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英民,楊景瓏,矯財宇
(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胸外科,遼寧 大連 116300)
肺癌是我國乃至全球發(fā)病率、死亡率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高達40萬人被診斷為肺癌,發(fā)病率占癌癥總發(fā)病人口的11.6%,已成為威脅人們生存質量的重要疾病因素[1]。長期以來,腫瘤根治術一直是肺癌臨床治療的一線方案,傳統(tǒng)開胸肺癌根治術雖能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在直視下實現(xiàn)腫瘤切除精準操作,但手術切口長達20~30 cm,較大的手術損傷造成機體內(nèi)外環(huán)境被嚴重破壞,增加血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量,不僅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也增加手術應激刺激,加重機體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的重要風險因素[2]。近年來,隨著臨床解剖醫(yī)學發(fā)展進程不斷推進及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的不斷推廣,以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為代表的手術方案憑借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療效佳等優(yōu)點成為肺癌臨床治療的一線方案,但其對患者炎癥反應及應激刺激的影響仍然是臨床關注的熱點。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80 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效果的基礎上分析對患者炎癥及應激反應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按照入院編碼奇偶數(shù)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手術治療指證者;入院前未開展放化療及靶向治療者;有≥1 個可量化病灶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不能配合完成臨床相關檢查者;生存期預計<3個月者。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胸肺癌根治術治療。首先,予以患者雙腔氣管內(nèi)插管下行全麻,指導其取健側臥位。于患者腋中線第5肋和第6肋間做一長18~25 cm的胸腔鏡切口。開胸后予以腫瘤病灶常規(guī)探查,包括腫瘤位置、數(shù)量、大小、對周圍組織侵襲及粘連情況。然后,予以肺靜脈、肺動脈、支氣管各分支充分游離,依次行結扎、縫扎、切斷處理。完整切除后予以系統(tǒng)性縱隔、肺門淋巴結清掃。最后,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關閉胸腔,常規(guī)術后處理[3]。
觀察組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首先,予以患者雙腔氣管內(nèi)插管下行全麻,指導其取健側臥位。于患者腋中線第7 肋和第8 肋間做一長約1 cm 的胸腔鏡切口,于患者腋前線第4 肋和第5 肋間做一長3~5 cm 的胸腔鏡操作孔。經(jīng)操作孔置入胸腔鏡行胸腔探查,密切觀察腫瘤位置、數(shù)量、大小、對周圍組織侵襲及粘連情況。然后,根據(jù)胸腔鏡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處理支氣管時,采用內(nèi)鏡抓鉗將其周圍組織適當抓起,徹底清除其周圍淋巴結后予以電凝操作。支氣管動脈采用血管夾夾閉,充分游離支氣管,將肺葉切除。在確定視野良好后,予以系統(tǒng)性縱隔、肺門淋巴結清掃,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最后,關閉手術切口,常規(guī)術后處理[4]。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效果: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置管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②炎癥指標:于兩組術前及術后第1~3天,采集空腹軸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后檢測血清炎癥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6、TNF-α檢測方法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ELISA),CRP檢測方法采用免疫比濁法。③疼痛應激指標:于兩組術前及術后第1~3天,采集空腹軸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后檢測血清疼痛應激指標包括P物質(SP)、前列腺素E2(PGE2)和緩激肽(BK),檢測儀器采用西門子ADVIA1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置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χ2值P值手術時間(min)120.45±32.34 127.47±30.45 1.564 0.856術中出血量(mL)62.32±18.24 142.48±38.35 10.657 0.000置管時間(d)3.61±0.85 5.41±1.32 8.575 0.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3(7.5)12(30.0)9.575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CRP 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IL-6、TNF-α、CRP 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1、3 天,觀察組血清IL-6、TNF-α、CRP 指標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PGE2、BK 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SP、PGE2、BK 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1、3 天,觀察組SP、PGE2、BK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外科手術作為一項運用各種器械對機體組織或器官進行重建、修補、切除的復雜操作,會造成機體發(fā)生不同的病理生理變化。