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紅
名片盒,即放置名片的盒子,為名片出現(xiàn)后的衍生品。18世紀末至19世紀,隨著人們社交的需要,名片在歐美國家的社交圈里廣泛使用,這時恰逢東西方交往的一個關鍵時期。故從名片使用的內(nèi)容到形式,雙方皆有互相影響之處,此亦促成了名片盒這種不但小巧、而且重要的物件之工藝,得到了發(fā)展與貿(mào)易繁榮。同時在當時刮起的“中國風”之熏染下,西方市場不僅對陶瓷、絲綢、茶葉等大宗商品感興趣,亦對寫真畫、折扇、名片盒等小東西大為著迷。這是因為它們是彰顯紳士淑女、上層社會人物時尚品位與審美意趣的外部象征,故其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寸不離身的標準配飾。而其中滿載“中國趣味”、薈萃廣州高超繁雜工藝的外銷名片盒,更是成為了他們交往的隨身物品。
清代外銷名片盒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古代已有之的名片,其實并非舶來品。它最早在我國古代先秦至西漢時期,被稱之為“謁”。東漢以后,謁的使用逐漸減少,而“刺”的使用逐漸增多;“謁”主要是請求接見,而“刺”則多指通報姓名,兩者均為竹、木質地。隨著造紙術在東漢時期的改進,紙張的使用開始逐漸普及,刺的制造材料逐漸變?yōu)檩p捷便利、便于攜帶的紙張。到了唐代,刺已經(jīng)完全由紙張制作而成,其名稱也逐漸變更為名刺、名帖和名紙等。元、明、清時期,名刺得到進一步演變,名帖種類繁多。明清兩代流行的名帖,主要有請?zhí)?、揭帖、說帖、副啟、拜帖等。19世紀初,隨著馬禮遜等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播宗教,他們在印刷宗教書籍的同時,也把西方的近代印刷技術傳入中國;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西式名片慢慢在中國發(fā)展,中國已進入中式名刺和西式名片同時使用時期。辛亥革命后,西式名片得到流行和普及。
清初,清廷為了鞏固政權,在沿海地區(qū)實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始,先后設立閩、粵、江、浙四省海關,有力地促進了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廣州十三行成為清政府特許的唯一經(jīng)營管理海路貿(mào)易的商行,廣州成為清朝全盛時期中西貿(mào)易的中心、中國外銷藝術品的生產(chǎn)基地與中轉站。進入18世紀以后,中國外銷品在歐洲社會反響良好,使得中國外銷藝術品供不應求。歐洲各國將發(fā)財?shù)膲粝攵技耐性跂|方貿(mào)易上,除了傳統(tǒng)的瓷器、茶葉等傳統(tǒng)外銷品暢銷外,輕巧而新奇的小商品也隨之興旺。這些洋溢著東方趣味的精美藝術品風靡歐洲上流社會,如外銷通草畫、水彩畫、外銷扇、名片盒等。
18世紀末至19世紀,名片在歐美社會的社交圈內(nèi)廣泛使用。它們外型纖巧、材質多樣、精致優(yōu)雅,是集鑄造、雕刻、鑲嵌、繪畫等藝術于一身的工藝品。銀器在歐洲使用廣泛,因此銀質名片盒,最先開始出現(xiàn)在名片盒領域。銀是最早被采用制作名片盒的材質,名片盒底部隱蔽處常常刻有匠名、店號、成色等印記。如這件“清代銀錘胎徽章西廂記魚藻紋名片盒”(圖1),盒身口沿就鏨有“WH”“清記”“90”款印記。而歐洲人奧斯蒙德·帝福尼(Osmond Tiffany) 在其1844年的日記中,曾提及他參觀當時廣東靖遠街一間銀器店的情況:“店鋪的銀匠能制造任何物品……有著精致華麗的花紋的盒子,或是名片盒,就是這些銀匠的得意之作。”隨后,大量的各類名片盒漂洋過海流行于歐洲。
清代外銷名片盒的分類
對于西方名片來說,它們與中國傳統(tǒng)格式嚴格、統(tǒng)一的名帖不同,西式名片盒在外觀上更加多樣和繁復。它們設計精美、紙質考究,內(nèi)容既有手寫,又有版印,有的還以圖案裝飾。自然地,名片盒需要與之相配合。于是,大量外形纖巧、材質多樣、精致優(yōu)雅,且集鑄造、雕刻、鑲嵌、繪畫等藝術于一身的外銷名片盒就出現(xiàn)了。當然,它們與中國傳統(tǒng)習慣采用的織繡“名片夾”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按照清代外銷名片盒的平面形狀來分類,其有長方形和“亞”字形兩種類型,常見的以長方形居多。如長方形的十九世紀后期銀鏨刻龍梅紋名片盒(圖2),“亞”字形的清代銀累絲開光花卉龍紋名片盒(圖3)。
