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國際學校
中國古代詩歌十分講求“虛”與“實”的妙用,追求一種“虛實相生”的審美模式。在近幾年各地的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中,也多次考查了有關“虛”“實”的內(nèi)容。因而,同學們有必要準確掌握古代詩歌中“虛”與“實”的概念與具體表現(xiàn),掌握“虛實相生”這一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虛”和“實”本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技法,“實”指的是客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的是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留白部分。
在古代詩歌中,所謂“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事、實景,是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捕捉到的。例如《石壕吏》《賣炭翁》中用直白的筆觸所描寫的黑暗現(xiàn)實,《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實寫赤壁險峻的形勢,等等。
而“虛”則指知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從字里行間感受的作者的主觀意識世界。在古代詩歌中,“虛”與“實”往往是相對而言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具體而言,古代詩歌中的“虛”一般包括四種類型。
第一種,虛幻世界(神話傳說)。
如李白在《古風(其十九)》中所寫: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詩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華山的最高峰蓮花峰,遠遠看見了仙女;仙女的纖纖素手拈著粉紅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霓裳曳著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作者用神奇的筆,繪出了一幅優(yōu)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
又如范成大的《鵲橋仙·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詩人起筆三句點明時節(jié)為七夕,并以充滿想象力的筆觸,描寫此時銀河兩岸,牛郎已無心耕種,織女亦無心紡織,就連天上的眾仙女也嫉妒他們的生動場景——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也因嫉妒興風吹雨。下闋將相會情景一筆帶過,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tài):七夕相會,匆匆一面,見了面也只是再次撩起萬千離愁別緒罷了。顯然,只有深諳人間久別之悲,才能對牛郎織女的心態(tài)有如此的同情與理解。這首詞看似寫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世界,實際描寫的卻是人間的悲歡離合。
第二種,夢境。
如李煜的《望江南》,以繁華的夢境來反襯現(xiàn)實處境的悲哀: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又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夢中圖景。
第三種,設想之境(歷史或未來)。
如李煜的《虞美人》寫“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故國”的“雕欄玉砌”并不在眼前,而是回憶中的虛像。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是設想中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作者虛寫別后生活,著意描繪孤獨寂寞的心情。
第四種,從對方的角度寫——這是一種特殊的設想之境。
如高適《除夜作》中的“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通過寫千里之外的親人對自己的思念,襯托出客心悲愁、思鄉(xiāng)情切。由此及彼,寫人實寫己,兩地相思,一樣愁緒,讀來詩味無窮。
又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詩人自己望月思念親人,卻說妻子獨自望月思念自己,同時以小兒女不懂得思念父親作為襯托之筆;“香霧”一聯(lián),刻畫妻子望月時間之長,愈見盼夫早歸的深情;結尾想象會面團聚情景,月照兩人直到淚痕干。全詩描繪的皆為設想之境,構思巧妙,正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說:“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p>
虛實相生(或虛實結合),是指虛與實兩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或互相轉(zhuǎn)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虛實相生能豐富詩歌的意象,開拓詩作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是古代詩歌中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
虛實相生手法中,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詩人的情感。
圖/視覺中國
如姜夔的《揚州慢》:
觀察組患者的LVEDD、LAD、E與Ea的比值等要比對照組高,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要比對照組低,兩組各項指標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性(t=5.631、8.859、9.180、5.270,P<0.05)。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其中的“春風十里”是虛景,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對于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實相生手法中,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輔相成,烘托出某種氣氛,或渲染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寫虛,通過設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夫念妻,妻思夫,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2010年高考語文廣東卷第10 題第(2)小題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 分)
參考答案
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孤獨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xiàn)實中的孤獨。
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錯過大雁傳信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xiàn)實中的情感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