收入提高了,便會傾向于增加外出旅游的時間以滿足自身對地位、權(quán)威的追求。相反,處于低權(quán)力距離文化的老年游客并不熱衷于追尋權(quán)威和地位,因此,即使奧地利老年人面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況,也不會增加或減少其旅游時間。
4 結(jié)論
4.1 研究結(jié)果
大量的研究表示,收入越高,閑暇時間越長,人們的旅游意愿越強[71-73]。老年旅游市場表現(xiàn)出強勁的增長趨勢,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對老年群體旅游行為特征的研究,創(chuàng)新旅游市場的開發(fā)和營銷策略。本研究探討了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關(guān)系,構(gòu)建了國家文化調(diào)節(jié)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關(guān)系的理論模型,并進一步驗證了其作用機理。實證結(jié)果如下。
(1)收入和閑暇時間均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較之收入,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更大。研究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受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影響。先前研究也指出,同時具備時間和金錢兩個條件,人們才會產(chǎn)生出游欲望和行為,旅游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產(chǎn)生的結(jié)果[74-75]。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收入不會呈現(xiàn)大幅上漲的趨勢,大多數(shù)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國內(nèi)目的地和包價旅游[76-78],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收入無法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國際老年大學協(xié)會指出,到2025年,老年旅游能夠產(chǎn)生超過34萬億元人民幣的產(chǎn)值,這得益于老年人退休后閑暇時間的大幅度增加。閑暇時間的存在是休閑的前提,時間對休閑需求的約束比對收入的約束更強[79],旅游作為時間密集型的休閑消費,閑暇時間對旅游需求的制約性就顯得更為明顯[80],因此,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影響更大。
(2)文化差異對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明顯。收入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在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偏個人主義和偏放縱文化中會顯著增強,而在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和偏長期導向文化中會顯著減弱。并且,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在偏個人主義文化、偏長期導向和偏放縱文化中會顯著增強,而在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偏男性氣質(zhì)和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中會顯著減弱。
研究認為,相比低權(quán)力距離,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中擁有較高收入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購買旅游產(chǎn)品、外出旅游以展示自己的成就,滿足其追求地位的需求,同時,人們看重權(quán)威和財富,為了保持或提高社會地位,老年人可能會留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繼續(xù)工作,此時,他們在旅游活動上分配的時間不會增加。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更重視多樣性和享樂體驗的滿足,當老年人擁有一定的收入和閑暇時間,他們更傾向于出游以滿足對休息放松、自我提升的需求,增加人生體驗。在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中,人們對外出可能遇到的風險較為敏感,即便老年人的收入和閑暇時間都充裕,他們也不會輕易做出旅游決策,在旅游活動上分配的時間并不會增加。與預期相反的是,男性氣質(zhì)文化無法增強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正向關(guān)系,這可能與該社會偏向女性氣質(zhì)文化有關(guān),女性氣質(zhì)文化成員更注重家庭,當該文化中的老年人具備閑暇時間條件,他們可能會更傾向于在家陪伴家人。而與預期相符的是,當處于短期導向文化的老年人擁有寬裕的收入,他們更有可能用于當期消費,出游以滿足享樂需求。放縱取向文化中的成員喜愛自由,不會抑制內(nèi)心需求,且愿意花費時間在休閑娛樂活動上,因此,當處于該文化的老年人擁有寬裕的收入和閑暇時間,他們更容易做出旅游決策,外出旅游以享受生活,因此,他們在旅游活動上分配的時間會增加。
4.2 理論貢獻
本研究揭示了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影響機制,并驗證了國家文化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首先,以往Becker時間分配理論的運用主要聚焦于與勞動力市場時間分配、與照料和家庭內(nèi)部時間分配有關(guān)的問題研究[17],與旅游活動相關(guān)的時間分配問題少有涉及。本文將Becker時間分配理論運用到旅游活動的時間分配研究中,從老年人個體層面出發(fā),揭示了收入和閑暇時間這兩個旅游必備條件如何影響老年人在旅游活動上的時間分配,且探索了不同國家老年群體的旅游時間分配差異,從理論上豐富了時間分配內(nèi)容。而且,由于旅游是典型的閑暇活動,與旅游時間分配相關(guān)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閑暇時間的相關(guān)研究。其次,從測量方法上看,以往關(guān)于老年旅游的研究,大多都是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探析老年人旅游行為,被試者的主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jié)果的準確性。選擇“跨國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作為分析的數(shù)據(jù),能夠更好地還原老年群體的旅游行為特征,而且可以較為準確地區(qū)分不同國家老年人在旅游活動上的時間分配差異。第三,本文引入國家文化差異作為調(diào)節(jié)收入和閑暇時間與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關(guān)系的變量,采用Hofstede文化模型中的具體文化維度值,證實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旅游時間分配機制存在差異,以往研究較少考慮國家文化因素對老年人旅游行為的具體影響機制,本研究提供了該方面的實證補充。