因此,在肺癌手術治療中,無論是傳統(tǒng)開胸肺癌根治術,還是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均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打破機體炎癥因子和應激因子調控機制的平衡,進而誘發(fā)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而臨床上,輕度、短暫且可控的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可發(fā)揮良性作用,對機體各種儲備進行綜合調動,以抵抗刺激造成的損傷;但炎癥、持久且難以控制的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則是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生存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5]。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tǒng)開胸術,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具有療效佳、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的顯著優(yōu)點。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置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開胸術下手術切口長18~25 cm,操作孔僅3~5 cm,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手術切口長約1 cm,手術創(chuàng)傷顯著降低;同時,胸腔鏡利用放大成像系統(tǒng)同樣能實現(xiàn)開胸術下所獲得良好的視野,實現(xiàn)精準操作,有效防止手術器械對周圍臟器組織的損傷,從而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應激刺激,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6]。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CRP指標比較(,ng/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L-6,TNF-α and 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CRP指標比較(,ng/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L-6,TNF-α and CR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ng/L)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觀察組(n=40)對照組(n=40)觀察組(n=40)對照組(n=40)CRP 7.25±1.12 7.19±1.05 1.212 0.931 8.35±1.32 12.46±2.13 8.263 0.012 9.20±1.52 14.38±2.20 8.172 0.005時間術前術前t值P值術后第1 天術后第1 天t值P值術后第3天術后第3天t值P值IL-6 92.13±16.34 94.10±15.44 1.723 0.872 116.54±24.12 145.67±30.10 7.475 0.013 120.35±25.15 150.68±32.19 9.732 0.000 TNF-α 72.18±7.45 71.20±6.92 1.024 0.911 83.19±8.27 100.27±10.72 8.223 0.011 88.54±9.23 107.29±12.35 10.283 0.000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PGE2、BK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SP,PGE2 and BK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PGE2、BK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SP,PGE2 and BK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觀察組(n=40)對照組(n=40)觀察組(n=40)對照組(n=40)時間術前術前t值P值術后第1 天術后第1 天t值P值術后第3天術后第3天t值P值SP(μg/mL)4.02±0.56 4.05±0.61 0.912 0.998 6.81±0.87 9.45±1.28 8.172 0.022 6.52±0.92 9.18±1.33 9.121 0.033 PGE2(pg/mL)107.29±13.29 108.58±12.77 1.082 0.923 142.35±15.20 188.70±20.19 9.172 0.000 138.29±13.29 181.56±17.45 9.627 0.000 BK(μg/L)4.62±0.33 4.65±0.36 1.002 0.945 8.92±1.16 6.14±0.67 8.192 0.015 8.75±1.03 5.01±0.76 8.998 0.009
術后炎癥反應受到臨床廣泛關注,其作為機體對損傷的基本反應,有局部,也有全身。炎癥和感染不同,微生物感染只是引起炎癥的一種原因,另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如物理損傷、化學損傷、放射性損傷等。在肺癌根治術中,手術損傷不僅易引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過度炎癥反應,同時也增加機體多種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成為威脅患者手術效果及預后的關鍵風險因素[7]。IL-6 作為一種多效細胞因子和重要的炎癥介質,在機體炎癥反應發(fā)生、發(fā)展機制中發(fā)揮重要的參與作用;CRP 是機體組織損傷或受感染侵襲時血漿中一種急劇升高的急性蛋白;TNF-α為初級炎性因子,對體內(nèi)多種炎性因子的釋放具有誘導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第1、3 天,觀察組血清IL-6、TNF-α、CRP 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能有效降低術后炎癥反應。
應激刺激時機體受內(nèi)外環(huán)境刺激時發(fā)生的一組以交感-腎上腺髓質-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為主要表現(xiàn)的應激反應[9]。SP、PGE2、BK 均是反應術后疼痛應激反應程度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第1、3 天,觀察組SP、PGE2、BK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腔鏡肺癌根治術能有效降低術后應激反應[10]。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tǒng)開胸術,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具有療效佳、創(chuàng)傷小、應激刺激小的優(yōu)點,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炎癥和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