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聰
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初中生英語閱讀教學中需要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影響這一目標達成的因素有很多,而問題鏈的設計就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最關鍵和最基礎的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其次介紹了問題鏈和思維品質的概念界定,最后結合具體課例從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詳細介紹了指向思維品質的問題鏈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指向思維品質;問題鏈
一、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初中生“讀”的五級水平標準描述為:能根據(jù)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預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可能的結局;能讀懂相應水平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能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課外閱讀量累計達15萬詞以上的初中英語閱讀目標。可是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問題鏈的設計大都停留在文字理解層面,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也停留在理論層面。筆者認為,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鏈設計有以下三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問題指向性模糊,嚴重偏離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無法感知閱讀篇章的重點和難點。大多數(shù)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沒有仔細研究教學目標,沒有把握閱讀語篇的重難點,因此在拋出問題時比較隨意,問題指向如走馬觀花。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無法感知閱讀篇章的深層含義,也不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第二,問題邏輯混亂,嚴重忽視難易梯度,導致學生無法感知問題之間的坡度和深度。大多數(shù)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會忽略問題與問題之間本應該存在的因果、并列、遞進等邏輯關系,沒有考慮學生認知能力的逐級提升和學生情感的逐步加深。因此,學生對整個語篇的理解比較支離破碎,不利于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概括、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
第三,問題研究性不強,趣味性和開放度不夠,導致學生拓展閱讀停滯,影響深度思考。很多英語教師在設計閱讀語篇的問題鏈時,只關注語篇的表層信息,沒有挖掘語篇背后更深層次的信息。因此,這樣的問題鏈缺乏趣味感和挑戰(zhàn)性,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語篇的欲望,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維。
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提出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指向培養(yǎng)思維品質的問題鏈設計探究”的課題。
二、問題鏈的分類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鏈設計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引入式問題鏈、遞進式問題鏈和探究式問題鏈。
第一,引入式問題鏈主要在閱讀前運用,以導入主題并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入式問題鏈的功能是引出閱讀語篇主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后面的閱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第二,遞進式問題鏈主要在閱讀中運用,以循序漸進并多層次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遞進式問題鏈的功能是引導學生從知曉文本淺層信息到深入了解文本深層信息,避免出現(xiàn)思維斷層或卡殼現(xiàn)象,讓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
第三,探究式問題鏈主要在閱讀后運用,以拓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探究式問題鏈的功能是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
三、課例研究
(一)讀前設計問題鏈,激活已有知識,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
1.情境導入,激活舊知的問題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想象的問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在讀前,教師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通過提問來調動并提取學生腦中已有的與本單元主題有關的知識結構。
【案例1】
筆者在執(zhí)教人教版英語八下Unit 9 的閱讀語篇“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時,為了快速激活學生腦海中關于新加坡的認知結構,先向學生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
Q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Singapore?
Q2: What do you think of Singapore? Why?
Q3: If you have the chance to travel in Singapore, what would it be like?
這三個問題緊緊圍繞新加坡展開。針對Q1的設問,學生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例如many Chinese people、a beautiful place for tourists等等。針對Q2的設問,學生在Q1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比較感性的理解,例如,“It's a clean and beautiful country because it is called a Garden City ”“It's a safe country with strict rules on everything”等等。針對Q3的提問,多數(shù)學生選擇用形容詞fantastic、great、excellent等詞來表達。
在這組問題鏈中,Q1激發(fā)學生腦海中已有的關于新加坡的認知結構;Q2從具體的關于新加坡的信息上升到對新加坡的感性認識;Q3用來激發(fā)想象,了解游客眼中的新加坡,引入新課的主題,為后續(xù)的語篇教學搭好“腳手架”。
2.內容預測,激發(fā)興趣的問題鏈
預測(predicting)語篇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需要培養(yǎng)的閱讀技巧和掌握策略之一。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細讀標題、細看插圖等方式在讀前對閱讀篇章的內容進行合理的預測。
【案例2】
筆者仍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9的閱讀語篇“Singapore—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為例,在完成上一階段的問題鏈任務之后,筆者用視頻和圖片向學生展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美食種類和旅游景點等特色,以更直觀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和求知欲望。隨后,拋出以下問題鏈:
Q1:Do you know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Q2:According to the title, can you predict what will the passage talk about?
Q3:If you were the author, how will you write the passage?