4.3 管理啟示
從實踐上看,本研究結(jié)論對國際老年旅游市場開發(fā)和營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且將有助于積極推動老年群體晚年生活質(zhì)量提升,促進健康老齡化。本文利用MTUS數(shù)據(jù),探討了國家文化因素對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的異質(zhì)性影響,實質(zhì)上是對不同國家老年人旅游行為差異的研究,而這是以往研究所忽視的。
首先,識別出了收入和閑暇時間對老年人出游的不同影響。老年人退休后,閑暇時間大幅增加,出游時間選擇更加靈活。淡季出游和包價旅游的選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老年人退休后收入無法大幅上漲的約束。因此,旅游企業(yè)可針對老年人旅游特征進行更具吸引力的淡季產(chǎn)品和包價旅游產(chǎn)品的開發(fā)。
其次,更深入理解了老年人出游受收入和閑暇時間影響的特征。盡管大多老年人擁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但退休后其收入無法出現(xiàn)大幅上漲的趨勢,由于個人經(jīng)濟水平總體上與其旅游需要成正比[81],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有關(guān)部門采取相關(guān)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旅游支付能力,如提高養(yǎng)老金水平、增加醫(yī)療保險的覆蓋面,減輕老年人的醫(yī)療支出負擔等,以提高其旅游參與水平。
第三,驗證了國家文化差異對老年人旅游行為的調(diào)節(jié)效應。老年人旅游時間分配受國家文化因素影響較大,為了滿足來自不同文化的老年游客的旅游期望,減少文化沖擊,旅游企業(yè)和旅游服務人員應多了解不同國家老年游客在旅游時間分配上的差異,認識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的老年游客的需求差異之處,以便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調(diào)整廣告宣傳信息,并不斷完善和提高服務質(zhì)量。而政府部門可以根據(jù)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靈活、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guān)旅游政策的調(diào)整,在最大程度上為跨國旅游提供便利。同時,在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上,政府部門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個體特征,為其提供人性化、舒適便捷的旅游環(huán)境。
對來自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的老年游客,旅游企業(yè)可以在宣傳上多體現(xiàn)一些高層次的活動項目,適時地向其推薦特色旅游產(chǎn)品,在服務過程中保持對游客的尊重,尤其在出現(xiàn)服務差錯或疏漏時,需要照顧游客的“面子”。且由于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成員對服務可靠性的要求更高[59],因此,在旅游過程中,旅游服務人員需要準確提供承諾的服務,反應迅速,并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
對于來自高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老年游客,旅游企業(yè)在營銷宣傳中應多強調(diào)旅游產(chǎn)品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多注重推薦醫(yī)療設(shè)施和安全性好的目的地;同時,為了減少該文化類型老年游客的焦慮,營銷人員需要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降低風險的信息(例如,關(guān)于目的地的更多信息),也可以通過增加溝通來安撫游客,如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可以通過改善溝通,以使游客對旅行安全感到放心,從而減少他們在航空旅行中的焦慮;而對于低不確定性規(guī)避文化的成員,由于他們能夠接受風險,較好地適應陌生環(huán)境,因此,可以在營銷宣傳中適當加入一些冒險的元素。
來自女性氣質(zhì)文化的成員更關(guān)注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心弱者[56],與男性氣質(zhì)文化的老年游客相比,他們更看重旅游服務人員對游客的幫助意愿和關(guān)心[84]。面對此類游客,旅游服務人員需要多站在游客立場,從游客個人需求角度出發(fā),多向其提供關(guān)心問候,及時幫助游客解決問題,安撫游客。
相比男性氣質(zhì)文化,來自女性氣質(zhì)文化的老年游客更傾向于關(guān)注旅游服務人員對游客的幫助意愿和關(guān)心[83],面對此類游客,旅游服務人員需要多站在游客立場,從游客個人需求角度出發(fā),多向其提供關(guān)心問候,及時幫助游客解決問題,安撫游客。
相比長期導向文化,短期導向文化的老年游客認為時間是一種有限資源,對任何事情都要求高效率,他們對服務人員的要求也較高,希望他們能夠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保持禮貌,更看重服務質(zhì)量[59]。因此,旅游服務人員在接待該類游客的過程中,需要把控好時間,不能出現(xiàn)遲到、拖沓的現(xiàn)象,及時為游客提供高效率、高質(zhì)量的服務。