其次,按照清代外銷名片盒材料質地來分類,主要有銀質名片盒、象牙名片盒、貝殼名片盒,以及玳瑁名片盒、檀香木名片盒、漆器名片盒、多種材料鑲嵌的復合類名片盒等多種類型。其中,銀質如清代銀錘胎BMA徽章人物竹節(jié)紋名片盒(圖4)、十九世紀銀累絲盾牌紋名片盒(圖5)、十九世紀后期銀累絲開光龍紋徽章紋名片盒(圖6)。
清代時期,廣州牙雕達到鼎盛。當時牙雕制品有小玩意兒、擺設品、實用品、祭祀品等幾大類,鏤空編織、鑲嵌等技藝全面發(fā)展和應用,形成了鮮明的嶺南地方風格。而廣東的工匠,更是將這種材質用到了頂峰。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一行參觀廣州牙雕后,在《旅行在中國》一書上寫道:“看來似乎最優(yōu)秀、最完美無瑕的頂峰,就是象牙雕刻?!笨梢娺@種工藝在西方人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順理成章地,象牙材質和工藝就被用在了名片盒上,而且成為高端產(chǎn)品。而當時象牙質的名片盒,更是有如清象牙高浮雕橢圓開光人物紋名片盒(圖7)、十九世紀象牙雕柳亭人物紋名片盒(圖8)、十九世紀象牙雕竹報平安紋名片盒(圖9)、清代象牙雕柳亭人物紋名片盒(圖10)、清代象牙雕開光鏤空人物紋名片盒(圖11)等。
另外,貝殼質的有如清代貝雕西洋花卉紋鑲銀邊名片盒(圖12),玳瑁質有如清代玳瑁雕人物亭閣紋名片盒(圖13),檀香木質有十九世紀檀香木雕庭園人物圖名片盒(圖14),漆器質有清代黑漆描金人物亞字形名片盒(圖15),多種材料鑲嵌的復合類質則有清代銀累絲燒琺瑯彩“福慶有余”紋名片盒(圖16)。不過根據(jù)目前所見,在博物館館藏與藝術市場上,是以銀質、象牙質以及檀香木質地的名片盒居多。但是無論哪種材質的外銷名片盒,我們都能看到鮮明的中國風情,特別是嶺南特色。很多人物的裝束,一看就是廣東打扮。山水、人物、樓臺、橋梁、樹木、花草……在歐洲的社交場上、指掌之間,翻動的皆為中國趣味。
再從清代外銷名片盒的打開方式來分類,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盒蓋與盒身側邊連為一體,一側設為打開按鈕,這種打開方式主要存在于金屬名片盒,如這件清代銀累絲徽章留白郁金香紋名片盒(圖17);第二類是盒身、盒蓋獨立存在,設有子母扣,扣合而成,用手直接打開,此類打開方式較多,如這件十九世紀晚期象牙雕人物柳亭圖名片盒(圖18);第三類是側邊中間設有按鈕,名片盒從中間掀開,有如清銀累絲鍍金開光雙龍紋名片盒(圖19)。
清代外銷名片盒的特征和工藝
(一)實用性強
當前,清代外銷名片盒作為藝術品、文物藏品被廣泛收藏。然而在清代時期,名片盒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實用性,用于裝置名片。其盒子精美,工藝精湛,用于社會交流,大小合適,攜帶方便,直接裝于衣服口袋或者用裝飾鏈佩戴于身上,故受到西方人青睞。
(二)私人定制
清代外銷名片盒在西方國家廣受歡迎,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購買到中國制造的名片盒。一些名仕貴族或者大商家為了區(qū)別身份,開始從單純的購買轉為采用私人定制,要求將自己的族徽、名字、標志符號等鐫刻在名片盒表面,以進行身份的區(qū)分。從現(xiàn)存的名片盒來看,有很多清代外銷名片盒上有紋章符號,如此清鏨刻農(nóng)事圖銀質名片盒(圖20)。
(三)集合多種工藝
清代外銷名片盒之所以在國外暢銷,主要是它自身帶有眾多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迎合了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同時,清代外銷的出口主要是在廣東地區(qū),和其他外銷品在此聚集的原因大同小異,得益于獨特而專享性的外貿(mào)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這亦與廣東工匠高超的技術有關。
其中一種,為累絲工藝。它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工藝之一,又稱“細絲工藝”“花絲工藝”,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或銀加工成絲,然后將其編成各種網(wǎng)狀組織,再經(jīng)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法制作金銀首飾的細致工藝。為了增加名片盒的外觀美感和立體感,很多的銀質名片盒采用累絲工藝,有龍紋、花卉紋等不同紋飾。如清代銀累絲鍍金開光雙龍紋名片盒(圖21)、清銀累絲纏枝西番蓮紋名片盒(圖22),紋飾即分別為雙龍紋、纏枝西番蓮花卉紋。