Q1的設問引導學生去關注閱讀語篇的標題;Q2的設問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力去預測文章有可能講述的內容,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Q3的設問引導學生從作者角度去深入考慮,考慮自己會如何對此題材的文章進行構思和謀篇布局。
這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鄰兩個問題之間做鋪墊并進行升華:前面問題中所得到的認知和經驗,為后面問題的解答提供了“腳手架”;前后問題的設置難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在這組問題鏈的協(xié)助下,學生不僅激活了已有的認知結構,了解了文章的主旨,也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
(二)讀中設計問題鏈,梳理文本內容,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1.分析語篇結構的問題鏈
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初中英語教材中最常見的語篇結構。不同的語篇有不同的語篇結構。但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分析語篇結構類型時出現(xiàn)了卡殼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語篇結構的類型和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鏈,讓學生從語篇標題、重點段落、中心句等方面感悟語篇結構,最終幫助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嘗試自主分析篇章結構。
【案例3】
筆者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4的閱讀語篇“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為例,展示如何分析語篇結構的問題鏈。這是一篇議論文,主要論點是:家長是否應該在課外補習班方面給予孩子壓力?根據(jù)問題鏈的系統(tǒng)性原則和邏輯性原則,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Q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Q2: Which is the right structure of this passage?
Q3: How many people give their opinions?
Q4: How do they give reasons/details to support their opinions?
Q5: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having after-school activities?
Q6: How will you make a conclusion to support your idea?
Q7: How will you write an article about students having or not having after-school activities?
Q1屬于認知型問題,讓學生在通讀全篇之后明確文章主題。Q2~Q4屬于遞進式問題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跟著問題鏈去探究議論文的篇章結構。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讓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感悟議論文的寫作框架。Q5~Q7屬于探究類問題鏈,在明確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和理解水平的基礎上,提出略有難度的議論文寫作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邏輯思維。
2.立足文本信息的問題鏈
若學生想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文本就是學生與作者進行“交流”的唯一媒介。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和閱讀策略的基礎上,要主動去理解和內化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要遵循問題鏈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原則,引導學生逐步了解作者的思維,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判斷,最終提煉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讀后設計問題鏈,拓展文本內涵,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1.推測寫作意圖的問題鏈
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是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而應該是在分析、推斷、評判作者觀點和寫作意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案例4】
筆者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的閱讀語篇“He Lost His Arm But Is Still Climbing”為例來展開推測寫作意圖的問題鏈。本語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最終感悟主人公熱愛生命、永不放棄的精神,并讓學生遷移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按照問題鏈的指向性原則和邏輯性原則,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Q1: Who is Aron Ralston?
Q2: What was wrong with him?
Q3: If you we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Aron, would you cut off your arm to save yourself?
Q4: If you were in the same situation, what would you do to save yourself ?
Q5: Would you still climb if you lost your arm? Why is Aron Ralston still climbing?
Q6: What does the book's title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mean?
Q7: How do you like Aron Ralston?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Q1~Q2屬于文本認知型問題鏈,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回答出發(fā)生在書上的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Q3~Q5屬于探究型問題,讓學生代入角色去思考在同等環(huán)境下自己是否會像Aron Ralston那樣斷臂自救,并讓他們深刻意識到生死抉擇的艱難;Q6~Q7也屬于探究型問題鏈,也是本閱讀語篇的核心問題鏈,目的是讓學生挖掘出主人公斷臂后堅持爬山的性格原因和作者想要傳遞的積極樂觀、珍惜生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2.探究文本留白的問題鏈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根據(jù)作者在語篇中給出的線索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和架構。但有時,作者也會在語篇的結尾留出空白或者制造懸念。這時,學生就需要運用一定的推理、分析和判斷技能去填補作者有可能想表達的內容。教師可以依據(jù)語篇結構、文本信息、語言結構、作者意圖來設計問題鏈。學生既可以通過口頭形式拓展文本結尾,也可以通過書面形式進行文本的補白,順勢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結 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引入式問題鏈、遞進式問題鏈和探究式問題鏈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有指向性、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研究性的問題,在深層次理解文本的同時,也構建了獨屬于自己的知識架構,最終讓學生成為擁有獨立見解和思考能力的閱讀者。因此,問題鏈設計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廣泛實踐和應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也有利于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的實際效率,更有利于營造整個學校的英語學習氛圍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道義.談英語學科素養(yǎng)——思維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8(8):80-8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張惠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1):33-37.
[4]程曉堂.英語學習對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6):73-7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