4.4 研究局限和未來研究展望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有待未來進一步深入探索。首先,本文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缺失值較多,采用了插補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差。其次,受數(shù)據(jù)和篇幅限制,還有一些影響因素未能加以控制,如宗教、婚姻狀況、心理狀態(tài)、交通等,未來研究可納入更多潛在的控制變量進行分析。再次,本文所涉及的國家均為歐美國家,今后的研究可考慮加入亞洲或非洲國家進行更為深入的對比分析,以得到更具對比性的結(jié)果。最后,本文未區(qū)分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已有研究表明,這兩個群體的休閑時間和休閑消費存在差異,未來研究可以具體對比分析這兩個群體在旅游時間分配上的差異,以及不同收入群體的旅游時間被擠占的情況存在哪些差異之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Highlight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9: 1-18.
[2] 周奇美, 張朝枝. 因伴而游,還是因游而伴?——老年人出游動機模型探索[J]. 旅游學刊, 2018, 33(9): 70-82. [ZHOU Qimei, ZHANG Chaozhi. Travel for companions or accompany for travel? An exploration of a senior travel motivation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70-82.]
[3] HUNG K, BAI X, LU J. Understanding travel constraints among the elderly in Hong K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private and in public housing[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6, 33(7): 1051-1070.
[4] 畢丹丹, 韓布新. 積極效應研究的幾個方法學問題[J]. 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7): 1103-1111. [BI Dandan, HAN Buxin. On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studies on positivity effect[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22(7): 1103-1111.]
[5] 任明麗, 李群績, 何建民. 身體狀況還是積極心態(tài)?——關(guān)于中國老年家庭出游限制因素的經(jīng)驗分析[J]. 旅游學刊, 2018, 33(5): 26-43. [REN Mingli, LI Qunji, HE Jianmin. Physical condition or positive attitu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elderly Chinese families[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5): 26-43.]
[6] KIM H, WOO E, UYSAL M. Tourism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elderly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 465-476.
[7] MOSCARDO G, GREEN D. Age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999, 24(1): 57-68.
[8] 馬桂順, 龍江智, 李恒云. 不同特質(zhì)銀發(fā)族旅游目的地選擇影響因素差異[J]. 地理研究, 2012, 31(12): 2185-2196. [MA Guishun, LONG Jiangzhi, LI Hengyun. A study on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senior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12): 2185-2196.]
[9] 姚延波, 侯平平. 近十年國外老年旅游研究述評與展望[J]. 旅游論壇, 2019, 12(2): 82-94. [YAO Yanbo, HOU Pingping. Overseas senior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J]. Tourism Forum, 2019, 12(2): 82-94.]
[10] 中國老齡協(xié)會網(wǎng)站. “銀發(fā)旅游”前景不可限量[EB/OL]. [2013-05-17]. http://www.cncaprc.gov.cn/yanjiu/11809.jhtml. [The website of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of Aging. The prospect of“silver tourism”is unlimited[EB/OL]. [2013-05-24]. http://www.cncaprc.gov.cn/yanjiu/11809.jhtml.]
[11] 任明麗, 孫琦. 退休與家庭旅游消費:經(jīng)濟狀況與閑暇時間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 南開管理評論, 2020, 23(1): 4-17. [REN Mingli, SUN Qi. Retirement and family tourism consump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conomic status and leisure time[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20, 23(1): 4-17.]
[12] 魏翔. 有錢而游,還是因夢而旅?——預期收入對旅游消費決策的作用機制研究[J]. 旅游學刊, 2020, 35(4): 12-25. [WEI Xiang. Do you travel for money or for your dreams?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xpected income) on tourism consumption decision-making[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4): 12-25.]
[13] BECKER G S. 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J]. Economic Journal, 1965, 75(299): 493-517.
