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樹國
(克什克騰旗人民醫(yī)院,內(nèi)蒙古 赤峰)
急性腦梗塞,也稱缺血性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急性腦梗死的特點是:起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高殘疾率和高死亡率,很可能對病人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現(xiàn)階段全國急性心肌梗塞發(fā)病率仍然很高,大大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質量[1-2]。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缺乏快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病情嚴重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及時診斷急性腦梗塞對病情的發(fā)展至關重要[3-4]。血漿纖維蛋白是一種在人血漿中存在的蛋白質,并且是一種血液凝固因子[5]。本次研究選取選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接受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的健康的中老年人40例進行對比,探討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的必要性,現(xiàn)介紹如下。
選取選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接受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的健康的中老年人40例,并且將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同期健康的中老年人分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0~83歲,平均(66.5±3.4)歲,根據(jù)頭部CT顯示的梗死部位,將觀察組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又分為三組:腔隙梗死組16例、中等面積梗死組13例、大面積梗死組11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51~82歲,平均(66.5±3.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②患者符合急性腦梗死判斷標準并經(jīng)過頭部CT和MRI成像判斷確診。
表1 兩組檢測對象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檢測對象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對比()
組別 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g/L) 血漿D-二聚體(μg/mL)觀察組(n=40) 4.32±0.54 0.79±0.21對照組(n=40) 2.69±0.45 0.29±0.11 t 14.666 13.340 P 0.000 0.000
表2 不同臨床分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比()
表2 不同臨床分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比()
組別 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g/L) 血漿D-二聚體(μg/mL)腔隙梗死組(n=16) 3.41±0.41 0.51±0.14中等面積梗死組(n=13) 4.18±0.30 0.78±0.13大面積梗死組(n=11) 4.67±0.36 1.32±0.21 t 21.10 45.01 P 0.000 0.000
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③合并肝腎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原發(fā)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心內(nèi)膜炎的患者。
1.2.1 儀器
ACL TOP7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和配套試劑盒。
1.2.2 具體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對象在早上進行空腹靜脈血采集,劑量:2 mL;腦梗死患者在入院的24 h之內(nèi)和接受治療的14 d之后的恢復期各進行1次血樣采集。采集的血液樣本中加入枸櫞酸鈉抗凝劑,比例:9:1,在室溫下放置30 min后進行血清分離,離心參數(shù):3000 r/離心10 min,分離出血漿待檢。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檢測過程全由專業(yè)人員進行測定。
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檢測對象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統(tǒng)計并對比不同臨床分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和D-D水平。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患者的臨床進行分析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檢測對象在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對比中,患有急性腦梗死患者所在的觀察組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明顯要比正常健康的對照組檢查對象要高(P<0.05),詳見表1。
在不同臨床分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比中,腔隙梗死組<中等面積梗死組<大面積梗死組(P<0.05),詳見表2。
凝血因子Ⅰ是糖基化蛋白之一,也是凝血酶的底物,在肝細胞中合成和分泌,通過凝血酶裂解忠厚,再成為纖維蛋白的單體,從而合并成血栓,同時參與凝血的過程。在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人體的血液凝固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是居于均衡狀態(tài)的,當患者發(fā)生急性腦梗塞的時候,動脈里的血栓中斷了血流動,凝固因子被激活,血液含量增加[6-7];與此同時,因為急性腦梗塞的改變,原始纖維血液和蛋白質的粘度也發(fā)生了改變,患者的機體會變成等離子體和高纖維的凝固狀態(tài)[8]。纖維蛋白起源于肝臟中的合成凝固因子的一種,也就是凝血因子Ⅰ,該凝固因子參與體凝固反應,并且還可以通過降低纖維素酶的作用成為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除此之外,纖維蛋白質原起源于急性炎癥反應蛋白[9]。當刺激血管壁的時候,纖維蛋白含量回增加。血紅蛋白的增加加速了血管壁的凝結和血小板沉積,減少了纖維蛋白的降解率,從而對血液動力學造成了影響,增加了血液粘度,促進了身體凝固和血栓形成。所以提高體內(nèi)纖維蛋白含量被認為是腦血栓形成的一個重要風險原因之一[10]。
據(jù)研究報告顯示,血紅蛋白水平較高的人往往血栓形成和分裂率也更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檢測對象在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對比中,患有急性腦梗死患者所在的觀察組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D-D水平明顯要比正常健康的對照組檢查對象要高,(P<0.05);在不同臨床分型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漿D-二聚體水平對比中,腔隙梗死組<中等面積梗死組<大面積梗死組;(P<0.05)。通過對FIB水平的檢測,可以預測腦梗死的發(fā)生率和梗死的面積,并對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斷和預防都具有很大的幫助。D-二聚體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最小的肽段之一,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和特異性,是凝固狀態(tài)和誘導纖維化的分子的標志物。所以,在血栓形成和纖維素活化期間,D-二聚體中的任何原因都可能引起的腦梗死迅速增加。本次研究中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D-二聚體的水平就比健康受檢者的水平高。這個研究結果也表明了,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管里血栓形成和激發(fā)纖溶被激活。同時,血漿凝固和隨后的纖維化時間越長;血漿的超凝固和相關的纖維化也刺激了腦梗塞的發(fā)育。
總之,纖維蛋白和D-二聚體是反映凝固和纖維素系統(tǒng)狀況的重要等離子體標記。觀察纖維蛋白質的變化和D-二聚體對于指導預防、診斷、治療和預測急性腦梗死具有極大的臨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