另外一種,為錘揲鏨刻工藝,如此工藝所制的清代銀錘胎徽章漁人喜上眉梢紋名片盒(圖23)。部分金屬名片盒使用錘揲鏨刻工藝,主要分錘揲和鏨刻兩個步驟完成。錘揲是古代金銀細工傳統(tǒng)工藝技法之一,也是金銀細工工藝的基本技法之一,是金銀器成型的主要方法。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以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種器型和紋飾。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往往是經(jīng)過錘揲制成的。而鏨刻,是金器錘揲成型后,作為細部的加工手段而使用,也運用在鑄造器物的表面刻畫上,多施用于花紋。它的工藝比較奧尼復雜,且要用到諸多工具,以便鏨刻不同要求的花紋。鏨刻技術產(chǎn)生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有時為平面雕刻,有時花紋凹凸呈浮雕狀,可在器物的表里同時使用。
清代外銷名片盒的文化內(nèi)涵
(一)它是使用者身份地位與財富的象征
名片作為等級社會的產(chǎn)物,展示了上流社會皇室貴族、達官貴人的交往與禮節(jié)。因此,裝置名片的名片盒是一種身份地位與財富的象征。材質越貴、工藝越精的名片盒,就越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如一些追求高雅品位的人,使用名貴的檀香木制作名片盒,隨身攜帶。就像這件清代檀香雕庭院人物名片盒(圖24),不僅可以起到香囊的作用,還可使名片也濡染上檀香木特有的清馨芳香,使人聞起來有一種清虛淡泊、心神爽悅之感,以此展示自己卓爾不群的品位。相比起來,一些人為了夸示富貴,以黃金珠寶制作名片盒,就顯得有幾分塵俗之氣了。
(二)它是中西方外貿(mào)經(jīng)濟文化的有力見證
時至今日,名片依然是商品經(jīng)濟中雙方交流不可或缺的載體。名片在中國早已出現(xiàn),是中西海上貿(mào)易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的交流的見證。中國在逐漸西化的同時,也使得“中國風”在歐洲流行起來。而種類繁多、質地多樣的清代外銷名片盒,客觀反映了中西方外貿(mào)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歷史。
(三)它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有效載體
清代外銷名片盒除了自身的實用價值外,還是精美的裝飾品、藝術品。它集雕刻、鑲嵌、累絲、錘揲鏨刻等多種傳統(tǒng)工藝于一身,且有動物紋飾、纏枝花卉紋飾、龍紋、人物庭院故事紋,以及建筑圖案、吉祥圖案、紋章圖案等多種紋飾,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有效載體。
根據(jù)雅昌藝術網(wǎng)提供的數(shù)據(jù),一件長12、寬7.5厘米的廣州十三行制、體現(xiàn)晚清時期珠江地區(qū)民眾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銀質清代晚期“珠江市井”名片盒,被中國嘉德以55200元拍賣成交。一件長9.6厘米,通體以淺浮雕加鏤空雕手法雕刻人物故事圖的清代玳瑁名片盒,被蘇州東方以44800元拍賣成交。一件長11.5厘米,運用鏤雕及滿雕的技法雕刻出人物山水、亭臺樓閣的清代牙雕名片盒,被北京琴島榮德以33600元拍賣成交。而一件高10.5厘米,器身通體高浮雕亭臺、人物和樹木等紋飾,一幅欣欣向榮的百姓樂業(yè)圖的清代檀香木雕人物故事名片盒,則被北京匡時以31360元拍賣成交??梢娙绱朔酱缂毿〉挠任锉凰囆g市場熱捧的程度。
清代著名小說家李寶嘉(1867—1906),在他所著的《晚清官場譴責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中,記載了當時人們使用西式名片的一個場景:“巡捕傳進一個洋式片子來,上面寫著蟲書鳥篆?!倍簡⒊摹缎轮袊磥碛洝返谒幕乩铮嘤小拔医袢张既煌浟藥?,見諒見諒”之言??梢娫谇迥r期,名片已經(jīng)被大眾所接觸。而精美、小巧的嶺南產(chǎn)清代外銷名片盒,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同時又被賦予了中西外貿(mào)交流的神圣使命。它們反映了清代手工業(yè)的制造水平,因此說它們極富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與收藏價值,不足為過。