[14] GRONAU R. Leisure, home production, and work—The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revisited[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 85(6): 1099-1123.
[15] AGUIAR M, HURST E, KARABARBOUNIS L. Time use use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5): 1664-1696.
[16] KAWAGUCHI D, LEE J, HAMERMESH D S. A gift of time[J]. Labour Economics, 2013, 24: 205-216.
[17] 齊良書. 關(guān)于時間利用的經(jīng)濟學研究綜述[J]. 經(jīng)濟學動態(tài), 2012 (2): 116-122. [QI Liangshu. A summary of economic research on time utilization[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2 (2): 116-122.]
[18] CHEN S C, SHOEMAKER S. Age and cohort effects: The American senior tourism marke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8: 58-75.
[19] NIMROD G. Retirement and tourism themes in retirees narrativ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4):859-878.
[20] FLEISCHER A, PIZAM A. Tourism constraints among Israeli senio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106-123.
[21] LOSADA N, AL?N E, NICOLAU J L, et al. Senior tourists' accommodation cho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7, 66: 24-34.
[22] AL?N E, NICOLAU J L, LOSADA N, et al. Determinant factors of senior tourists length of sta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9: 19-32.
[23] LOSADA N, AL?N E, DOM?NGUEZ T, et al. Travel frequency of seniors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3: 88-95.
[24] SHOEMAKER S. Segmentation of the senior pleasure travel marke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 27(3): 14-21.
[25] MCGUIRE F A, DOTTAVIO D, OLEARY J T.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A nationwide study of limitors and prohibitors[J]. The Gerontologist, 1986, 26(5): 538.
[26] GAUTHIER A H, SMEEDING T M. Time use at older ages—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J]. Research on Aging, 2003, 25(3): 247-274.
[27] NG S I, LEE J A, SOUTAR G N. Tourists intention to visit a country: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stan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6): 1497-1506.
[28] BAI B, JANG S S, CAI L A, et al. Determinants of travel mode choice of senior travelers to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Leisure Marketing, 2001, 8(3-4): 147-168.
[29] LEE S, SPARKS B. A comparison of Korean Australians and Koreans in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505-518.
[30] KIM C, LEE S.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t motivation between Anglo-American and Japanese tourist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0, 9(1-2): 153-170.
[31] BI J, GU C. Cultural distanc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tention to visit a destin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24(8): 839-849.
[32] MCKERCHER B, DU CROS H. Testing a cultural tourism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5(1): 45-58.
[33] 周玲強, 畢娟. 文化距離對國際旅游目的地選擇行為的影響: 以中國入境游市場為例[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 47(4): 130-142. [ZHOU Lingqiang, BI Jua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market[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47(4): 130-142.]
[34] BI J, LEHTO X Y. Impa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 choices: The case of Chinese outbound travel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20(1): 50-59.
[35] CRAIG L, MULLAN K. How mothers and fathers share childcare: A cross-national time-use comparis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1, 76(6): 834-861.
[36] 趙向陽, 李海, 孫川. 中國區(qū)域文化地圖: “大一統(tǒng)”抑或“多元化”?[J]. 管理世界, 2015 (2): 101-119. [ZHAO Xiangyang, LI Hai, SUN Chuan. The regional cultural map in China: Is it (the great unification) or (the diversification)?[J]. Management World, 2015(2): 101-119.]
[37] 孫瑾, 鄭雨, 陳靜. 感知在線評論可信度對消費者信任的影響研究——不確定性規(guī)避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 管理評論, 2020, 32(4): 146-159. [SUN Jin, ZHENG Yu, CHEN Jing. The influence of credibility of online reviews on consumers trus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uncertainty[J]. Management Review, 2020, 32(4): 146-159.]
[38] SCHOEFER K, W?PPLING A, HEIRATI N, et al.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 on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dissatisfactory service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9, 48: 247-256.
[39] SABIOTE C M, FR?AS D M, CASTA?EDA J 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uncertainty-avoidance on overall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purchased online[J]. Internet Research, 2012, 22(2): 180-198.
[40]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65-73.
[41] HOUSE R J, HANGES P J, JAVIDAN M, et al. Cultur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The Globe Study of 62 Societie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4: 37-39.
[42] 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2, 25: 1-65.
[43] SOARES A M, FARHANGMEHR M, SHOHAM A. Hofstedes dimensions of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ud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3): 277-284.
[44] 劉文興, 廖建橋, 黃詩華. 不確定性規(guī)避、工作負擔與領(lǐng)導授權(quán)行為: 控制愿望與管理層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 南開管理評論, 2012, 15(5): 4-12. [LIU Wenxing, LIAO Jianqiao, HUANG Shihua. Uncertainty avoidance, workload and leader empowering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esirability for control and position[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2, 15(5): 4-12.]
[45] 鄧樂平, 冉易. 文化與金融研究評述[J]. 經(jīng)濟學動態(tài), 2012(6): 139-146. [DENG Leping, RAN Yi. Review of cultural and financial studies[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2(6): 139-146.]
[46] 李元旭, 姚明暉.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文化雙因素影響分析[J]. 國際商務研究, 2014, 35(5): 76-86. [LI Yuanxu, YAO Minghui. Cultural dual-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4, 35(5): 76-86.]
[47] 陳奕濱, 胡璟, 黃暾曉. 不確定性規(guī)避對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響研究: 以張家界為例[J]. 旅游科學, 2012, 26(3): 42-53. [CHEN Yibin, HU Jing, HUANG Dunxiao. An impact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J]. Tourism Science, 2012, 26(3): 42-53.]
[48] 包艷, 廖建橋. 權(quán)力距離研究述評與展望[J]. 管理評論, 2019, 31(3): 178-192. [BAO Yan, LIAO Jianqiao. Power dist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J]. Management Review, 2019, 31(3): 178-192.]
[49] ERDEM T, SWAIT J, VALENZUELA A. Brands as signals: A cross-country validation stud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6, 70(1): 34-49.
[50] SCHWARTZ S H, BARDI A. Value hierarchies across cultures: Taking a similaritie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001, 32(3): 268-290.
[51] CLEAVER M, MULLER T E, RUYS H F M, et al.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the senior market: Based on travel-motive research[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999, 24(1): 5-11.
[52] GERSHUNY J. Increasing paid work time? A new puzzle for multinational time-diary research[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1, 101(2): 207-213.
[53] BELLEZZA S, PAHARIA N, KEINAN A.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ime: When busyness at work and lack of leisure tim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7, 44: 118-138.
[54] 王琪延, 韋佳佳. 收入、休閑時間對休閑消費的影響研究[J]. 旅游學刊, 2018, 33(10): 107-116. [WANG Qiyan, WEI Jiaji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come and leisure time on leisure consump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0): 107-116.]
[55] 王麗, 王誠慶, 孫夢陽. 文化距離對北京入境游客時空行為的影響研究[J]. 人文地理, 2018, 33(4): 137-145. [WANG Li, WANG Chengqing, SUN Mengyang.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visitors[J]. Human Geography, 2018, 33(4): 137-145.]
[56] HOFSTEDE G, HOFSTEDE G J, MINKOV M.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the 3rd Edi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 61; 92; 191; 208-213; 239; 281.
[57] 胡鋒, 高揚, 趙紅, 等. 文化維度特征對創(chuàng)新競賽績效的影響: 基于設(shè)計類創(chuàng)新競賽的實證研究[J]. 管理科學, 2018, 31(3): 100-111. [HU Feng, GAO Yang, ZHAO Hong, et al. The effect of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dimension on innovation contest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novation contests in design categ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8, 31(3): 100-111.]
[58] 劉佩穎. 論文化價值觀差異對旅游消費行為的影響——以中西方游客在新疆消費研究為例[J]. 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8 (10): 231-232. [LIU Peiying.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value difference on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ourists consumption in Xinjiang[J]. Tourism Overview, 2018(10): 231-232.]
[59] DE MOOIJ M , HOFSTEDE G .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consumer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retailing[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2, 78(1):61-69.
[60] MONEY R B, CROTTS J C. 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planning, and purchase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vac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2): 191-202.
[61] REISINGER Y, CROTTS J C. Applying Hofstedes national culture measures in tourism research: Illuminating issues of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9, 49(2): 153-164.
[62] HOFSTEDE G, MINKOV M. Long-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New perspectives[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10, 16(4): 493-504.
[63] 張雪萍. 文化維度理論視角下的中俄文化比較[J]. 重慶社會科學, 2017(11): 99-104. [ZHANG Xueping.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based on culture dimension theory[J].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7(11): 99-104.]
[64] MINKOV M, HOFSTEDE G. The evolution of Hofstedes doctrine[J].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1, 18(1): 10-20.
[65] 徐元國, 徐心楚. 國家文化維度、電影市場信號與票房績效——基于Hlm模型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mào)易問題, 2015(12): 15-26. [XU Yuanguo, XU Xinchu.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 film market signals and box offi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5(12): 15-26.]
[66] 郭晉武. 老年人閑暇活動與健康[J]. 中國老年學雜志, 1995 (3): 130-133. [GUO Jinwu. Leisure activities and health of the elderly[J].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95 (3): 130-133.]
[67] 張華初. 我國老年人旅游參與的內(nèi)在因素分析[J]. 西北人口, 2014, 35(1): 74-78. [ZHANG Huachu. Whether to travel:The logit model of Chinese senior[J].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 2014, 35(1): 74-78.]
[68] 丁志宏. 我國城市老年人旅游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 社會科學家, 2016 (11): 102-106. [DING Zhiho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lderly tourism in China[J]. Social Scientist, 2016 (11): 102-106.]
[69] 陳宗勝, 周云波. 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對城鎮(zhèn)居民收入及收入差別的影響——三論經(jīng)濟發(fā)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J]. 南開經(jīng)濟研究, 2001(4): 38-42. [CHEN Zongsheng, ZHOU Yunbo. Educational level of population and income difference[J].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01(4): 38-42.]
[70] 趙鵬, 劉捷, 付玥. 北京五類人群休閑方式的比較與分析[J]. 旅游學刊, 2006, 21(12): 17-21. [ZHAO Peng, LIU Jie, FU Yu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modes of leisure among five types of people in Beijing[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2): 17-21.]
[71] 包亞芳. 基于“推-拉”理論的杭州老年人出游動機研究[J]. 旅游學刊, 2009, 24(11): 47-52. [BAO Yafang. A study on seniors travel motivation in Hangzhou based on ‘push-pull theory[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1): 47-52.]
[72] JANG S S, HAM S. A double-hurdle analysis of travel expenditure: Baby boomer seniors versus older senio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 372-380.
[73] ROMSA G, BLENMAN M. Vacation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Germa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2): 178-188.
[74] 谷慧敏, 伍春來. 中國收入分配結(jié)構(gòu)演變對國內(nèi)旅游消費的影響[J]. 旅游學刊, 2003, 18(2): 19-23. [GU Huimin, WU Chunlai. The impact of the evolu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 China on the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J]. Tourism Tribune, 2003, 18(2): 19-23.]
[75] 姚麗芬, 龍如銀, 李慶辰. 中國居民收入與旅游消費關(guān)系的協(xié)整分析[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0, 26(6): 92-95. [YAO Lifen, LONG Ruyin, LI Qingchen.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ourism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0, 26(6): 92-95.]
[76] CHON K, SINGH A. Marketing resorts to 2000: Review of trends in the USA[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6): 463-469.
[77] BLAZEY M A. Travel and retirement statu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4): 771-783.
[78] JAVALGI R G, THOMAS E G, RAO S R.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U. S. pleasure travel marketplace: An analysis of senior and nonsenior traveler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31(2): 14-19.
[79] 卿前龍, 吳必虎. 閑暇時間約束下的休閑消費及其增長——兼論休閑消費對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性[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31(5): 89-94. [QING Qianlong, WU Bihu. Leisure tim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demand[J].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31(5): 89-94.]
[80] 卿前龍, 陳昭. 閑暇時間約束下休閑消費需求擴大探討[J]. 現(xiàn)代財經(jīng)-天津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09, 29(9): 46-49. [QING Qianlong, CHEN Zhao. Discussion on the expansion of leisure consumption demand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leisure time[J]. Modern Finance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 29(9): 46-49.]
[81] 魏立華, 叢艷國. 老齡人口旅游空間行為特征及其對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 人文地理, 2001 (1): 20-23. [WEI Lihua, CONG Yanguo. The tourisms spatial behaviour feature of the old peop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strategy on tourism development[J]. Human Geography, 2001 (1): 20-23.]
[82] 蔣敏娟. 集體主義文化對跨部門協(xié)同的影響分析——基于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視野[J]. 云南社會科學, 2016 (4): 140-144. [JIANG Minjuan.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ollectivism culture on cross sector coordination-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J].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16 (4): 140-144.]
[83] CHO H. The effects of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local Japanese daily newspapers[J]. 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1, 23: 1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